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演讲典藏文库 梁启超卷:知命
定价:65.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3485602
字数:268000
页码:4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是我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些远去的大师因其学养和风骨,至今仍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他们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也不应被历史湮灭。民国时期的演讲,有韵味,有风范,是精神,更是经典,值得被留存和纪念。《民国演讲典藏文库·梁启超卷:知命》是中国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民国演讲典藏文库”其中一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中国近代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迪思想。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文摘
《知命/民国演讲典藏文库·梁启超卷》:
今日中国已确定为神圣高尚之共和国体,而共和国政治之运用,全赖政党,此不待烦言者也。国中先觉,深知此义,故一年以来,注全力以从事于政党之建设。其先各党林立,派别繁多,至今日已渐合并成为数大政党。若共和党国民党皆是也。民主党成立虽稍晚,然其分子之健全,则不让他党,此亦天下所共见,不劳鄙人再为颂祷者也。
政党事之重要即若是,然则如何始能办成真正之政党,此举国所应研究者也。外人对于中国今日政体之变迁,每多为失望轻薄之词者,故鄙人在海外,已几不愿与外人为政治谈。彼以为中国人无运用立宪政体之能力。推求其原因,则谓中国人之性质,不能组织真正之政党。此言实足令人愧愤,但愧愤无益,我辈当有以雪此辱,且我辈固不能承认此等外人之言。
然我辈不能不承认组织政党为一至难之事,其艰难之责任,亦唯我辈负之而已。
将欲令一国真正政党之成立,必先有一模范之标准,今举所见略陈数义。
(一)凡政党必须有公共之目的 政党者团体也,凡团体皆具有人格。政党之为人格,虽非法律上之人格,然社会学上则不能不认为一种人格。例如国家及自治团体等然。中国国家虽存于四万万人中。而实立于四万万人之上;北京自治团体虽在于数百万人中,而实立于数百万人之上,皆有自己之意思及自己之行为者也,否则即不名为人格。故凡团体虽合多数人而成,然一面既存于多数人之中,一面仍立于多数人之上,别有自己之意思及自己之行为。譬如今日在座诸君,皆民主党党员,然于诸君之外,尚有一人焉。其人之姓名为谁,则民主党是已。
明夫此义,则知团体之人格与自然人之人格性质无异。凡人所以生存者,必有其目的,唯有目的,故能为有机之发达。团体亦然。唯人之发达为人所易见,若团体则难见。其目的自何而来,视之无形,听之无声,除其组织此团体之团员以外,又何从而认识之?然团体之生命,虽寄存于团体之中,而欲集合多数人之目的为一团体之目的,则断乎其有不能者也。譬如集三四人于此,各有其目的,欲集合此三四人之个人目的而成一三四人之总目的,人多知其不可,况以一团体之大,又谁能集合无数人之目的,而以算学上加乘除之法得其总目的乎?是必于个人私目的之外,尤有一公共之目的焉,为团体之目的。故凡团体员,必有两种之人格:一为私人之人格,一为公人之人格。
……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近代中国思想转型期的知识精英是如何应对国家危亡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视角。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个人说了什么话,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演讲的文本,清晰地勾勒出一位伟大学者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内心挣扎、思想嬗变的全过程。演讲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从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批判,到对西方思潮的汲取融合,再到最终构建其个人化的“新民”理想,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又充满辩证的智慧。读完后,我感到极大的精神震撼,那种关乎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穿透了百年的时光,至今仍能激发人心。这绝对不是那种读过即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味的经典之作,它强迫你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该往何处去”这类根本性问题。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对“演讲文集”这类东西是抱有疑虑的,总觉得口语化的表达不如书面论著来得精炼深刻。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成见。梁先生的演讲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是一种饱含激情和说服力的力量。他擅长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哲学和社会议题,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不太专业的读者也能领略其思想的精妙。尤其是在阐述那些宏大叙事时,他那种如沐春风又如闻惊雷般的语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这套文集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现场感”,让你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座无虚席的会场,聆听智者之声。这种动态的表达方式,比冰冷的文字记录更具生命力。
评分我必须提到,这套文库的整理工作非常严谨细致,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注释翔实,对一些古代典故或当时的政治术语都有清晰的白话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而且,编者似乎并未做过多的主观删改,而是尽力保留了演讲的原始风貌和语境,这体现了对史料的尊重。在版本比对和校勘方面,也看得出下了狠功夫,减少了因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可以说,这份努力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一本好的文集,不仅在于收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被呈现。这本书在可靠性、易读性和学术价值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非常值得所有对近代思潮感兴趣的人收藏和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墨香古韵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疲惫。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是那些老照片和手稿的复刻,清晰度令人惊叹,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敬意。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只看着封面,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向往。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样的用心是无比珍贵的,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享受。每一页的排版都极为考究,疏密有致,将那些沉甸甸的思想文字衬托得既庄重又不失灵动,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
评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近代史的非专业学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观察历史的“侧光”。我们习惯了从教科书或官方史书中获取对那个时代的宏观判断,但个体思想的细微波动、特定情境下的即时反应,往往被过滤掉了。而这套演讲文库,如同一个高倍显微镜,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肌理暴露无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具体事件的即时评论部分,那份敏锐度和对世局的洞察力,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它展现的不是一个被美化或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芒的先行者形象。这使得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堆砌,而成了与伟大灵魂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