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去丽江疗伤
定价:32.80元
作者:宋慕新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38738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有人说,若有一个地方,让你去了便深深依恋,想留下,想老死,那就是丽江。也有人说,不要轻易去丽江,因为她会把你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丽江梦。《去丽江疗伤》获得了行者孙冕、翻译家林少华、学者张清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和仕勇、云南省红河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联袂作序推荐。
国内各闻名都市报记者倾情写评集体推荐,阵营强大。
内容独特。书中采访描述的人物都是从都市撤离的隐居者,是在丽江街头即可以见到的人物。
内容提要
丽江是一首湿漉漉的诗,带着纯朴、清雅和绝美,从玉龙雪山飞流而下,蜿蜒流过你尘封已久的心,洗濯你的浮躁、倦怠、市侩和平庸。在丽江,抛开负重已久的都市生活,邂逅云淡风轻。15个隐居故事,与你共享眷恋丽江的私密心情。如果你愿意泡上一壶茶,静静聆听。
目录
推荐序一 给那些神清气爽的“病人”们
推荐序二 尘世的出口有黑暗也有光芒
自序爱我,就去丽江等我
丽江狐狸精
菩提花开
毒药
情殇
爱与寂寞
让爱重来
丽江混混
囚徒
红尘净土
倦鸟
丽江病人
涅槃
乌托邦
徒然草
江湖
后记
作者介绍
宋慕新,受孔孟教化,承梁山侠义,文武双修,知巧守拙。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新闻工作,历山东商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时代周报等媒体,做记者、编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清晨薄雾中慢跑,一开始略感沉重,但随着深入,身体逐渐找到了最舒适的频率。作者的遣词造句,尤其擅长营造一种“画面感”和“氛围感”。她对光影的捕捉,对声音的捕捉,达到了近乎电影镜头语言的水平。譬如,她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片段的穿插描写,既保持了尊重和距离感,又恰到好处地为主角的内心戏提供了参照系——外界的宁静与内在的波澜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我喜欢她处理情绪时的克制力,她从不直接说“我很痛苦”,而是通过描绘雨后泥土的芬芳,或是一段被风吹散的歌谣,将那份难以言喻的惆怅精准地传达出来。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更成熟的、更具思辨性的安慰,它承认痛苦的真实性,却不沉溺于痛苦本身。这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城市中疲惫漂泊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它不仅仅是旅行日记,更像是一本关于“存在”和“自我重构”的哲学随笔。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要求比较高的读者,尤其是在“治愈系”题材上,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总觉得套路化严重。但是,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描绘了“去疗伤”的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疗伤的意义”和“如何带着伤口继续前行”。作者没有把丽江仅仅当作一个地理背景,而是把它塑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炼金炉。我特别欣赏她对人际关系处理的微妙描摹,那些萍水相逢的角色,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纹理和故事,他们与主角的每一次互动,都不是为了推动剧情,而是为了完成一次心灵上的碰撞和映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密的心理按摩,那些原本纠结在心头、找不到出口的结,被这本书的文字轻轻挑开了一角。它没有给我空洞的口号,而是递给我一把精巧的钥匙,让我自己去打开那扇通往和解的门。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合上书本后,那种余韵久久不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在云南的阳光下漫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一种说不出的悠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摹,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将情感融入其中。比如,她写风吹过玉龙雪山时,那声音仿佛带着千年的叹息,让人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宏大与自身的渺小并存的复杂情绪。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得让人想停下来回味很久,时而又紧凑得让人心跳加速,仿佛身陷某个突如其来的境遇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个心灵的避风港。每当翻开它,我都能从那些精心雕琢的词句里,找到一些共鸣的碎片,那些关于失去、关于重建的体会,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温柔地包裹起来,不刺耳,却直击人心。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伤痛时,可以借鉴的姿态和视角,那种温柔而坚韧的力量,是我读完之后最想留住的。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很有格调,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细节之处见真章。
评分初读此书,我原以为会是一部直白的“疗伤系”散文集,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它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直白”。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把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挣扎,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比如,关于“等待”的章节,她没有用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解释等待的煎熬,而是通过对古城里某个茶馆光影变化的捕捉,将那种时间凝滞、心绪起伏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不着痕迹”的叙事,反而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和解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是跟一个深谙人生况味的智者在低声交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干净且克制的,即使描述到最激烈的情感爆发点,也总能在那一瞬间被一股清流拉回来,保持了叙事的冷静和美感。它教会我,真正的疗愈,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缓慢的、有尊严的自我修复过程。这本书的厚度,与其说是纸张的物理堆叠,不如说是情感沉淀的重量。
评分我很少会为一本书的“细节处理”如此侧目。这本书在构建世界观上的用心程度,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有温度的小宇宙。作者对当地风俗、历史传说的引用,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巧妙地融入叙事肌理之中,为主角的心境变化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撑和呼应。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极为丰富和立体。而且,这本书的“开放性”非常强,它留白的地方很多,鼓励读者去填补,去连接自己的经验。我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忍不住联想到自己过去某段经历中的相似情景,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品读的书,它不适合匆忙地翻阅,因为它蕴含的能量需要时间去消化和转化。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快餐文学,而是像一坛陈年的酒,时间越久,其回味和滋养的力量就越发醇厚。购买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文学消费中,最值得的一次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