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 97875097710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斐济 97875097710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桂霞著 著
图书标签:
  • 斐济
  • 太平洋岛国
  • 社会科学
  • 人文地理
  • 岛屿研究
  • 文化地理
  • 旅游地理
  • 发展中国家
  • 区域研究
  • 环境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037
商品编码:29879649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斐济

定价:69.0元

作者:吕桂霞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9771037

字数:32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斐济共和国,简称“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有着“多岛之国”和“子午线上的岛国”美誉。斐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既是南太平洋的交通要冲,又是南太平洋大学主校区所在地。斐济经济以农业为主,糖业和旅游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悠久的历史,悠闲的生活,典型的热带风情,有机地融会成今日的斐济。本书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各个方面对斐济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目录


作者介绍


吕桂霞,山东人,世界史博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太平洋岛国对外关系和斐济。

文摘


序言



  于洪君
  原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太平洋岛国地处太平洋深处,主要指分布在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太平洋岛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 8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近代西方入侵之前,太平洋岛国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不断入侵,太平洋岛国相继沦为殖民地。二战结束后,这一区域主要实行托管制,非殖民化运动在各国随即展开。从1962年萨摩亚独立至今,该地区已有14个国家获得独立,分别是萨摩亚、库克群岛、瑙鲁、汤加、斐济、纽埃、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基里巴斯、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帕劳。
  太平洋岛国所在区域战略位置重要。西北与东南亚相邻,西连澳大利亚,东靠美洲,向南越过新西兰与南极大陆相望。该区域还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扼守美洲至亚洲的太平洋运输线,占据北半球通往南半球乃至南极的国际海运航线,是东西、南北两大战略通道的交汇处。不仅如此,太平洋岛国和地区还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区,海洋资源与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铜、镍、金、铝矾土、铬等金属和稀土,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和新兴国家战略博弈的竞技场。
  太平洋岛国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亚太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的传统友谊和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华人远涉重洋移居太平洋岛国,参与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近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日渐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拥有大规模的外交使团。同时,中国在经济上也成为该地区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援助国,并设立了 “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技术合作论坛” 等对话沟通平台。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在斐济与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一致决定构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筑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掀开历史新篇章。
  由于太平洋岛国地小人稀,且长期远离国际冲突热点,处于世界事务的边缘,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被视为“太平洋偏僻的地区”。中国的地区国别研究长时期以来主要聚焦于近邻国家,加之资料有限,人才不足,信息沟通偏弱,对太平洋岛国关注度较低,因此国内学界对此区域总体上了解不多,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美、英、澳、新等西方学者因涉足较早,涉猎较广,且有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手段作支撑,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出于西方国家的全球战略及本国利益的需要,其立场与观点均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难以完全为我所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日趋广泛。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交往并扩大互利合作,是日渐崛起的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化进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客观要求,也是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殷切期待。更全面更深入的地区研究,必将为中国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1 年11 月,教育部向各高校下发《关于培育区域和国别以及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的通知》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希望建设一批既具有专业优势又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多次提及国别研究立项和“民间智库”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大学新设国别研究机构。
  在这种形势下,聊城大学审时度势,结合国家战略急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条件,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太平洋岛国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世界史、外国语、国际政治等全校相关学科资源,于2012年9月成立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中心聘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国际问题顾问、博士生导师李绍先研究员等为教授。世界史学家、教学名师王玮教授担任中心首席专家。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驻华大使苏赛亚等多位太平洋岛国驻华外交官被聘为中心荣誉学术顾问。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以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社会形态、对外关系、政情政制、经贸旅游等为研究重点,致力于打造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国家智库,力图为国家和地方与太平洋岛国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和太平洋岛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供智力支撑和学术支持,为国内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提供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中心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目前中心已建成国内齐全、数量达3000余册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并创建国内以太平洋岛国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定期编印《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2014年,中心成功举办了国内首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论坛被评为“山东社科论坛十佳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的20余篇论文辑为《太平洋岛国的历史与现实》,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2月正式出版。《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1期刊载了中心研究人员的12篇学术论文,澳大利亚《太平洋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对中心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表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心成立伊始,负责人陈德正教授就提出了编撰太平洋岛国丛书的设想,并组织了编撰队伍,由吕桂霞教授拟定了编撰体例,李增洪教授、王作成博士等也做了不少编务工作。在丛书编撰过程中,适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启动。考虑到《列国志》丛书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研究中心积极申请参与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人文分社宋月华社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人员编撰的太平洋岛国诸卷得以列入新版《列国志》丛书,给中心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了使中心人员编撰的太平洋岛国诸卷更加符合新版《列国志》的编撰要求,人文分社总编辑张晓莉女士在编撰体例调整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因其特殊的地缘特征,太平洋岛国战略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在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大周边外交格局一份子的太平洋岛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的出版,不仅可填补国内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涉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出境旅行人员提供一套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普及性兼顾的有关太平洋岛国的图书。一书在手,即可明了对国人而言充满神秘色彩的太平洋诸岛国的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基本情况。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也将以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的出版为契机,将太平洋岛国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太平洋的明珠,古老文明与现代交融之地——斐济 斐济,这个由三百多个岛屿组成的南太平洋岛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蔚蓝的太平洋之上。这里不仅拥有令人屏息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探索太平洋岛国文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多元性的绝佳窗口。本书,将带领您深入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到多元交织的社会结构,再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全方位展现斐济的独特魅力。 地理之魅:火山岛屿与珊瑚礁的国度 斐济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位于南太平洋,夏威夷以南,澳大利亚东北部,是美拉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其主要岛屿,如维提岛(Viti Levu)和瓦努阿岛(Vanua Levu),由火山活动形成,地势多变,既有雄伟的山脉,也有肥沃的平原。岛屿周围环绕着世界顶级的珊瑚礁系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为潜水和浮潜爱好者提供了天堂般的体验。 本书将首先从地理角度剖析斐济。我们将探讨其地质构造的成因,火山活动对岛屿地貌的影响,以及这些地貌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聚落。您将了解到,为何斐济的海岸线如此曲折,为何一些岛屿陡峭险峻,而另一些则平缓开阔。同时,本书还将详细介绍斐济的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的形成、其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的意义,以及海洋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岛屿的独特气候模式,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热带气旋对斐济的影响,这些地理因素共同塑造了斐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历史的脉络:从早期定居到殖民时期 斐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当第一批太平洋岛民抵达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农业知识,奠定了斐济早期文明的基础。在接下来的数千年里,斐济与其他太平洋岛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网络。 本书将详尽梳理斐济悠久的历史。我们将追溯早期定居者的迁徙路线和定居模式,分析他们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斐济在欧洲人发现之后所经历的变革。您将了解到,17世纪,荷兰和英国探险家首次抵达斐济,随后,殖民者开始涌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系。 斐济成为英国殖民地是其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深入探讨殖民化对斐济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英国殖民政府如何管理当地社会,引入甘蔗种植业,以及大量印度劳工的迁入如何彻底改变了斐济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构成。我们将探讨殖民时期留下的政治遗产,包括其对斐济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为后来的独立斗争埋下的伏笔。我们还将研究殖民时期留下的经济体系,如何对斐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长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后殖民时代如何得到延续或改变。 多元的社会: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碰撞 斐济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其高度多元化的社会构成。除了土著斐济人(iTaukei Fijians)之外,大量的印度裔斐济人(Indo-Fijians)构成了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这两种主要族裔的长期共存,以及其他太平洋岛民、欧洲人和亚洲人的迁入,共同塑造了斐济独特的社会景观。 本书将深入剖析斐济的社会结构。我们将详细介绍土著斐济人的传统社会组织,包括其村落制度、氏族体系以及酋长制度。您将了解到,尽管经历了殖民化和现代化,这些传统结构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斐济的社会生活。同时,本书也将重点关注印度裔斐济人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将追溯他们如何作为契约劳工来到斐济,他们在甘蔗种植园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区、经济和社会网络。 本书将特别关注斐济社会中不同族裔之间的互动、融合与冲突。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族裔关系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斐济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我们将探讨语言、宗教、习俗等文化元素在不同族裔群体中的传承与变迁,以及这些文化差异如何为斐济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层次。此外,我们还将审视现代化进程对斐济社会结构的影响,例如城市化、教育普及以及媒体传播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的瑰宝: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斐济文化是太平洋岛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又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演变。从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到充满活力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再到精美的工艺品,斐济的文化魅力无处不在。 本书将全面展现斐济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将深入探讨斐济人的生活习俗,包括其饮食文化、家庭观念以及社交礼仪。您将了解到“布拉”(Bula)这个简单的问候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热情和好客之道。我们将详细介绍斐济的传统表演艺术,例如“米洛”(Meke)舞蹈,它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历史。同时,本书还将关注斐济的物质文化,包括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编织品、木雕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这些都反映了斐济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书还将探讨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分析现代媒体、旅游业以及跨国文化的涌入对斐济传统文化的影响。您将了解到,斐济人民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我们将考察现代斐济在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发展,以及这些新兴文化形式如何反映了当代斐济社会的变迁和思考。 政治与经济:岛国的挑战与发展 作为太平洋岛国,斐济在政治和经济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同时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经济结构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而政治体制则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书将分析斐济的政治发展历程。我们将回顾其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过程,分析其不同的政治体制,包括议会制和军政府时期。我们将探讨斐济政治中族裔关系的作用,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本书将详细介绍斐济的主要经济支柱。您将了解到,旅游业在斐济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海滩、度假村和水上活动吸引着全球游客。同时,农业,特别是甘蔗种植和出口,也是斐济重要的经济来源。我们将分析斐济经济的多元化努力,包括渔业、林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本书还将审视斐济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例如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经济波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探讨斐济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结语:斐济的未来展望 斐济,这个太平洋上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韧的生命力,在现代世界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斐济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感受这个国度在太平洋上的独特地位。通过对斐济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欣赏其自然之美,更能洞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书将通过对以上各个层面的细致分析,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斐济画卷。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您能对斐济产生更深厚的兴趣,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太平洋岛国的独特价值,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信息量爆炸,但神奇的是,我完全没有产生阅读疲劳。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用逻辑的钢筋和证据的混凝土,搭建起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它的结构组织非常清晰,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涉及跨学科的知识点,作者也能巧妙地通过清晰的定义和衔接,确保读者不会迷失方向。我特别推崇它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的手法,这种“他者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正常”与“异常”的边界认知。很多观点都是颠覆性的,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社会假设。我甚至为此去查阅了书中引用的许多原始资料,可见其论证之扎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并且提供了探索“是否可以是另一种样态”的钥匙。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健身。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到位,即便是最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用一种清晰到近乎透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权力”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具象化分析。从最微观的家庭互动到最宏观的国际关系,作者都能捕捉到权力运作的细微脉络,并用令人信服的论据加以支撑。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社会制度的“意外后果”的那一章,这种对系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让人对任何社会工程都抱持一份敬畏之心。这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品读,去质疑,去吸收。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人类社会运作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疑虑,总觉得会过于枯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让你在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描绘社会变迁时,善于运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生动的田野观察记录,这使得原本冰冷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些历史中的人物在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既有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没有盲目地接受既定的范式,而是敢于提出挑战性的疑问,引导读者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授了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报道、社会事件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普及读物啊!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它的宏大叙事框架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你不会觉得内容太过晦涩难懂,相反,作者总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社会学理论和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清晰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特别是关于文化认同和族群边界是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被重新构建和协商的部分,简直是妙笔生花。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如何“反击”主流话语的那几章,那些论述角度刁钻而又极其深刻,让我对当下正在发生的许多社会现象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相当考究,厚重而不失雅致,很适合放在书架上反复翻阅。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让你在阅读后,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静静思考半小时以上的“硬核”读物,那么它绝对是首选。

评分

天呐,这本书真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老匠人打磨的玉石,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岁月的沉淀。我特别喜欢他叙述国家起源和早期社会形态的方式,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既有坚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穿梭于浩瀚的时空隧道,亲眼见证文明的萌芽与发展。尤其是关于早期社会结构如何演变出复杂的权力体系那一段,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书中对特定历史节点的考证尤其到位,那些常被忽略的侧面信息,被作者挖掘出来并赋予了全新的解读意义,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瞬间扩张了不少。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堆砌,它是有灵魂的,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愉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社会发展脉络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值得你花费时间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