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女人上路:车轮印的日记
定价:38.00元
作者:李彦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8020632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女人上路——帕羊(节选)
情不自禁地要回忆那曾经的旅程,那些让我怀念的地方——帕羊,我能否再次接近你?!
帕羊镇全部是土坯房。房子们无序排列,随意舒展,几乎没有形成整齐的街道。安静的小镇上,很少能看见人,镇中央有座小庙,不少老人在转经,小庙外有个广场,广场边上有帆布账逢商店,还有院门上挂着牛头的旅店,墙角竟然是用汽车的曲轴当作石敢当。蓝天白云之下,高原小镇风貌尽显,另外有国外旅行团的大队人马在镇外扎营。这里给人想要写诗的冲动,可惜我写不出诗来,真是一个充满野性的随意的地方,只能写出一点直白的感觉。
帕羊镇的风光是那么苍凉,令人疯狂的土墙和足以穿透灵魂的光线,翻卷着云彩的天空,寂静的生活却让人内心狂野。
独自沉浸在苍凉的阳光里,这样的感觉真好!
内容提要
“!你大灯没关上!”
“没关系,是大灯延时功能。”
“哦——”
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旅途上,每当傍晚我下车之后,总会有人这样善意地提醒着我,其实,这是六缸切诺基的一个人性化功能,当熄火后再关大灯开关时,大灯会延时几分钟然后自动熄灭,为的是那车灯能够照亮主人回家的路。而如果先关大灯后熄火,则不会延时。每当我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得意,也因为这个功能的存在,给我平添了一些喜悦。
曾经有把这句问话作为书名的想法,这种想法源于途中认识的旅伴四五的主意,这个无厘头说,这样的题目很生动,跟车和旅行有关,而且容易叫人联想到美女走光之类暧昧的意味,说实话,我很欣赏他有时出现的这种无厘头状态。不过 ,大约这样的书名太过无厘头了,因此没能通过。不过现在的书名我也喜欢,《女人上路——车轮印制的日记》,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女人上路,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到脑后了。
我们都很怀念那些在路上的时光,那些独自上路的日子和那些单纯简单的生活,直到回到现实的都市生活中,还沉浸在那中状态久久无法自拔,连说话都变少,变简单,变傻,更逞论与人相处了。在路上,简单的生活,雄伟奇美的风景,和纯朴的地方民风,每时每刻洗礼着我们蒙尘的心灵,一次次的经历之后,心变得轻松,大脑变得空白了,如果你的理想是寻求安宁和平静,长途的旅行无疑是实现理想的简单的方法。
我热爱这样的自由,向往永远这样的自由下去,因为我知道,在或近或远的未来,总会有我所期待的人和事在守候着我,奔驰在路上的,不是疲惫的双足,也不是飞驰的车轮,而是无法停下来的勇往直前的快乐的心。
目录
前言
部分 一个人的山南
章 北京-泽当
第二章 泽当-琼果杰-拉姆纳木措-泽当
第三章 泽当-青朴-桑耶寺-拉萨
第四章 拉萨-纳木措-拉萨-北京
第二部分 与魔鬼同行
章 北京-成都-拉萨
第二章 拉萨-日喀则-定日
第三章 定日-扎西宗-定日-樟木
第四章 樟木-佩枯错-萨噶
第五章 萨噶-仲巴-帕羊-巴嘎-即乌村
第六章 即乌村-普兰-塔钦
第七章 塔钦-巴尔兵站-扎达-狮泉河
第八章 狮泉河-改则-措勤-萨噶
第九章 萨噶-日喀则-拉萨
第十章 拉萨-格尔木-兰州-西安-北京
第三部分 独行西域三万里
章 北京-东胜-山丹-哈密
第二章 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天山-一号冰川-后陕达坂-库尔勒
第三章 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巴楚-麦盖提-伽师-岳普湖-阿图什-喀什
第四章 喀什-塔什库尔干-喀什
第五章 喀什-英吉沙-莎车-叶城-和田
第六章 和田-于田-民丰-塔中-库尔勒
第七章 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布尔津-哈巴河-喀纳斯-白哈巴-布尔津-乌尔禾-奎屯
第八章 奎屯-乔尔玛-0公里-巩乃斯-巴仑台-库尔勒-若羌
第九章 若羌-米兰-罗中镇-罗布泊湖心-哈密
第十章 哈密-敦煌-酒泉
第十一章 酒泉-金塔-鼎新-额济纳旗
第十二章 额济纳旗-乌海-集宁-北京
后记
作者介绍
啊兔哩是李彦在新浪旅游论坛的名字,而在车坛叫作天O外O飞O兔。 或许我的旅行从童年就开始了,独自乘做火车穿过冬日的中国大地,从寒冷的北京来到温暖的花城,时空季节语言的快速转换,总是给我一种迅速适应环境的历炼,真的也许是因为如此,在我心中种下了漂泊的种子。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去翻开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女性独自旅行的题材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度强调了所谓的“独立宣言”。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用它独特的叙事节奏把我“吸”了进去。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刻意为之的戏剧冲突,反而是在日常的琐碎和不经意间,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在韧性。 比如,书中描写某次因为交通延误被迫在一个偏远小站过夜的经历,那段文字读起来完全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对突发状况的冷静接纳和幽默自嘲。这种“泰然处之”的态度,远比大张旗鼓地宣扬坚强要来得有力得多。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生活(或者说旅途)中的不如意是常态,关键在于你如何与之共处。这对于我这种生活中常常被小挫折困住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导的不是如何避免困难,而是如何优雅地穿越它们。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平凡的相遇时所使用的细节,比如某个路边摊主手上茧子的形状,或是清晨薄雾中空气里特有的泥土味道。正是这些未经修饰的“真实”,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世界,让读者感觉,我们不是在看一篇游记,而是在翻阅一份真实、未经美化的生命日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初看之下可能有些令人望而却步,因为它不像快餐读物那样追求短句和刺激。相反,它有一种老派的、沉静的力量。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而精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绝非信手拈来。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需要投入精力的“体验”。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时间感”的把握。在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时间被拉长、被重新定义。作者成功地将这种时间的流动性融入了她的叙述结构中,有些章节像是慢镜头一样细致描摹一个瞬间的感受,而另一些则用跳跃式的笔法带过漫长的路途。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恰恰反映了旅者在面对未知时,心理状态的自然起伏。 此外,书中对于“孤独”的探讨也极其深刻。这不是那种矫情的、令人怜悯的孤独,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用来沉淀和审视自我的状态。作者没有试图用外部的喧嚣去填补内心的空缺,而是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独处,并从这种独处中汲取力量。这种对“内在空间”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旅行文学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心性修行的随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色调和构图,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漫长而充满故事的旅程。我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在路上”的真实感所吸引,它不像很多旅游随笔那样矫揉造作,而是散发着一种粗粝而迷人的生命力。 读完之后的整体感受,是一种非常扎实的“在场感”。作者的文字没有过多地去渲染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她沿途所见的风土人情、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关于地域文化细微差异的捕捉,比如某地特有的待客之道,或者某个小镇上人们对时间流逝的不同感知,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种环境的切换和心理的适应过程。 这种旅行的记录,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像是一场深入内心的对话。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舒适区”和“异乡”的传统定义。很多时候,旅行文学容易陷入对风景的堆砌,但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更侧重于“人”与“路”的关系,探讨了当一个人抽离了熟悉的环境后,她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微妙变化。每一次驻足,每一次离别,都像是在雕刻她灵魂的侧面,让人读完后,对“自我发现”这个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可能是“回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消遣读物”,而是那种会像某个旋律一样,在你脑海中时不时地响起,并且随着你自身经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共鸣。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一种巧妙的“回环往复”感,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旅程,但作者总能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点,再次提及之前遇到的某个人或某种感受,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文学上的呼应。 这种结构上的设计,反映了生命体验的本质——我们总是在重复遇见相似的课题,只是场景和面孔不同罢了。 最后的总结部分,作者没有给出任何高高在上的结论或人生指导,而是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坦诚了旅途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探索的开始。这种开放式的收尾,极大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上路”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行走,而是一种持续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态度的生命状态。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高质量的心灵远行邀请函。
评分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作者对“地方性”的尊重和捕捉能力。她似乎拥有将自己迅速“融入”环境的能力,而不是站在一个纯粹的“观察者”的姿态去评判。无论是深入到偏远山区与当地人共饮一碗热汤的场景,还是在车水马龙的都市边缘对社会阶层差异的敏锐察觉,都体现了她极高的共情能力和洞察力。 这种“融入”并非意味着失去自我,恰恰相反,是在融入的过程中,作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者”与“自我”的界限,从而更加珍视自己的独特性。 书中描绘的那些具体的场景转换,比如从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带到湿冷多雨的沿海城市,这种环境的剧烈变化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冲击,作者都描绘得极为细腻。她没有回避旅途中的疲惫、迷茫和偶尔的自我怀疑,这些“不完美”的部分,反而让整个叙事更具说服力,让读者相信,这真的是一个人,在一条真实的路上,用双脚和心灵丈量出来的记录。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重读价值,每次重读,都能从那些被初次忽略的角落里,发现新的意味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