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可能是都會男女的時髦夜點,也可能是異國遊子的依依鄉愁;可以讓窮人裹腹、豪門鬥富,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養生良品。一碗粥裡麵有多少的歷史?喝粥,純粹是為口腹之慾,或是文化的投射?
本書談粥的歷史,主要談的是與這種食物有關的文化現象。作為個案研究的主題,粥這樣的食物,很可以反映我們身處的文化中人們與食物的互動關係。從糧食的種類到粒實的烹調,再到食物形象的賦予,歷史上的粥,從來就不是一碗水米混融而已。粥的歷史,包涵的是人們的生活經驗、心態情感,甚至是對健康生命的護衛與渴求。粥的本體是無情之物,但它碰上的卻是有情之人,而屬於粥的文化則正在這場遇閤中現身。
陳元朋 ,1968年生,臺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現為博士候選人。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研究助理。著有《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以《韆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身體與花紋──唐宋社會的文身風尚初探〉等。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將看似最不起眼的日常事物,提升到瞭哲學思辨的高度。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力量,能讓一種食物在數韆年的時間長河中保持其核心的地位,並且不斷適應和融閤新的元素?作者對“持續性”和“變異性”的探討非常精妙。他不僅梳理瞭技術層麵的演進——比如火力控製、存儲方式的改進——更深入地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比如,為什麼在某些動蕩的年代,這種基礎食物反而成為瞭維係社會穩定的關鍵紐帶?書中對“集體記憶”是如何通過口口相傳的烹飪技藝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分析,讓我對傳統的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父輩傳下來的規矩,而是一種活著的曆史,一種與生存緊密相連的文化載體。這種將人類最基本需求與宏大文明進程進行深度捆綁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非常值得反復玩味。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飢餓的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食物的曆史,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戰勝睏境、如何與自然達成復雜和解的曆史教科書。作者沒有迴避早期人類生存的殘酷性,那些關於歉收、飢荒、以及在資源極度匱乏狀態下所爆發齣的生存本能的描述,是如此的真實和震撼。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烹飪技巧的進步,都不是為瞭追求美味或享受,而是為瞭最大限度地榨取每一份能量,以確保下一個黎明的到來。這種近乎原始的、對生存的執著,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被展現得淋灕盡緻。它迫使我重新審視現代生活的便利,反思我們是否已經失去瞭對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對環境的謙卑態度。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力量感和人文關懷的作品,讀完後,我對人類文明的理解又增加瞭一個堅實而溫暖的基石。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抱持著比較保守的態度,總覺得曆史題材很容易陷入枯燥的年代羅列和人名堆砌,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隻不過研究的對象是深入到我們日常最細微之處的飲食構成。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將重點放在哪個朝代發明瞭什麼獨特的烹飪技法,而是著眼於社會結構、氣候變遷乃至於宗教信仰如何共同塑形瞭人們的餐桌文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地域差異的探討,不同地理環境下的生存壓力,是如何在無形中催生齣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這種對比分析讓整個曆史脈絡變得立體而鮮活。讀完之後,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究竟有多少是曆史的必然,又有多少是偶然的演變。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新的坐標係,讓我們能夠跳齣自己所處的時代,用更宏觀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非常發人深省。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是高水平的體現,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圖和圖錶,絕非是簡單的裝飾品,它們是文字的有力補充和佐證。我注意到好幾處地方,作者引用瞭一些考古發現的器皿復原圖,配閤著文字對早期烹飪工具的描述,構建齣一種強烈的沉浸感。當我讀到關於某種古老榖物如何通過復雜的工序轉化為可食用的形態時,那些綫條清晰的示意圖簡直是雪中送炭,讓我立刻就能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操作流程模型。而且,作者在引用文獻時也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避免瞭生硬的學術引用破壞瞭閱讀的流暢性。整體而言,它給我的感受是:這是一份經過精心打磨、注重細節、並且對讀者閱讀體驗高度尊重的齣版物。它不是那種隨便拿來翻翻的書,而是需要靜下心來,邊看邊思考,甚至需要時不時對照圖錶去理解深層含義的精品。
評分這本封麵設計得很有年代感,那種帶著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古樸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瞭那些厚重的、需要慢慢品讀的經典書籍。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著作,畢竟“文明叢書”這個係列聽起來就讓人覺得莊重,沒想到翻開之後,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齣乎意料地親切和生動。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更專注於描繪曆史的細節,像是帶著我們走過那些塵封的歲月,去探訪那些已經被時間磨平的角落。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曆史的氣息,感受到那些先民在艱難環境中如何將最基礎的食材變成賴以生存的食物,那種對生活智慧的贊嘆油然而生。尤其是一些關於早期榖物處理方式的描述,細緻到令人咋舌,讓我這個平日裏隻知道從超市買現成食物的人,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敬畏。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很深厚,沒有那種讓人昏昏欲睡的陳述,反而充滿瞭敘事張力,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追溯每一個發展環節背後的邏輯和偶然性,非常引人入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