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今读:论语译评
定价:30.00元
作者:王治国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303134885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今读:论语译评》是一部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又极灵活的书,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
目录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作者介绍
文摘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⑦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一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这个人从前是周天子任命他主持东蒙的祭祀,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了,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一句话:‘恪尽职守承担责任,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救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要你们这些辅助的人还有什么用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
序言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格言警句。在探讨治学态度和个人修养的章节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美德,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递进逻辑链条。他似乎在引导读者,从基础的“格物致知”开始,如何通过内省达到“慎独”的境界,最终才能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共处。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现代项目管理和逻辑流程的人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它教会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一套自我修正和完善的内部机制。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当天学到的逻辑脉络,这种内化的过程远比单纯的记忆金句来得更有价值。这本书成功地将古代的“道”与现代的“术”进行了有效的嫁接,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精神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真的没话说,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我个人对书籍的物理属性比较挑剔,很多印刷品摸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味道”,但这本书的油墨和纸张的配合度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刺眼的感觉,长时间捧读下来,更像是在与一位老友对弈,那种沉静和厚重感让人不自觉地就放慢了翻页的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相当大气,疏密得当,重要的论点和批注部分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边栏设计,使得结构一目了然,即便是复杂的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轻松梳理清楚。这种对阅读细节的尊重,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学术性内容,变得平易近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书房,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非常适合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享用。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偏向“译注”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担心译者会过度解读,将自己的现代思维修饰在古人的话语中,从而丧失了原文的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然而,这本读物在这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作者似乎深谙“信”与“达”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翻译上保持了极高的忠实度,力求还原当时的语境和语气,让人能依稀感受到先贤们当初讲学时的情境。同时,在评述部分,作者的观点锐利而富有洞察力,绝非简单的注释堆砌。他非常擅长将历史背景与文本进行深度交叉对比,例如,他会分析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实际上蕴含了怎样的政治或社会张力。这种层层剥开的解析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传统文本的理解维度,不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看到了其作为一部社会运行手册的深刻内涵,读完后感觉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有了更细微的观察视角。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哲学的书,实在是让人受益匪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对当今社会的一些困惑也有了新的启发。这本书的行文流畅,作者的解读深入浅出,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经典的人也能很快抓住精髓。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核心观点时,总能结合现代生活的实例进行比对和分析,让人感觉那些几千年前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书中对“仁”的探讨,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落实在待人接物、职场协作的方方面面,让我对如何做一个更懂得体谅他人、更有责任感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里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本,但又不至于让人迷失在繁复的古文中,每一次引述都精准地服务于作者想要表达的论点,衔接得天衣无缝,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非常酣畅淋漓,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又希望能在快节奏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因为它的主题听起来就非常“硬核”,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生动活泼,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叙事风格的个人化和鲜明的立场。作者在介绍一些比较拗口的典故或人物事迹时,会采用一种近乎“八卦”但又非常精准的口吻来铺陈,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在解释某位先贤与君王之间的几次关键对话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后续的发展,完全没有传统解读本那种板着脸孔的严肃劲儿。而且,作者似乎对后世各种流派对同一句话的不同解读也有所涉猎,并进行了趣味性的串联,就像是在看一场思想界的“群英会”。这种生动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不再惧怕那些晦涩的篇章,反而期待着下一章会如何用如此有趣的视角来解构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