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多樣性與變遷:婚姻傢庭的跨文化研究
定價:48.00元
作者:瞿明安、施傳剛
齣版社:知識産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130080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親屬製
摩梭親屬製的人類學價值
《牡帕密帕》與木嘎拉祜的雙邊非譜係
親屬製
體認摩梭母係製
母係製走訪婚與中國少數民族的現代化
婚姻
中國少數民族婚外的跨文化比較
人類學視野中的洱源西山白族“采白花”風俗變遷
貴州苗人的婚姻外談情與調情
論布依族“趕錶”習俗
哈尼族奕車人包辦婚姻研究
南澗彝族婚禮跳菜的飲食象徵
導緻新疆維吾爾族人口高離婚率的原因分析
韓國農村和漁村的通婚圈變遷:四個村莊的個案研究
婚姻支付再反思
閤法抑或閤理:中國同性婚姻的兩難處境
锡剋教與印度教的婚姻儀式之比較
傢庭
雲南永寜漢族主乾傢庭體係的人類學研究
土傢族傳統婚姻傢庭形式的當代變遷
一一對玉村“賴娘傢”現象的調查研究與反思
柳田國男的民俗學與傢庭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這次接觸這本書,主要是想瞭解一下在非西方語境下,性彆角色與婚姻製度是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被重新定義和談判的。這本書在這方麵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提供瞭許多紮實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的選取非常具有代錶性,涵蓋瞭從東亞到中東的多個文化群落。閱讀時,我發現作者在敘述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感,既不過分代入批判者的角色,也不淪為文化相對主義的辯護者,而是以一種人類學的審慎態度去呈現不同群體內部的權力動態和主體能動性。其中關於“選擇性傳統”的討論尤其引人深思,即社會如何在接受外來觀念的同時,又巧妙地將其本土化以維護某種核心的文化認同。這種深層的文化韌性,是許多膚淺的討論所忽略的。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理解人類社會復雜性的鑰匙。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時不時地跳齣來,提醒你觀察現實世界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約定背後的深刻曆史成因。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有些平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感受到一種沉穩與厚重感,這很符閤其探討的主題。我最初是被“多樣性與變遷”這幾個關鍵詞吸引的,畢竟現代社會中,圍繞婚姻和傢庭的討論從未停止,各種新的模式、挑戰和觀念層齣不窮。拿到書後,我花瞭些時間去熟悉它的整體框架。作者顯然在構建這個知識體係時下瞭很大功夫,邏輯脈絡清晰,從宏觀的文化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觀的個體經驗和製度變遷。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並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社會學普及讀物,而是帶著鮮明的學術研究底色,引用瞭大量跨國、跨文化的案例和詳實的數據支撐,這讓論述顯得尤為紮實可信。尤其是關於特定文化區域內,傳統與現代觀念激烈碰撞的那些章節,描繪得極其生動,讓人不禁反思自己習以為常的傢庭結構是否真的是唯一的、最好的存在形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跳齣自身的文化舒適區,去理解“傢”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無限可能性和復雜張力。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讀,並值得反復咀嚼的力作,對於任何對人類社會結構變遷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閱讀體驗。
評分從裝幀的質感和排版的風格來看,這本書就散發著一股濃厚的“案頭必備”氣息。它的信息密度極高,每讀完一個大段落,都需要花時間消化作者拋齣的概念和論據。我個人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將宏大的社會結構分析與微觀的個體生命故事巧妙地結閤起來。例如,當探討離婚率上升的社會學意義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統計數字的解讀,而是通過一些側麵描述,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在婚姻製度變遷中掙紮的個體,他們的希望與失落。這種將冰冷的數據與火熱的人性相結閤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感染力,使學術研究擺脫瞭枯燥的窠臼。這本書對於理解當代社會中“傢庭穩定”這一概念正在被如何重新定義至關重要。它不是在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在展示問題本身的廣闊邊界。對於想進行深度學術研究或對社會學有高度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思想資源,它引導的思考路徑是深遠且極具啓發性的。
評分這本研究報告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嚴謹的田野調查報告的速覽,而不是輕鬆的下午茶讀物。它的學術氣質非常濃厚,體現在每一個章節的結構安排上。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它如何處理“變遷”這一動態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我們都知道,文化上的變遷往往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反復和張力。這本書非常齣色地捕捉到瞭這種非綫性特徵,通過對比不同社會在麵對全球化衝擊時所采取的不同“抵抗”或“吸納”策略,構建瞭一個豐富的比較矩陣。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繼承權和親屬關係網絡重構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展示瞭經濟基礎的變化如何直接重塑瞭最基本的社會單元。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凝練,幾乎沒有浪費筆墨在不必要的引言或情感渲染上,一切都指嚮核心的論點和證據。對於我這樣長期關注社會結構變遷的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有證據支持的分析框架,讓我能更精確地定位當前我們所處社會變動的曆史坐標。這是一部能提高讀者分析復雜社會現象能力的工具書。
評分說實話,剛翻開這本專著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抱著一絲懷疑的態度的,畢竟“跨文化研究”這個領域,很容易寫成東拉西扯、缺乏焦點的堆砌。但是,這本書很快就用它紮實的論證步驟打消瞭我的顧慮。它沒有僅僅滿足於羅列不同文化的差異,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這些差異形成和演變的深層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力量。比如,它對特定幾個對比鮮明的社會樣本進行瞭長時段的跟蹤分析,這種縱嚮研究的視角極大地增強瞭其學術深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客觀性,既不美化傳統,也不盲目歌頌現代,而是冷靜地揭示齣任何製度變遷背後必然伴隨的代價與收益。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對傢庭的傳統認知進行反思,那種被挑戰的感覺非常強烈。作者的語言風格專業但不晦澀,即便是涉及復雜的理論模型,也能用相對清晰的框架來呈現,確保瞭專業性和可讀性之間的平衡。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想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傢庭製度“再塑”過程的嚴肅讀者準備的,它提供的知識密度非常高,讀起來需要一定的專注力,但迴報也是巨大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