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定价:25.00元
作者:徐兆寿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谁要论及情爱而羞于言性,那他一定会遭人耻笑。可是,我们对待性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关于性的知识可靠吗本书将告诉你,性与情感不可分,性与审美不可分性与道德、历史不可分…句话,性与文化不可分。那种纯粹用科学主义看待性的态度是*有害的。
本书是被网上誉为“青年大师”的西北师大教授徐兆寿先生在许多大学进行情爱文化讲座的讲稿,从文化的角度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困扰他们的难题,有启蒙情爱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情爱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兆寿先生开设的情爱文化讲座,曾在大学校园和网上备受争议。
目录
前言
性文化讲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编 爱是需要学习的
第1讲 爱是需要学习的
第2讲 爱是创造的
第3讲 一个营销者的爱情两难
第4讲 请救救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讲 大学流行姐弟恋:女性成为主动者
第6讲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
第7讲 他要分手我该怎么办
第8讲 一个无法自拔的苦恼者
第9讲 如何处理好灵与欲的中突
第10讲 女子在男子面前应如何摆布自己
第11讲 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第12讲 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第13讲 为什么我国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第14讲 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误区
第15讲 性会成为爱的阻力吗…
第16讲 做未婚妈妈肯定是一场悲剧
第17讲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与8O后
第18讲 “性革命”真的到了中国吗
第19讲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婚姻的认识
第20讲 婚姻危机
第21讲 关于无性婚姻的回答
第22讲 她该不该结婚
第23讲 我们究竟要不要结婚
第24讲 卖被杀之后
第25讲 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26讲 面对孩子,离异女人怎样走出困境
第27讲 这样的父亲应该感到悲哀
第28讲 中国人姓氏的没落与自由意识的崛起
第29讲 孩子该随谁姓
中编 什么是爱情
第3O讲 什么是爱情
第3l讲 爱情受三种力量支配
……
下编 性文化课笔记
附录 性教育亟须进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爱”的书籍太多了,大多不过是翻来覆去强调“多沟通”、“多倾听”,听起来像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关系。它并没有给出任何标准化的操作手册,因为作者深知,爱是流动的、因人而异的。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工具,让你根据自己的“情感建筑”蓝图,去选择最适合的工具进行搭建和维护。特别是在讨论“冲突管理”这一章节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关于如何将争吵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契机”,而不是简单的“问题解决”。这需要一种极高的情感智力,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种智力拆解成了可以观察和模仿的步骤。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提升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爱情”,更是在谈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分对于长期关系中的人来说,很容易陷入一种“情感惰性”,觉得既然我们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就不需要再刻意去“学习”和“维护”了。这本书像一记清醒剂,提醒我们,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学习,爱情尤其如此。书中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对亲密关系冲击的分析,也让我深有共鸣。我们总是在忙碌,忙着工作、忙着社交,却常常忘记了最需要投入精力的“情感账户”正在被透支。它用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语气,呼吁我们正视这种“学习的必要性”。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完各种理论模型后,总会回到个体经验的层面进行反思,鼓励读者去记录、去观察自己伴侣的行为模式,而不是盲目套用书中的任何一个模型。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实践指导意义,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地“授人以鱼”。
评分读完手头这本关于情爱文化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观察框架。它没有落入那些空泛地谈论“真爱永恒”的俗套,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去解构“爱”这个主题。比如,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婚姻”和“伴侣”角色的定义是如何演变的讨论,就让我茅塞顿开。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标准恋爱模式”,其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产物。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学会了用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伴侣之间出现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冲突。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它似乎还探讨了社会经济结构如何间接影响了我们对择偶偏好的选择。这可就跳出了单纯的心理学范畴,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学基础。它让人明白,爱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感觉,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所处的文化土壤中的复杂现象。这种学术性的梳理,非但没有让阅读过程变得枯燥,反而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支撑,去理解我们日常情感生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出乎意料地亲切,虽然它探讨的是文化和理论,但行文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它擅长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印证复杂的理论观点,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关于“依恋类型”的分析,不再是冷冰冰的心理学术语,而是通过几个你我身边都可能遇到的情侣小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依恋模式在面对压力时会如何反应。这种叙事上的平衡做得非常好,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读物的可读性。我特别喜欢它强调“文化”这一维度,因为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在处理情感问题时,总会有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差异并非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剧本。它鼓励读者去“翻译”彼此的爱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地期待对方能“心有灵犀”,这份务实的建议对我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爱情的一种固有认知,即认为爱是天生的、纯粹靠感觉的。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关于爱情的教育,大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或者流行歌曲,那些描绘的爱情往往是轰轰烈烈、充满戏剧性的,却很少触及日常相处中的那些琐碎、摩擦和需要技巧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的视角来看待情感。我个人在经历了一些感情的起起伏伏之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处理亲密关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喜欢”这份初始的冲动,更需要的是沟通的艺术、情绪的管理,甚至是文化背景对我们行为模式的影响。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爱意和处理冲突的方式有何差异。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对“理想关系”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如果与现实脱节,就很容易导致失望和误解。所以,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将“学习”这个概念与“爱”结合起来,探讨爱情中那些可以被习得和精进的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