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
定價:25.00元
作者:徐兆壽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今天,誰要論及情愛而羞於言性,那他一定會遭人恥笑。可是,我們對待性的態度正確嗎我們關於性的知識可靠嗎本書將告訴你,性與情感不可分,性與審美不可分性與道德、曆史不可分…句話,性與文化不可分。那種純粹用科學主義看待性的態度是*有害的。
本書是被網上譽為“青年大師”的西北師大教授徐兆壽先生在許多大學進行情愛文化講座的講稿,從文化的角度為青年人解決各種睏擾他們的難題,有啓濛情愛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識和樹立正確情愛價值觀的現實意義。有關徐兆壽先生開設的情愛文化講座,曾在大學校園和網上備受爭議。
目錄
前言
性文化講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編 愛是需要學習的
第1講 愛是需要學習的
第2講 愛是創造的
第3講 一個營銷者的愛情兩難
第4講 請救救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講 大學流行姐弟戀:女性成為主動者
第6講 兩個女友都喜歡,怎麼辦
第7講 他要分手我該怎麼辦
第8講 一個無法自拔的苦惱者
第9講 如何處理好靈與欲的中突
第10講 女子在男子麵前應如何擺布自己
第11講 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第12講 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
第13講 為什麼我國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第14講 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誤區
第15講 性會成為愛的阻力嗎…
第16講 做未婚媽媽肯定是一場悲劇
第17講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與8O後
第18講 “性革命”真的到瞭中國嗎
第19講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婚姻的認識
第20講 婚姻危機
第21講 關於無性婚姻的迴答
第22講 她該不該結婚
第23講 我們究竟要不要結婚
第24講 賣被殺之後
第25講 一位陌生女人的來信
第26講 麵對孩子,離異女人怎樣走齣睏境
第27講 這樣的父親應該感到悲哀
第28講 中國人姓氏的沒落與自由意識的崛起
第29講 孩子該隨誰姓
中編 什麼是愛情
第3O講 什麼是愛情
第3l講 愛情受三種力量支配
……
下編 性文化課筆記
附錄 性教育亟須進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齣乎意料地親切,雖然它探討的是文化和理論,但行文間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它擅長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印證復雜的理論觀點,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比如,書中關於“依戀類型”的分析,不再是冷冰冰的心理學術語,而是通過幾個你我身邊都可能遇到的情侶小故事,生動地展示瞭不同依戀模式在麵對壓力時會如何反應。這種敘事上的平衡做得非常好,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大眾讀物的可讀性。我特彆喜歡它強調“文化”這一維度,因為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在處理情感問題時,總會有一種“雞同鴨講”的感覺?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能夠理解這些差異並非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根植於不同的文化劇本。它鼓勵讀者去“翻譯”彼此的愛的語言,而不是簡單地期待對方能“心有靈犀”,這份務實的建議對我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對愛情的一種固有認知,即認為愛是天生的、純粹靠感覺的。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關於愛情的教育,大多來自於影視作品或者流行歌麯,那些描繪的愛情往往是轟轟烈烈、充滿戲劇性的,卻很少觸及日常相處中的那些瑣碎、摩擦和需要技巧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的視角來看待情感。我個人在經曆瞭一些感情的起起伏伏之後,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處理親密關係需要的不僅僅是“喜歡”這份初始的衝動,更需要的是溝通的藝術、情緒的管理,甚至是文化背景對我們行為模式的影響。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錶達愛意和處理衝突的方式有何差異。畢竟,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所受的教育,都在無形中塑造著我們對“理想關係”的想象,而這種想象如果與現實脫節,就很容易導緻失望和誤解。所以,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將“學習”這個概念與“愛”結閤起來,探討愛情中那些可以被習得和精進的技能。
評分讀完手頭這本關於情愛文化的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觀察框架。它沒有落入那些空泛地談論“真愛永恒”的俗套,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研究的視角去解構“愛”這個主題。比如,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對“婚姻”和“伴侶”角色的定義是如何演變的討論,就讓我茅塞頓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標準戀愛模式”,其實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産物。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學會瞭用更寬容的態度去看待自己和伴侶之間齣現的某些“不閤時宜”的觀念衝突。更讓我感到新奇的是,它似乎還探討瞭社會經濟結構如何間接影響瞭我們對擇偶偏好的選擇。這可就跳齣瞭單純的心理學範疇,觸及到瞭更深層次的社會學基礎。它讓人明白,愛不是懸浮在空中的感覺,而是深深紮根於我們所處的文化土壤中的復雜現象。這種學術性的梳理,非但沒有讓閱讀過程變得枯燥,反而提供瞭一種強大的理論支撐,去理解我們日常情感生活中那些難以言喻的“為什麼”。
評分對於長期關係中的人來說,很容易陷入一種“情感惰性”,覺得既然我們已經在一起這麼久瞭,就不需要再刻意去“學習”和“維護”瞭。這本書像一記清醒劑,提醒我們,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持續的投入和學習,愛情尤其如此。書中對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對親密關係衝擊的分析,也讓我深有共鳴。我們總是在忙碌,忙著工作、忙著社交,卻常常忘記瞭最需要投入精力的“情感賬戶”正在被透支。它用一種非常剋製但有力的語氣,呼籲我們正視這種“學習的必要性”。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完各種理論模型後,總會迴到個體經驗的層麵進行反思,鼓勵讀者去記錄、去觀察自己伴侶的行為模式,而不是盲目套用書中的任何一個模型。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循環,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實踐指導意義,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而不是簡單地“授人以魚”。
評分老實說,我拿起這本書時,內心是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市麵上關於“如何愛”的書籍太多瞭,大多不過是翻來覆去強調“多溝通”、“多傾聽”,聽起來像陳詞濫調。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的關係。它並沒有給齣任何標準化的操作手冊,因為作者深知,愛是流動的、因人而異的。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各種不同形狀和功能的工具,讓你根據自己的“情感建築”藍圖,去選擇最適閤的工具進行搭建和維護。特彆是在討論“衝突管理”這一章節時,作者提齣瞭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概念,關於如何將爭吵轉化為“共同成長的契機”,而不是簡單的“問題解決”。這需要一種極高的情感智力,而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這種智力拆解成瞭可以觀察和模仿的步驟。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提升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談論“愛情”,更是在談論“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