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产品创新
定价:32.00元
作者:张光平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4953704
字数:264000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静这本关于衍生产品的书完成得非常及时。本书系统地对境内外有关的衍生产品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了境内和境外衍生产品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境外衍生产品价格变化对国内外汇市场的影响提供了有效方法,为有序发展衍生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上的建议,是迄今为止对衍生产品相关问题论述得*全面的一本书。
——副行长 易纲
沃伦·巴菲特把衍生产品称为“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8年的金融危机验证了这句话,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滥用衍生产品会带来多大的危害。但同时,衍生产品又是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所必需的工具。作者在丰富的国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相关衍生产品多年,并及时总结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产品使用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重新修订出版了本书,对国内学界和业界正确认识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有很好的启迪和实用价值。
——副行 长朱民
张光平同志十多年前就直接参与了国际金融市场上产品设计、估值和风控等创新工作的主要领域,并将当时的经验写成了英文专业著作,在国际市场广为应用。回国六年多来,他一直密切跟踪国内外产品创新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并先后出版了《衍生产品》英文和中文数种版本。该书对产品创新的介绍、市场的分析及相应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分析,对推动我国金融创新有着直接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交通银行董事长 胡怀邦
产品创新是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重点,也是努力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衍生产品》首版发行四年以来,已被绝大多数国内主要银行和众多外资银行使用,对推动我国金融创新发挥了作用。光平同志在《衍生产品》前两版的基础上,对现有境内外产品和市场情况进行了更新和进一步研究,同时还增加TA民币国际化等重要内容。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对我国金融创新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 阁庆民
本书基于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系统性的介绍,分析了离岸市场上交易的主要衍生产品,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我极力推荐本书,因为,随着世界与中国的贸易与金融活动不断增长,本书将对国际社会,特别对那些在《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导下开始从事衍生品交易的中国金融机构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 李伏安
内容提要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爆发到现在已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全球经济的复苏已经出现了曙光。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媒体讨论多的话题莫过于金融衍生产品。不少人士认为,金融衍生产品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是金融衍生产品盲目发展,金融危机不会恶化到如此境地,也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虽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但这些观点也并非凭空捏造,因为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危机中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产品的创新前景成为国内金融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实际上,在2008年出版的《衍生产品》第二版中,笔者已对活跃于国内外市场的主要产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着重对近年来境内外各类衍生产品及其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该书篇幅过长,很多读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产品的主要内涵和相关市场发展的主要情况。同时,在该书出版后的一年多来,国内外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推进,因此也有必要对相关产品和市场的新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虽然一直有这个想法,但由于工作忙、时间紧,本人难以仅凭一己之力在原著的基础上再撰写一个更加精练的全新的版本。
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学生罗鹏宇和张志强等人这几年来参与了《衍生产品》首版和第二版的部分工作,对相关内容已经较为熟悉。而且,在他们参加工作后的这几年里,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相关产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与协助下,这本编著终于完成,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目前,金融危机虽然接近尾声,但我们对危机中产生和发现的一些问题仍然难有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国金融创新确实有些过度,存在杠杆过高、监管缺位和基础资产评级有失公允等问题。但是,就产品本身而言,已经流行于国际市场数十年的基本金融衍生产品,例如远期、掉期、期货和普通期权,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风险对冲和市场信息反应等功能,而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并未暴露出巨大的风险。众所周知,这轮金融危机实际上是此前次贷危机的恶化,而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来自于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近年来未能坚持审慎原则,导致贷款质量大幅下降。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光平,1987由国家教委公派赴美留学。198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经济金融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瑞士联合银行纽约分行、美国化学银行等公司从事金融业务。1996年赴美国大通银行东京分行任副总裁,1998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银行和证券法律。200
文摘
序言
读《产品创新》这本书,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激发我的创业灵感,并为我的创业之路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深知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创新是产品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识别市场的空白点,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并指导我如何将一个模糊的想法转化为一个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如何验证产品的市场需求,以及如何进行产品定价和商业模式设计。作为一个初创企业,资源往往是极其有限的,我需要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高效地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或者“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我目前非常关注的领域。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的创业者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和经验教训,那将对我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拿到《产品创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透露出的行业气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本身就暗示了它可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或者对金融行业的洞察上有所侧重。我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多年,深知金融产品的创新往往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它涉及到严格的监管、复杂的风险控制以及用户信任的建立。因此,一本真正有价值的金融产品创新书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要能够深入到实际操作中,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创新的一些前沿思考,比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重塑金融服务,如何设计出既符合监管要求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另外,我一直觉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比如,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用户画像来发现潜在的金融需求,如何设计更人性化、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流程?我对这些内容的期待值非常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产品创新》,书号是9787504953704,出版社是中国金融出版社。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的瓶颈,市面上能找到的关于“产品创新”的书籍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触及核心、指导实践的却不多。当我看到《产品创新》这本书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它带回了家。从装帧上看,它显得相当专业,封面设计也比较简洁大气,这多少让我对内容有了一些期待。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够提供系统性框架和 actionable insights 的书籍,毕竟理论讲得再好,如果不能落地,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许能帮助我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产品线,甚至是发现一些我们之前忽视的市场机会。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灵感,而是对现有模式的深刻理解和突破。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别人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产品突破的?或者,它会不会更侧重于方法论,比如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提炼用户需求,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创新流程?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在面对“产品创新”这个大命题时,不再感到迷茫。
评分我是一名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接触到各种与“产品创新”相关的理论和模型。当我看到《产品创新》这本书时,我就想深入了解一下它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述一些经典的产品创新理论,比如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环境,对这些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解读和应用。比如,在中国市场,哪些创新模式更容易成功?哪些因素是影响产品创新成功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扎实的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和分析来支撑其观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验性的总结。此外,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创新理论框架,或者如何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对于《产品创新》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它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创新路径图。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需要创新,但不知道从何开始,也不知道创新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在哪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创新方法论,从需求分析、概念生成、原型设计到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导,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创新案例,而是能够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框架,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例如,如何有效地进行用户访谈,如何进行头脑风暴,如何评估创新的风险与回报,如何在内部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等等。我特别想了解,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很多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都会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策略,那将非常有帮助。另外,我希望它能强调迭代和试错的重要性,毕竟创新往往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