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基于发行制度变迁与投资者情绪的思考
定价:42.00元
作者:孙自愿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136001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了我国IPO高初始的问题,以及一些相关政策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阐述了各国IPO实践历程和IPO首日价格行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本书重心在于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环节来分解中国的IPO首日高收益问题,系统阐述A股高初始收益率是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混合体。
内容提要
中国资本市场IPO领域普遍存在一种“异象”——IPO初始收益率连续多年创世界之,甚至时至今日,该数值仍居世界前列。本书研究的对象正是着眼于新股从发行到上市首日存在的IPO之“谜”异象,拟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纵观一级发行市场中IPO发行制度的数次变革,IPO发行是否存在“价格低估”,其是否是导致IPO高初始收益的主要因素?二级市场中诸如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如何导致首日股价高涨,进而造成IPO首日高溢价?
首先,本书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阐述了各国IPO实践历程和IPO首日价格行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本书重心在于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环节来分解中国的IPO首日高收益问题,系统阐述A股高初始收益率是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混合体。
其次,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论述了一级市场IPO抑价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了发售机制、审批制度、定价制度的变迁对IPO抑价的影响。接着以1996—2006年A股1098家IPO公司为样本,通过子样本的划分和收益测度方法的选择,对一级市场抑价率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如果发行中存在市盈率管制,致使发行价人为压制,将产生一级市场的高抑价率,但一级市场抑价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而显著降低。随之加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制和股权分置因素对IPO一级市场抑价率进行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发现管制造成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的低效性,“股权分置”扭曲了正常的市场利益机制,割裂了一、二级市场的套利行为,进而导致更高的一级市场IPO抑价率。
再次,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了二级市场IPO溢价问题。在考虑A股二级市场卖空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数理模型演绎了溢价现象的形成机理。实证部分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构造了包括市场情绪指标、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市值账面比等在内的更为完备的投资者情绪指标体系,并创造性地以上市首日剩余换手率来衡量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程度(异质信念),构建了二级市场IPO溢价率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和异质信念因素可以更好地诠释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首日高溢价现象,进而对整体IPO初始收益率和初始超额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但异质信念因素对一级市场抑价率没有显著影响。换言之,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都论证了股票二级市场中存在的严格卖空限制和狂热的噪声交易者是造成二级市场高溢价的重要原因。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A股市场“发行制度变迁”、“卖空限制”、“狂热投资者情绪”以及“异质信念”等因素,对A股IPO一级市场抑价、二级市场溢价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造成中国新股高初始收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二级市场中的“价格高估”,而不是一级市场的“价格低估”,这与成熟市场的IPO价值低估现象具有本质区别。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
1.2.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方法
1.3.2 实证分析方法
1.3.3 制度分析方法
1.4 结构安排
1.4.1 研究切入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4.4 章节安排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基本概念
2.1.1 IPO初始收益率的分解
2.1.2 IPO发行各方关系人
2.1.3 发行制度的变迁
2.1.4 投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界定
2.2 IPO高初始收益现象的国际比较
2.2.1 世界主要资本市场IPO初始收益率比较
2.2.2 美国IPO高初始收益现象分析
2.2.3 其他西方国家IPO高初始收益现象分析
2.3 国外IPO初始收益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2.3.1 IPO初始收益率的一级市场解释——理性解释
2.3.2 基于IPO溢价的二级市场解释——不完全理性解释
2.3.3 国外IPO“热销市场”研究综述
2.4 中国A股市场IPO价格行为问题的研究综述
2.4.1 中国A股IPO初始收益的研究综述
2.4.2 基于国外一级市场抑价理论模型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2.4.3 基于制度因素的研究
2.4.4 对中国IPO问题的行为金融解释
2.5 国内外研究评价
2.5.1 国外研究总结
2.5.2 国内研究总结
2.6 本章总结
3 一级市场抑价行为的理论分析一发行制度视角
3.1 世界主要IPO定价发售制度解析
3.1.1 固定价格发行机制
3.1.2 竞价发行机制
3.1.3 累计投标发行机制
3.1.4 混合定价机制
3.2 中国IPO发行配售制度的变迁
3.2.1 网下发行方式
3.2.2上网发行方式
3.2.3 对法人配售和上网发行相结合方式(上网询价方式)
3.2.4 市值配售
3.2.5 询价机制
3.2.6 发行方式变迁对一级市场抑价率的影响
3.3 中国IPO发行监管制度安排的变革
3.3.1 以额度管理为核心的审批制
3.3.2 以通道制为基础的核准制
3.3.3 保荐人制
3.4 中国IPO发行定价机制的变迁
3.4.1 行政定价阶段(1992—1999年)
3.4.2 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定价阶段(1999年至今)
3.4.3 发行定价制度变迁对一级市场抑价率的影响
3.5 中国A股市场IPO发行制度的缺陷分析
3.5.1 发行价与内在价值的背离
3.5.2 IPO制度安排立足点的偏差
3.5.3 IPO申购与定价制度的偏差
3.5.4 股权分置因素的困扰
3.6 本章总结
4 中国A股一级市场IPO抑价行为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样本选择
4.1.2 数据来源及计量技术
4.2 指标定义
4.2.1 平均初始收益率
4.2.2 调整后的IPO一级市场抑价率
4.3 A股市场IPO发行总体情况统计性描述(1996—2006)
4.3.1 年度分布特征
4.3.2 IPO公司的行业分布
4.4 中国A股IPO初始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4.4.1 总样本特征
4.4.2 行业间的初始收益及超额收益统计描述
4.4.3 各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4.4.4 不同发行方式的比较
4.4.5 年度收益率特征
4.5 发行市盈率与上市首日市盈率对抑价率的重新解读
4.6 假说的提出
4.6.1 发行管制与IPO抑价
4.6.2 发行人和承销商特质与IPO抑价
4.6.3 股权分置与IPO抑价
4.7 实证研究结果
4.7.1 统计性描述
4.7.2 单变量分析
4.7.3 回归结果分析
4.8 本章总结
5 噪声交易、投资者情绪、异质信念与IPO溢价的形成机理
5.1 行为金融理论基础——基于投资者偏好与信念的研究
5.1.1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5.1.2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层次
5.1.3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法则
5.2 噪声交易与IPO溢价
5.2.1 噪声相关概念的引入
5.2.2 噪声交易理论
5.2.3 中国噪声交易者的表现及特征
5.2.4 噪声交易理论对IPO溢价行为的初步解释
5.3 投资者情绪对IPO溢价的分解
5.3.1 噪声交易者与投资者情绪
5.3.2 现有的投资者情绪与IPO定价模型
5.3.3 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情绪的特征
5.3.4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噪声交易者模型的基本设定
5.4 卖空限制、异质信念与IPO溢价
5.4.1 异质信念的形成机理
5.4.2 异质信念与资产价格和未来收益关系的主要假说
5.4.3 异质信念溢价原理
5.4.4 卖空限制与异质信念模型
5.5 本章总结
6 中国A股市场IPO溢价行为的实证研究
6.1 数据来源及变量筛选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定义及选取
6.2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测度
6.2.1 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概述
6.2.2 市场情绪指标的选取
6.2.3 公司特质指标的选取
6.3 异质信念与IPO溢价行为
6.3.1 异质信念指标的选取
6.3.2 首日换手率与IPO初始收益的内生性分析
6.3.3 剩余换手率指标的计算
6.4 投资者情绪、异质信念与IPO抑价及溢价的实证检验
6.5 本章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对策与建议
7.3.1 改革的总体目标
7.3.2 具体对策
7.4 本书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孙自愿,1979年1月生,副教授(破格)、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2006.9—2009.6),中国矿业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公开上市(1PO)融资、会计理论、经理人持股与中国税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作者在《企业管理》、《财务与会计》、《预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是一个在日常讨论中经常出现但又常常难以深入解释的问题。我常常纳闷,为什么新股上市初期总能获得如此高的回报?这种现象是否反映了市场定价的某种普遍性失效,或者说是一种制度性“福利”?书名中提及的“发行制度变迁”,让我觉得作者的研究视角非常宏大且具有历史感。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制度的演进,必然伴随着市场参与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变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中国IPO发行制度从早期到现在经历的几次重要的改革和调整,并分析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例如发行审批的松紧、定价机制的调整、信息披露的要求等等,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新股的初始收益。此外,“投资者情绪”的加入,为这项研究增添了人性化的维度。在缺乏成熟估值体系或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情绪,如贪婪、恐惧、羊群效应等,往往会成为股价异动的重要驱动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情绪是如何被放大或压制的,以及它们与发行制度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IPO的高初始收益。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高初始收益之谜”,直接点出了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中国股市,我们常常能看到新股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这对于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但背后原因却并非人人都清楚。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发行制度变迁”,这无疑触及了核心。不同的发行制度,比如核准制、注册制,以及在它们之下具体的操作细则,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股的定价逻辑和发行流程。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对比分析不同发行制度下IPO初始收益的表现差异?是否会指出某些制度设计更容易“定价不足”,从而制造出“普惠式”的打新红利?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投资者情绪”这个概念的引入。在信息不对称、市场波动性较大的环境下,投资者的情绪往往会放大市场的反应。书中会如何衡量和分析这种情绪?是量化分析市场恐慌指数、散户参与度,还是通过定性分析市场舆论和媒体报道?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是如何被复杂的制度和人性所交织影响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吸引力,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感,但又不失现代感。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给人一种专业且信息量大的感觉。我拿到这本书时,立刻被书名中的“高初始收益之谜”所吸引,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现象。IPO(首次公开募股)的高初始收益,意味着新上市的公司在交易首日往往会有惊人的涨幅,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制?发行制度的变迁,这个词组本身就暗示着研究的深度和历史的维度。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每一次制度的调整和改革,都可能对市场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投资者情绪”,更是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了微观层面,将人的心理因素纳入了分析框架。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制度变迁与微观的情绪波动相结合,来解释这一复杂现象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扎实的数据分析和逻辑严密的论证,揭示这个“谜团”背后的真相,为投资者、监管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人士提供有价值的 insights。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基于发行制度变迁与投资者情绪的思考",这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股市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的兴趣。IPO后的高初始收益,尤其是那些涨幅惊人的新股,在过去是很普遍的,背后究竟是市场效率的体现,还是某种机制的产物?书名中提到的“发行制度变迁”,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发行制度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多次改革。我期待作者能够梳理这些制度变迁的过程,分析不同制度下的IPO定价逻辑和市场反应,例如,某个时期的发行方式是否更容易导致低估,从而为后续的高涨幅埋下伏笔?而“投资者情绪”的加入,更是让这项研究变得立体起来。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如乐观、贪婪,甚至是羊群效应,往往会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我很好奇,书中将如何衡量和分析这种主观的“情绪”?是通过量化分析市场数据,还是通过对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深度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这个“高初始收益之谜”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解释,将宏观的制度因素与微观的心理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
评分从这本书的名字来看,它似乎深入探讨了中国IPO市场一个长期存在的、颇具争议的现象——“高初始收益”。我一直觉得,这种现象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供需关系。发行制度,作为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石,其每一次的改革和演进,都可能对IPO的定价和上市后的表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提到“发行制度变迁”,这让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梳理中国IPO发行制度的历史脉络,分析不同时期制度设计对初始收益的影响,例如是否存在某种制度安排更容易导致“低估”发行,从而为高初始收益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投资者情绪”的加入,则为研究增添了人文色彩。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或恐慌,往往是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推手。作者是如何量化和分析这种抽象的情绪的?是通过市场交易行为、新闻报道情绪分析,还是其他方式?我猜想,书中会有一部分内容着重于探讨在特定时期,投资者心态的变化如何影响对新股的追捧程度,进而推高了其初始价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