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于丹《庄子》心得
定价:20.00元
作者:于丹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802192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首印100万册,创造近年来出版界畅销图书**纪录! ★CCTV百家讲坛*火人物于丹继《于丹心得》之后又一超人气著作!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本书中,于丹延续讲述《论语》的方法,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庄子的思想。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她将主线放在庄子的“逍遥游”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于丹说,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点击查看《于丹《庄子》心得(5DVD)》点击查看《论语庄子:心得(9DVD)(附赠图书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点击查看 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4DVD)
内容提要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本书以作者在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本书主要有以下内容:
庄子何其人: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庄子思想中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感悟与: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名利的基础。
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路可走: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坚持与顺应:“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本性与物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与状态: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大道与自然:《庄子》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目录
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于丹<庄子>心得》自序
庄子何其人
境界有大小
感悟与
认识你自己
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
坚持与顺应
本性与悟性
心态与状态
大道与自然
《庄子》原文
作者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与大型理论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在它对当下社会焦虑情绪的有效疏导上。我们活在一个节奏快到令人窒息的时代,被无休止的KPI和信息流裹挟着向前奔跑。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它不是教你如何跑得更快,而是提醒你,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审视一下自己奔跑的方向是否真的是内心所求。我注意到,书中有几处论述,对于现代人过度追求“确定性”的执念进行了温柔的解构,指出人生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接纳“不确定性”和“无用之用”。这种视角转变,带给我一种巨大的释然感,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精神包袱。它不是提供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赋予了我们一种更从容、更具韧性的生存哲学,去面对那些无法掌控的外部环境,这对于提升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个人化,充满了真诚的自我对话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理解的路径。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生活琐事的描绘,那些看似与主题毫不相干的片段,却巧妙地折射出深刻的哲理光芒,如同在混沌中突然瞥见的一束光亮。整个阅读脉络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壁炉旁,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逍遥与自在的秘诀。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在原地静坐许久,脑海中不断回荡着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它们如同湖面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这种“余味悠长”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直白说教式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展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控制力。它并非简单地对某一思想进行线性阐述,而是通过多个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篇章,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体系。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衔接,如同河流汇入大海,层层递进,但又不会因为结构的复杂而显得杂乱无章。我发现,即便是随机翻阅到中间的任何一页,都能立刻捕捉到其中的核心论点并获得新的感悟,这说明其内容的内在组织是极其紧密且自洽的。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预判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点,并在后续的内容中巧妙地予以回应和深化,形成了一种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阅读体验。这种严谨而又灵动的结构设计,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完成一个小段落,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小谜团,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步作者会带我们将目光投向何方,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初次捧读时,那种温润的触感和朴素的封面配色,就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场心灵的洗涤。纸张的选用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粗粝却又十分细腻的质感,使得每一次翻页都成为一种享受,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那种刺鼻的气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墨香,让人心绪宁静。尤其是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和沉思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从侧面观察,书脊的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书页松散,这体现了出版社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声地拉高了阅读的仪式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能够沉下心来制作如此用心的实体书,实在难能可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仿佛握在手中的就是时间的沉淀。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思辨性强的作品,我曾担心会因为理解上的隔阂而感到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语言驾驭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作者似乎拥有将高深概念“平民化”的魔力,他总能找到最贴切、最接地气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理念瞬间具象化。比如他描述某种心境时,引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道”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触手可摸。这种对沟通桥梁的精妙搭建,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智慧,他不仅是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心境的引路人。阅读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灌输,而是在一个安全、开放的空间里,与作者进行一场平等的、充满启发性的思想碰撞,这种互动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