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图书馆馆藏丛书: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
定价:125.00元
作者:许啸天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43970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民国年间出版的一部有关国学(亦称“国故学”)的论集。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群学社出版时,国学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此书即是对当时国学幼成果的整理和总结。书中辑录有关国故学的文章62篇,依内容为四集:“通论”、“学的讨论”、“书的讨论”、“人的讨论”。所收文章的作者,大多为硕学大家,许多文章至今仍旧堪称名篇,其中一些还是今天并不容易见到的。其内容从概念、学理的讨论,图书的分类,治学方法的指引,到现代学科视角下的古学概述和学术史梳理,古籍和学者的个案研究,可说几乎涉及国学的方方面面。此书迄今未见新整理本,此次整理,改为简体横排,并校正了个别误植。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国故学讨论集》的过程,犹如在浩瀚的知识星空中遨游,每一颗星辰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我探索古老文明的深邃。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是其多元的研究视角和开放的学术态度。书中汇集了不同学者对同一议题的不同见解,这种“百家争鸣”的景象,正是学术进步的活力所在。我从这些讨论中,看到了研究者们如何运用现代的学术方法,去审视和阐释古代的文献与思想。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籍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留意到书中一些关于民俗、艺术、器物等方面的研究,它们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国故”信息。这些被视为“小道”的领域,在作者们的笔下,展现出与“大道”相辅相成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全方位的审视,让我对“国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读者,《国故学讨论集》无疑是一部令人振奋的著作。它所展现出的,是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敬畏与热爱。书中对许多古代学术流派、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的深入剖析,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被认为已经“过时”的观念进行的重新审视,作者们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证明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甚至其某些思想内涵至今仍有启发意义。这是一种拨乱反正,也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书中某些章节对古代文人生活、艺术创作的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生动、更具象的认知。总而言之,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我倍感自豪和深受鼓舞。
评分作为一名沉浸在学术海洋中多年的老读者,最近有幸拜读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的这部《国故学讨论集》,虽未完全阅尽,但已深感其价值非凡。这部书给我最直接的触动,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梳理。我一直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尤其需要回溯历史,理解那些构成我们民族精神基石的“国故”。该书的作者们,凭借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呈现了诸如经学、史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的宏大图景,更在其中发掘出许多被忽视但极为重要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某些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其考证严谨,论证有力,常常能打开新的研究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对某些古代思想家概念的辨析,跳出了陈旧的框架,展现了其思想的当代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先贤的深刻对话,让我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部《国故学讨论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充满好奇。这本书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满足了我在这方面的求知欲。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探讨了古代的官僚体系、科举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的划分,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与其他文明互动,并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宏观的视角,使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不再将历史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看作一个不断演进的有机整体。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历史深层的肌理,感受其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国故学讨论集》时,我有些担心它的艰深晦涩。毕竟,“国故”二字本身就带着几分古朴和神秘。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作者们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努力让内容更易于理解。书中的论述,虽然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但总能抓住核心问题,并清晰地阐释其脉络。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充满启发性的段落,它们常常能引导我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曾几何时,对某些古代的观念感到不解,甚至觉得它们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理解了这些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所具有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这是一种“古为今用”的智慧,也是该书最宝贵之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国故”,更是在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以更成熟的视角看待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