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说爱,说不爱
定价:25.00元
作者:袁倩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20077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好像所有人的烦恼皆出自爱情。
作者主张丢掉那些瘦弱、脆弱、隐忍、羞涩的女性传统形象,用一种女性闺蜜式是调侃与乖张,把沉重与哀伤的部分化解。也许你要的不是一个答案,但是作者拿冷水激你的同时,也不忘给你一个有效方法。——起码让你拾起一点自尊。而尊严有时比爱重要得多。真正有效的方式。何不让自己更强大呢?
去问一个陌生人“他到底爱不爱我”,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意味着背后已承受了某种不确定的痛苦。抛去各种借口、光环、自我暗示、假想与假相,首先要明确,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拥有一个女人应有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一切真相。敢于放弃,放弃开始,放弃本已计划好的未来;保留自我、真我,以及许多比爱情更珍贵的东西,比如高贵地离席。
目录
作者介绍
袁倩,笔名花狸。率真明朗、性懒如猫。 珍视的品质:真诚、善良、谦逊、包容。 喜欢一切美好精致的东西。 女友杂志社副总编、《女友·花园》杂志出版人。 媒体人、专栏作家、知名插图画家。 曾出版个人绘本随笔集《魔幻爱情汤》等。 近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中略显晦涩的哲学思辨部分绊住了脚。作者似乎对存在主义和现代性的焦虑有着深刻的洞察,并试图将这些宏大的议题融入到几个小人物的日常挣扎中去。起初,我担心这些思考会使小说变得过于“书面化”和脱离生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些理论探讨并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作为一种透镜,折射出个体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努力锚定自我价值的过程。书中的几处长段落,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沉思,那种“一切都在变,唯有无常永恒”的宿命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阅读过程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收获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一次对“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行动”的深刻拷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冷峻的、几乎是临床般的客观性,这种疏离感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温度。作者像是站在一个冰冷的、高角度的监视器前,冷静地记录着人性的脆弱与坚韧。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仿佛是记录片一般。其中关于“等待”的描绘尤为出色,无论是等待一封信,等待一个电话,还是等待一个漫长冬季的结束,那种被时间悬置的状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静默的力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角色们都有着无法修补的裂痕,他们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他们的选择常常是带着遗憾的,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人性的瑕疵,让整部作品显得如此立体和可信。它不试图提供答案,只是细致地呈现了问题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开篇就用一种近乎老电影胶片摩挲般的质感,将人一下子拉入那个充满旧日气息的咖啡馆。作者对环境氛围的描绘细腻入微,空气中弥漫的咖啡豆烘焙后的微苦与窗外街灯投下的朦胧光晕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疏离又诱人的空间。故事的主角似乎总在徘徊,在做选择的前一秒停滞不前,这种内心的拉扯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处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却直指人性的片段,像一把锋利的小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情感世界的复杂与困窘。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文学,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威士忌,后劲十足,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闻到纸张上残留的那一丝若有似无的、关于“如果当初”的叹息。那种对生活琐碎的捕捉,对人际关系中微妙的试探与退让,展现了高超的文学功力,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被理解的共鸣。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的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对细节的偏执。字体选择的细微差异,段落间的留白处理,都似乎在暗示读者,你需要放慢速度,去感受文字本身的质地。内容上,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索。书中好几处,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回忆产生了明显的偏差,这使得“真相”成了一个流动的、主观的实体。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叙事的不确定性,来探讨信任的基石究竟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情感纠葛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寓言。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关键对话的深层含义,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习惯,将焦点从“发生了什么”转移到了“我们如何记住了发生过的事”。这是一种对读者心智的精妙挑战,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小说的结构精妙得像一座复杂的哥特式建筑,层层叠叠,光影交错。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遵循线性的时间推进,反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回忆碎片和当下瞬间编织成的挂毯。作者频繁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跳跃,这种手法起初可能会让人有些许不适,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叙事律动,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的精妙逻辑——每一次看似突兀的闪回,都是为了更深刻地解释当下角色的一个微小动作或一句未说出口的话语。特别是书中对于“失语”状态的描写,那些角色之间无法逾越的沟通鸿沟,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令人心碎。语言的运用是极简主义的胜利,很多时候,一个精准的动词,或者一个省略号的停顿,所传达的信息量,远超千言万语。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构建中去,去填补那些留白,去解读那些沉默,这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对故事深度的保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