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
定价:35.00元
作者:吴庆华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811296259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提出空间隔离的三种形式(物质空间隔离、社会空间隔离、心理空间隔离)及其评价标准、适用范围、与社区阶层化的关系等观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中,透过城市居住的空间视角,探究城市空间类隔离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社会影响,并建构相关分析的理论框架。《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中,透过居住类隔离的空间视角,探究我国城市居住分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社会影响,并建构分析的理论体系框架,力求扩宽和加深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我国城市社会学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以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为个案,揭示了传统单位制主宰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嬗变,新兴阶层型城市社区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空问类隔离、社群隔离问题,为东北地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建议。上述探讨将会丰富城市社会与社区管理理论,为避免欧美式的贫富分区、社会极化、种族冲突、民族矛盾,构筑和谐人居环境提供借鉴。
目录
绪论
章 转型期城市空间隔离研究综述
节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隔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城市空间分化及隔离的研究
第二章 城市空间类隔离:内涵、特征与实质
节 城市空间隔离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国外城市空间隔离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我国城市空间隔离的全景式描绘——以北京为例
第三章 城市空间类隔离及其形成机制
节 城市空间类隔离现状
第二节 城市空间类隔离的形成机制
第四章 城市空间类隔离的社会效应:以社区发展为视角
节 空间类隔离的社会正效应
第二节 空间类隔离的社会负效应
第五章 社会融合:构建和谐人居新模式
节 发达国家促进社会融合的空间政策
第二节 混居还是分区?促进社会融合的中国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图片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访谈名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基础研究阶段所做的案头工作和实地调研的深度,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对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中资源获取差异的量化分析,虽然过程复杂,但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清晰有力,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这套分析系统无疑为后续关于城市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迫使读者必须直面城市发展中那些不那么光彩夺目的现实——关于不平等如何被固化在钢筋水泥之中。对于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当代社会结构矛盾的学者或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和框架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描述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建设性潜力的分析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有品位,封面的色调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现代的气息,让人在拿到它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深入阅读的冲动。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它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社会学理论探讨,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空间、经济与社会阶层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织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的那种细腻和不偏不倚的态度,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将复杂的现象层层剥开,展示给读者看。读完前几章,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通勤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城市景观,感觉像是获得了一副新的“透视镜”,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光鲜之下的复杂互动和权力关系。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都市的生成逻辑,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视角。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对“转型社会”这一概念的独特诠释。作者并没有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静态的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被社会力量塑造和重塑的剧场。这种动态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城市“适应性”和“脆弱性”的理解。它清晰地揭示了,在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背景下,过去为某种特定社会形态设计的空间秩序是如何失效、又是如何被新的力量所侵蚀和接管的。对于任何关心城市未来走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妙和深入的提问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交通和居住选择背后的深刻社会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精准和严谨,又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于不同理论流派的交锋与融合处理得非常老道,从不生硬地偏袒某一方,而是展示出一种开放的对话姿态。这使得整本书的讨论空间非常开阔,让人在阅读时感觉自己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其中关于“场所精神”如何随着居住群体的变迁而消散或重塑的讨论,尤其触动人心,它让我们思考,一个真正具有“家园感”的城市空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和怎样的历史沉淀。这种对城市“非物质”层面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空间规划范畴,上升到了社会哲学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读起来干巴巴的,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案例研究部分的处理非常高明,他没有堆砌枯燥的数据图表,而是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社区变迁故事,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体化、可感化。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了那些被城市发展浪潮推向边缘、又在新的经济格局中重新定位的居住空间。特别是关于历史遗留建筑在当代城市更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对时间和空间交织影响的深刻洞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生活经验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