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箭节-中国节日志

插箭节-中国节日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琴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节日
  • 插箭节
  • 中国民俗
  • 节庆文化
  • 风俗习惯
  • 民族节日
  • 文化传承
  • 节日故事
  • 地方文化
  • 民俗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40859
商品编码:2991201272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插箭节是藏族民众每年定期向地方保护神献goxg箭类武器并祈求其保护的宗教仪式称谓。插箭祭神是古代部落社会祭祀地方神灵的1种遗俗,也是藏族常见的1项民间祭祀活动。这种群众性祭祀仪式与赛马、郊游及其他庆典等相结合,已逐渐演变为隆重的民俗节日。插箭仪式通常在夏季的六到八月举行,在气候适宜、绿草如茵、鲜花盛kai的时节,藏族群众以插箭节的方式向诸神灵表达敬意并祈求佑助以满足1种心里寄托需求;同时,人们也利用这1次欢聚机会尽情游玩、休闲,人们也利用这1次欢聚机会尽情游玩、休闲,以调整1年劳碌疲惫的心情。

关联推荐
走近中guo,从走近中guo节日kai始。&xbsp;
目录
目录 综述 001 1、插箭节及其流布区域 003 二、插箭节流布地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化 015 三、插箭节的缘起、历史嬗变、地区差异 025 四、插箭节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043 五、插箭节的社会功能 052 志略 059 1、节日时空 061 殊胜日 061目录

综述 001

1、插箭节及其流布区域 003
二、插箭节流布地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化 015
三、插箭节的缘起、历史嬗变、地区差异 025
四、插箭节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043
五、插箭节的社会功能 052

志略 059

1、节日时空 061
殊胜日 061
萨嘎达瓦 062
世界公桑日 063
特殊吉日 064
公共神庙 065
公房 066
插箭台 067
煨桑台 067
旗台 068
帐房 069
二、组织 070
坎古瓦 070
拉哇 071
咒师 071
部落议事会 072
管家 073
zoxg管 074
管事的 074
三、节日缘起 075
敬灵仪式 076
祭战神 077
避险除恶 078
求子 078
纪念先祖功绩 079
战神 080
氏族神 081
赞神 082
念神 083
地方保护神 083
生神 084
鲁神 085
岑神 086
四、仪式活动 086
煨桑 087
转古拉 089
插箭 090
撒风马 091
mai宝 092
插旗 093
盟誓 094
成人礼 095
女性jixji 095
洁净 096
宗教性jixji 097
禁越界祭祀 098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098
山神故事与传说 099
格萨尔传说 101
祭祀文 102
歌谣 103
祈神词 105
仪式军舞 110
拉伊 111
勒 111
琼勒 112
卓 112
戈卓 113
格尔 114
六、游艺娱乐 114
赛马 115
大象拔河 116
抱石举重 117
藏式围棋 118
藏式摔跤 118
赛牦牛 119
畅坝 119
礼物 121
七、节日用品 122
藏包 123
馍 123
酸菜 124
手抓 124
牛羊灌肠 125
腊猪肉 126
石炙肉 126
酸奶 127
奶茶 127
酥油糌粑 127
藏式点心 128
青稞酒 129
神箭 129
桑烟 132
朵玛 133
纸风马 134
经幡 136
宝瓶 138
传统藏装 139
拉卜楞服饰 140
热贡服饰 140
华锐服饰 141
卓尼服饰 142
康区服饰 142
八、节日文献 143
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 144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144
李安宅藏学文集 144
藏族神灵论 145
雪域气息的节日文化 145
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以拉卜楞山神祭祀仪式为例 146
风中的插箭节——
青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六月十五插箭节研究 146
热贡山神祭祀文化研究 146
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147
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 147
记甘肃夏河县拉卜楞插箭盛会 147
祭祀山神话插箭 148
藏族“拉则”文化意蕴解析 148
华日地区1个藏族部落的民族学调查报告——山神和山神崇拜 148
试述阿尼玛卿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的归属 148
九、其他 149
占卜与征兆 149

调查报告 151

2010年青嗨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插箭节调查报告 153
201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上塔哇村插箭节调查报告 177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雄龙西乡插箭仪式调查报告 213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红土乡卡卡村“达扎”
调查报告 238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红土乡卡卡村
“达扎”仪式乐舞 266
关于“拉则”的专题报告 278

附录 290

参考文献 291

后记 296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综述 插箭节是由藏族古老的山神崇拜仪式演变而来的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信仰xi俗,现普遍盛行于甘青川广大藏区,其规模有大有小,时间不1,多集中在农历的夏季举行。“拉则”是地方保护神之寄所,保护神主要有赞神、战神(敌神)、阳神、生神等,通常建在高山之巅或山垭隘口。插箭活动1般以部落、村庄或地域为单位,每户青壮男子参加。祭时先鸣螺煨桑,祭师诵念经文,敬献goxg品,在神shexg而庄严的气氛中,人们将“龙达”撒向空中,高呼“拉嘉罗”并大声祈祷,然后,高举神箭绕圈之后插入箭台。祭毕,人们还要举行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藏族民众每年定期给自己崇奉的保护神插换新的彩箭,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地方平安,家庭幸福、个人命运昌达。 1、插箭节及其流布区域 (1)插箭节的名称 “插箭节”是藏族民众每年定期向地方保护神献goxg箭类武器并求其保护的宗教仪式,该仪式还有其他1些称谓,如“拉则”(lab-tse)“借得”(kye-tu)“华卡”(dpa′-mkhar)等。其中“拉则”1词较为流行。“拉则”,在藏文典籍中有多种写*,目qiax较公认的1类解释是,“拉”1词解释为“山”,“则”1词源自古象雄语,意为“宫殿”,两词合1释为“山订宫殿”。而“借得”“华卡”等则是“拉则”1词的别称。按传统观念,“拉则”1般设在山订、山腰和山根三处,赞普(guowaxg)的“拉则”建在山订,名为“借得”;富贵人家的建在山腰,名为“拉则”;1般人家的建在山根,名为“华卡”。由此可知,“拉则”“借得”“华卡”三词都是同1事物的不同称谓,由于社会*层不同,在山上所建位置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和文化内涵基本1致。通过实地考察来看,这种以群体区分称谓的现象,现已完全弱化,基本上没有了。但其形制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就卫藏来看,在山订或豁口等处堆起石块,上插经幡,称之为“拉则”,而在甘青川等“多康”地区,其主体外形主要由“箭”组成,故有人译其为“箭丛”“箭垛”“插箭台”等,举行这1宗教仪式的时节,俗称为“插箭节”。 插箭祭神是古代部落社会祭祀地方神灵的1种遗俗,也是藏区常见的1项民间祭祀活动。在安多和康区地带,这种群众性祭祀仪式与赛马、郊游及其他庆典等相结合,已逐渐演变为隆重的民俗节日。插箭仪式通常在夏季的6到8月举行,这个季节绿草如茵,鲜花盛kai,藏族群众以插箭方式向诸神灵表达敬意并祈求佑助,以满足1种心理寄托的需求。同时,人们也利用这1欢聚机会尽情游玩休闲,以休整1年劳碌疲惫之精神。综述

插箭节是由藏族古老的山神崇拜仪式演变而来的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信仰xi俗,现普遍盛行于甘青川广大藏区,其规模有大有小,时间不1,多集中在农历的夏季举行。“拉则”是地方保护神之寄所,保护神主要有赞神、战神(敌神)、阳神、生神等,通常建在高山之巅或山垭隘口。插箭活动1般以部落、村庄或地域为单位,每户青壮男子参加。祭时先鸣螺煨桑,祭师诵念经文,敬献goxg品,在神shexg而庄严的气氛中,人们将“龙达”撒向空中,高呼“拉嘉罗”并大声祈祷,然后,高举神箭绕圈之后插入箭台。祭毕,人们还要举行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藏族民众每年定期给自己崇奉的保护神插换新的彩箭,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地方平安,家庭幸福、个人命运昌达。

1、插箭节及其流布区域

(1)插箭节的名称
“插箭节”是藏族民众每年定期向地方保护神献goxg箭类武器并求其保护的宗教仪式,该仪式还有其他1些称谓,如“拉则”(lab-tse)“借得”(kye-tu)“华卡”(dpa′-mkhar)等。其中“拉则”1词较为流行。“拉则”,在藏文典籍中有多种写*,目qiax较公认的1类解释是,“拉”1词解释为“山”,“则”1词源自古象雄语,意为“宫殿”,两词合1释为“山订宫殿”。而“借得”“华卡”等则是“拉则”1词的别称。按传统观念,“拉则”1般设在山订、山腰和山根三处,赞普(guowaxg)的“拉则”建在山订,名为“借得”;富贵人家的建在山腰,名为“拉则”;1般人家的建在山根,名为“华卡”。由此可知,“拉则”“借得”“华卡”三词都是同1事物的不同称谓,由于社会*层不同,在山上所建位置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和文化内涵基本1致。通过实地考察来看,这种以群体区分称谓的现象,现已完全弱化,基本上没有了。但其形制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就卫藏来看,在山订或豁口等处堆起石块,上插经幡,称之为“拉则”,而在甘青川等“多康”地区,其主体外形主要由“箭”组成,故有人译其为“箭丛”“箭垛”“插箭台”等,举行这1宗教仪式的时节,俗称为“插箭节”。
插箭祭神是古代部落社会祭祀地方神灵的1种遗俗,也是藏区常见的1项民间祭祀活动。在安多和康区地带,这种群众性祭祀仪式与赛马、郊游及其他庆典等相结合,已逐渐演变为隆重的民俗节日。插箭仪式通常在夏季的6到8月举行,这个季节绿草如茵,鲜花盛kai,藏族群众以插箭方式向诸神灵表达敬意并祈求佑助,以满足1种心理寄托的需求。同时,人们也利用这1欢聚机会尽情游玩休闲,以休整1年劳碌疲惫之精神。
关于节日名称,甘青川等地的藏族有不同的叫*。在甘南藏区而言,节日称谓也不相同,其原因既有方言的差别,也有各地藏族对节日的认识差异。在藏区,插箭仪式与其他节日混糅在1起,人们根据节日事项的影响和活动内容的重点来命名,如甘南藏区既有插箭节又有“香浪节”,两个节日不分先后,有的地方突出插箭活动称之为插箭节,有的地方以娱乐为主称为香浪节。节日中的插箭仪式与其他仪式或活动虽有关联,但相对du立,自有1套完整程序和du特文化内涵,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青嗨同仁县热贡的插箭祭神仪式又是“六月会” 的1个重要环节;华锐藏区很多赛马节qiax都要举行隆重的插箭祭神仪式,有的赛马会是直接由祭神仪式演化而来;而在甘南州迭部的“道”节中,醉为重要1项内容就是插箭祭山神;在甘孜州新龙县,盛大的插箭仪式是*地过“萨嘎达瓦”的1个主要内容,*地称为“日桑”(ri-bsaxg);阿坝县将插箭祭山神称为“山神节”。虽然各地藏族群众对节日的称呼不同,但只要插箭祭祀仪式成为节日活动的中心或主题,那么这1节日就属于插箭节的范畴。 显示全部信息
《山海秘录:失落的古蜀文明与神话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关于现代节庆习俗的记录,而是深入探索一个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的古老国度——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我们将通过对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精细解读,结合对巴蜀地区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地理环境的交叉考证,重构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奇谲想象的上古世界。全书分为“青铜之光”、“水域神祇”、“灵树与祭祀”和“族群迁徙与消亡”四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描摹出一部立体的、鲜活的古蜀民族的精神史与物质文明史。 --- 第一部分:青铜之光——失落的王权与独特的造物哲学 本书开篇聚焦于古蜀文明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群。我们摒弃了将三星堆文物简单归类为“外来影响”的传统观点,而是深入剖析其造型的内在逻辑与本土精神的契合。 一、失衡与威仪:面具的语言学 重点分析了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面具”及其代表的王权象征。这些夸张变形的人脸,拥有异常突出的眼球和拉长的耳朵,绝非写实,而是某种沟通媒介的具象化。我们考证了古蜀人对于“视觉”与“听觉”在祭祀场域中的特殊地位,面具作为一种将凡人提升至神人界限的“容器”,其造型上的“失衡”恰恰是为实现精神上的“平衡”与“沟通”。书中细致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规模面具的工艺差异,揭示了权力结构内部的层级关系。 二、神树的宇宙观:垂直轴线的构建 围绕那件标志性的“青铜神树”,我们构建了古蜀人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模型。神树不仅是技术上的巅峰,更是世界观的哲学体现。它连接了幽深的地底(根系)、凡人的世界(主干)以及主宰诸神的苍穹(顶端枝杈)。书中探讨了神树上附着的飞禽、怪兽形象,分析其可能代表的图腾信仰,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可供灵魂往返的“交通系统”。这与后世中原文化中对“建木”的记载形成有趣的对照与分野。 三、权杖与雷霆:青铜的功用性重塑 不同于中原青铜器主要集中于礼器(鼎、簋)的生产,古蜀青铜器在用途上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目的性。我们详细考察了青铜人像群、小型动物造型以及大量的铜饰件。特别是对那些带有复杂纹饰的权杖型器物进行研究,推测其可能与掌握气象、水文的巫祭阶层紧密相关,而非单纯的世俗权力象征。 --- 第二部分:水域神祇——河流、祭祀与生命伦理 古蜀文明的兴盛离不开岷江水系的滋养,而其文化表达中,对水的崇拜也达到了极致。 一、金沙的隐秘:太阳与水的共生 在三星堆文化衰落后,金沙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古蜀人信仰体系的微妙转向。大型的“太阳神鸟”金饰,其造型中隐含的涡旋纹和放射状线条,暗示着太阳崇拜的加强。然而,这种崇拜并未脱离水系。书中论证了“日”与“水”在古蜀祭祀中的相互依存性——太阳的光芒带来万物生长,而水的丰沛则保证了生命的延续。金沙遗址中大量的祭祀坑,特别是埋藏的玉石器,指向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依赖自然馈赠的宗教实践。 二、祭祀的仪式场景复原 基于出土文物(如玉璧、玉琮、石器)的组合分析,我们试图重建一场完整的古蜀祭祀活动。这场仪式可能涉及跨越不同海拔的迁徙,以及对自然界中水域生灵(如鱼、龟)的献祭。重点分析了玉器的“礼器”身份,它们如何作为凡人与神祇沟通的“媒介”,其温润的质地与青铜的威严形成对比,代表了两种不同层面的精神诉求。 三、洪水叙事与地域记忆 古蜀地区多发山洪,这种自然灾害的频繁性必然渗透到其神话谱系中。书中引述了当地少数族群中保留的关于“大洪水开辟世界”的传说片段,将其与古蜀王权兴起前的历史阶段进行比对,推测洪水带来的毁灭与重生,构成了古蜀人对时间与命运感知的核心框架。 --- 第三部分:灵树与异兽——神话体系的本土建构 古蜀的神话与中原文化有着清晰的地理和文化区隔,它更具野性、更贴近山川的原始力量。 一、怪诞的动物图腾:虎、龙与神秘的结合体 古蜀艺术中充斥着形态怪异的动物组合,如人首蛇身、多头怪兽等。我们探讨了虎(巴族图腾)与龙(水族象征)在古蜀信仰中的交融过程。这些异兽形象不仅是装饰,更是氏族血缘、地域边界和战争伦理的符号载体。例如,某些兽面纹饰可能象征着对敌对氏族的威慑或对自身族群的庇护。 二、巫术与占卜:掌握未知的力量 考察了古蜀文明中对巫术的依赖程度。从龟甲的纹饰到特定矿石的运用,都显示出古蜀人试图通过非物质手段预测未来、干预现实的努力。巫师(或祭司王)的地位,往往高于一般的军事领袖,因为他们垄断了与“界外”沟通的渠道。 三、巴蜀的“神秘学”:隐秘的仪式与图腾崇拜的延续 本部分将目光延伸至古蜀文明消亡后,其文化基因如何在后世的巴族、蜀族部落中以“隐性”的方式流传。这些流传下来的山地仪式、对特定山脉和河流的敬畏,构成了理解古蜀精神世界不应忽视的侧面证据。 --- 结语:文明的断裂与永恒的谜团 本书的终结部分,将探讨古蜀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突然”消逝的原因。是气候突变、内部权力斗争,还是被更强大的外部势力吞并?我们认为,一个高度依赖特定地域和特定祭祀体系的文明,其崩溃往往是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尽管考古学已揭示了辉煌的物质遗存,但其核心的信仰、语言和具体的统治结构,仍旧笼罩在浓重的迷雾之中。本书的价值在于,在现有材料的限制下,以审慎的态度,为我们描绘出那个“被大地吞噬”的青铜帝国,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本书适合对上古史、考古学、民族学及神秘文化感兴趣的深度阅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读起来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但又非常平易近人,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说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难以触及的传统习俗,用一种极其生动和画面感强烈的笔触描绘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听到人群中喧闹的吆喝声。叙事节奏的把控极其精妙,时而娓娓道来,深入挖掘某个仪式背后的文化脉络和哲学思想;时而又陡然加快,用一连串紧凑的场景切换,展现节日的鼎盛与活力。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民间传说或历史典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引文,而是将它们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的讲述框架中,使得历史与当下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深奥传统文化的门槛,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语言的选择上,多用一些富有韵律感的短句,使得整体的行文流畅无比,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古老歌谣般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敬畏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将传统节日简化为购物季或者休息日,失去了对它们背后深厚精神内涵的关注。然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漫长而细致的“精神回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节日,哪怕是地域性极强、流传范围有限的民俗活动,都赋予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仪式背后,都凝聚着祖先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顺应以及对社群的维系。这种阅读体验并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参与传统活动时的状态,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带着一份理解和感恩去体验。全书读完后,我合上书本,久久没有动弹,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重新参与和体验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时令之美”。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是谁”的文化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质朴而又蕴含深意的感觉。封面采用的纸张质感相当好,摸上去有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痕迹。配色上,设计师巧妙地选择了几种偏向于古朴的色调,没有使用那种流于表面的鲜艳色彩,而是选择了那种经过时间洗礼后沉淀下来的暗金、深红与墨绿,这种低调的奢华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之中。字体排版更是独具匠心,标题的书法字体苍劲有力,仿佛是从古老的碑文中拓印下来的一般,而内页的文字排版则极为清晰,字号适中,间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的侧面,可以看到书脊的工艺非常讲究,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书籍的牢固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传统书籍的翻阅体验。我特别留意了扉页的设计,简单几笔的留白,配上一枚不甚起眼却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印章,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人在翻开书本之前,就已经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而非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畅销的外壳。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这可能只是一本简单介绍节日时间地点的图鉴式读物,但事实证明,作者进行了一次极其扎实、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它不仅仅记录了“做什么”和“何时做”,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书中对每一个节日的起源追溯,都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体系,涉及到天文历法、农耕文明、宗教信仰乃至社会结构变迁的复杂互动。比如,对于某个特定时节的祭祀活动,作者不仅描述了祭品的种类和摆放的方位,还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这些物品在古代象征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秩序的理解和敬畏。这种“由表及里”的挖掘态度,使得这本书具备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学术价值,但作者的表达又非常克制,绝不炫耀学识,而是以一种求知者的姿态,引导读者一同探索那些隐藏在习俗表象下的文化基因。可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放假和吃特定食物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民族集体潜意识和文化记忆的理解上。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辅助材料,简直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和信息的可视化程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手绘的配图,它们并非那种过于写实的摄影照片,而是带有一定写意风格的线条画,勾勒出的场景既保留了节日的氛围,又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想象空间。这些插图的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往往出现在关键的描述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读者在脑海中迅速构建起文字描述的场景模型。此外,书中附带的几张大跨页的“节日场景复原图”,绘制得极其精细,无论是人物的服饰细节,还是环境的布局设计,都透着一股考究劲。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罕见或已近失传的节日仪式的记录,配上了详细的步骤图解或流程图,这种对“操作指南”的补充,让读者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古老的仪式,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知识传递方式。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让厚重的历史知识变得轻盈可消化,对于提升阅读兴趣方面,功不可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