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研究第17辑(2013年 冬)
定价:89.00元
作者:陶东风,周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97587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7辑2013年冬)》组织了“城市文化研究”“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保罗·维利里奥研究”三个专题。**个专题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第二个专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研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以不同作者的论题和风格,体现专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个专题,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的保罗·维利里奥研究,希望这个**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大师、速度政治思想家、技术艺术批评家和西方未来的考古大师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内容提要
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7辑2013年冬)》组织了“城市文化研究”“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保罗·维利里奥研究”三个专题。个专题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文化研究(第17辑2013年冬)》在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上都更具特色,更加多样化,且更加关注本土题材与视野。第二个专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研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以不同作者的论题和风格,体现专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个专题,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的保罗·维利里奥研究,希望这个*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大师、速度政治思想家、技术艺术批评家和西方未来的考古大师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目录
主编的话【陶东风】文本解读与历史反思 见证极权环境下的人性变异——《血色黄昏》解读【陶东风】专题一 城市文化研究 编者按 帝京的明信片——清代文人画作中的北京城市景观【鞠 熙】 北平沦陷的瞬间——从“水平轴”的视野【袁一丹】 “都市梦”与“反都市”:清末民初留日学人的都市观【蒋 磊】 永井荷风的文学漫步:都市漫游与日本现代性的反映【马尔文·马克斯(Marvin Marcus) 著 郑以然 译】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构建——21世纪中国公共艺术生态考察【李 雷】专题二 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 编者按 事件化:哲学反思与历史叙事【宋 伟】 后国家和前国家时代的纪念与忘却——近年华语电影对抗日战争的描绘【钱 坤】 知青文学的一个盲点:论知青小说中经历的处理【梁丽芳】 “艾赫曼审判”之后:196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家的大屠杀书写【钟志清】 “由侧面切入”:历史创伤与叙事模式【裴尼柯(Nicoletta Pesaro)】 文化创伤与记忆伦理【陈全黎】专题三 保罗·维利里奥研究 译者按 保罗·维利里奥简介【〔英〕约翰·阿米蒂奇著 李会芳 常海英 译】 20世纪军事战略家保罗·维利里奥:战争、电影与知觉的后勤学【〔英〕约翰·阿米蒂奇 著 李会芳 常海英 译】 《消失的美学》介绍【〔英〕约翰·阿米蒂奇著 李会芳 译】其他论文 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主体与绝爽【杨小滨】 莫言的《蛙》与社会主义优生学【毕新伟】 论文化记忆-文化想象的“共生环”——基于南京民歌、“新民歌”的研究【徐一超】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时尚秀场文化研究【史亚娟】 粉丝群的形成:娱乐产业、文化消费与粉丝实践【同 心】 瓷们,工体去!——北京国安青年球迷亚文化研究【刘 佳】
作者介绍
周宪,男,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98)。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赴韩国崇实大学讲学(1994),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做合作研究(2000),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2006)。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西方美学》、《审美是美学?》等。主编“现 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等丛书。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视野、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这本《文化研究》2013年冬季刊(978750975876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无疑给了我惊喜。它不同于那种浅显的读物,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精心打磨的学术论文,每一篇都像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充满了作者的心血和洞见。我尤其对其中探讨的“全球化与在地性”议题记忆犹新。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全球化视为一种单向的文化侵蚀,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地区如何在地化和重塑外来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互动和张力。这种 nuanced 的分析方式,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将焦点放在了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现象上,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世界。此外,关于媒介研究和技术伦理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信息、如何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些都是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而期刊中的文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水准很高,但又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兼具深度与可读性,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叫做《文化研究》的期刊,尤其是2013年冬季的这期,编号978750975876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读物,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当代社会思潮的脉搏。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那些话题,往往直击当下社会热点,用一种非常犀利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剖析。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数字时代下身份建构的文章,就让我思考了很久。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以及这种虚拟身份与现实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中引用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阐述也逻辑严谨,读来让人既有共鸣,又能获得深刻的启发。此外,期刊中关于消费文化和日常生活批判的讨论也相当精彩,作者们不落俗套,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迫使我去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整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舒服,虽然是学术期刊,但一点也不枯燥,文字流畅,概念清晰,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现象、文化变迁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
评分近来,我偶然翻阅了《文化研究》2013年冬季刊(978750975876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本书的独特魅力让我爱不释手。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术理论,更是一种对我们所处时代深刻的洞察和反思。我特别被其中关于“流行文化与社会动员”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们没有将流行文化简单地视为娱乐消费,而是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力量和意识形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如音乐、电影、网络热点事件等,他们阐释了流行文化如何能够塑造公众舆论、影响社会思潮,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平日里接触的文化产品,发现它们并非无足轻重,而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另外,关于“后殖民主义与文化身份”的讨论也让我深思。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保持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而期刊中的文章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充实,论证严密,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文化研究》2013年冬季刊(978750975876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干货”。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文化现象。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网络社群与亚文化”的探讨,作者们深入到各种网络社群的内部,去观察和分析其独特的语言、规则和互动模式。这让我意识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更是一个孕育着丰富多彩亚文化的土壤。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对当下年轻人独特的社交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关于“身体、性别与权力”的讨论也十分精彩。作者们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身体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以及性别观念如何被权力所塑造和影响。这些话题都非常贴近现实,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乏味。
评分这本《文化研究》2013年冬季刊(978750975876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智力探索。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当代文化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视觉文化与符号解读”的深入剖析。在信息高度视觉化的今天,理解图像、影像所传递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期刊中的文章提供了许多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视角,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和解读视觉信息背后的复杂含义。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广告营销中符号策略的文章,就让我看到了商业宣传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和文化操纵。此外,关于“城市空间与生活方式变迁”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们关注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交模式以及身份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都市图景。这本书的视野开阔,内容深刻,每一篇文章都能激发我新的思考,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