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
定价:45.00元
作者: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802566637
字数:
页码:4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是由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汇编,第22辑选载有各家之作,对吴中人文、历史、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有全面搜集,是了解和研究吴中文化而可贵的文化资料。《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重在通过对吴文化的研究,彰显苏州地域特色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个性,《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景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目录
守护家园(代序)
核心价值论
继承 扬弃 升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关系略论
和谐精神永远传承
在践行中不断发展
力求正能量的发挥
《孙子兵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忧乐笔会
重读《学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对孔孟忧乐观的发展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解忧三境界
孔子忧乐观探源
孟子忧乐观探析
荀子忧乐观探微
法学论坛
试论荀子“礼法并用”的现实主义精神
“法”必须与时俱进——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祭法学大师杨兆龙
论以人为本的法律观:法律应然品性是“人”
正当程序有效运作的行政法保障——对我国正当程序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学术梳理
生态综议
中国古态思想举隅
《园冶》生态哲学发微
从“立禁碑”看清代苏州环保理念
太湖石历史文化探析
吴中人文
试论苏州历史文化定位
大运河(苏州段)上的七个点段
白居易与苏州
论范仲淹抗辽“十六字诀”
《五人墓碑记》中的“义举”溯源
叶绍袁的家国之殇
为朱慧珍的弹词开篇审美赏析
古梅绽放分外香——苏剧“继字辈”《花魁记》表演艺术三论
运用孙子兵法提升企业软实力
稽古钩沉
解读孔子“文质彬彬论”
“吴越城”浅谈——读《越绝外传记吴地传》校注札记两则
吴王夫差剑集录
论苑撷英
试评《红楼梦》中泥做的男人们——浊泥世界的众生相和雾霾岁月
张岱的江南
清代镇江文化氏族之文化背景掠影
西崦湖畔耕渔轩
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后现代文化哲学范畴的核心价值——兼论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的应然思维方式
资料集萃
韩家园与韩世忠墓
苏州历史名贤中的抗倭英雄谱
承前启后的铁琴铜剑楼——兼议主要藏书传人瞿启甲
浅议陆鸿仪档案
《治家格言》正家风
曹寅与叶藩、叶燮的诗文情谊
苏州女校中的刺绣教育
传承家族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的启示
洞庭西山徐氏宗祠祭祀及其他
苏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
古人重视私家生态设施的建设,但是,其中可以提供给社会利用的生态设施,如园囿园林之类,除了极少数传说中的圣贤外,捐有者也不愿意提供给社会利用,拒绝这些设施的公共化。《孟子·梁惠王下》中,云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但实际上是社会的公共空间,小民百姓,也可以小规模地利用其中的生态资源,如采樵和猎取小动物等。但是,这是古代的传说而已。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但是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不高,“杀其麋鹿者如之罪”,如“为阱于国中”,这倒确确实实是齐国的事实。人们比较注重自己一家的居住环境中的生态设施,围墙之内,可以假山、荷花池、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松竹梅兰之类欣欣向荣,鸳鸯白鹤等悠游自在,那是人家一家人和亲友等享受的,没有外人的份。宋人叶绍翁诗《游园不值》云:“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正是批评这样的现象。冯梦龙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灌园叟把他的花园经营得非常好,但就是拒绝外人入园游览,后来经过变故,又遇到仙女的帮助和教育,他才对社会开放他的花园。关于花园的变故毕竟是很少发生的,遇到仙女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断然拒绝园林之类私冢生态设施起码的社会化的现象一直存在。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为人们传诵不衰,《灌园叟晚逢仙女》故事也一直为人称道,一诗一小说,都成为名作,其中都有社会的原因在。
……
序言
这本书《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在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之外,也给我带来了一种文化上的“触动”。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文章对于当下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甚至遗忘的尴尬局面。而这本书中的一些作者,恰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溯,而是积极地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定位和价值。例如,有几篇文章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创新设计焕发新生,或者传统节日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方式重新赢得年轻人的关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遗迹,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是可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存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的几篇我感兴趣的文章,我感觉作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下了苦功,展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宋代城市生活的描写,虽然我非该领域的专家,但读起来却饶有趣味。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细节,从衣食住行到节庆习俗,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试图通过这些细节来解读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变化。这让我对宋代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篇关于明清时期小说叙事艺术的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深入剖析了小说中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解读,揭示了这些叙事技巧如何反映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虽然有些章节的学术性非常强,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理解,但这正体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发。
评分这本《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我浏览的目录和一些我较为熟悉的作者的文章来看,它似乎延续了一贯的严谨学术风格,并且在选题上也颇具眼光。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几篇关于地方戏曲传承的探讨,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当下,不少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流失、人才凋零的困境,如何在新时代找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观点,比如,是否探讨了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新媒体相结合的可能性,或是对当下一些成功的戏曲复兴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分析。另外,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讨论,我也抱有很大的兴趣。政策的制定是否充分考虑了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活态传承”,这些都是我希望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能够为研究者和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学术平台,鼓励大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评分我对《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学术论文的集合,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研究者在传统文化领域里辛勤耕耘的足迹。我尤其对那些带有田野调查性质的文章印象深刻。作者们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去倾听普通人的声音,去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民俗和技艺。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方式,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最鲜活、最真实的一面。比如,有文章对某个偏远地区关于神话传说的口头传承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让我领略到了民间智慧的独特魅力。还有文章对某个传统节日的变迁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保留了宝贵的文化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们提醒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博物馆里,它就活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保护、去传承。
评分《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学术期刊。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文化门类,而是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触类旁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变的文章所吸引。作者对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它们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相互影响,并最终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的微观分析也同样精彩,它们往往能够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揭示出被历史洪流所掩盖的细节和深层含义。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生动的细节,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收获颇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