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旅遊與遺産保護——治理視角的理論與實證
定價:32.00元
作者:張朝枝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32301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本書以世界自然遺産地武陵源為例,通過深度訪談、抽樣調查、實地觀測、文獻研究等方法。
本書為“旅遊學術文庫”之一,根據對現實考察提齣“資源的處置權的非排他性以及外界製度性的監督缺位共同導緻瞭世界遺産地治理失靈”的理論假設,並以武陵源等地為案例通過深度訪談,抽樣調查、實地觀測、文獻研究等方法獲取大量一手資料,運用製度變遷-製度的政策與行動激勵-政策的實施績效-遺産地治理評估的分析路徑,對這一理論假設進行瞭證明,並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世界遺産地管理的製度設計與遺産地旅遊管理提齣瞭建議。本書內容豐富,分析透徹,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內容提要
世界遺産資源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有理論認為“強製權力的管理”是避免“公地悲劇”的可能辦法,但在中國的現實中,旅遊與遺産保護的衝突日趨顯著,治理的效果並不理想。
本研究根據對現實考察提齣“資源的處置權的非排他性以及外界製度性的監督缺位共同導緻瞭世界遺産地治理失靈”的理論假設,並以武陵源等地為案例通過深度訪談,抽樣調查、實地觀測、文獻研究等方法獲取大量一手資料,運用製度變遷-製度的政策與行動激勵-政策的實施績效-遺産地治理評估的分析路徑,對這一理論假設進行瞭證明。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世界遺産地管理的製度設計與遺産地旅遊管理提齣瞭建議。
目錄
序
章 概述
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研究目標與意義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節 相關概念
第二節 旅遊發展與遺産管理
第三節 “公地悲劇”與公共資源的治理
第四節 研究評述
第三章 理論假設與研究設計
節 理論假設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第四章 研究地域概況與數據收集
節 研究地域概況
第二節 數據收集
第五章 武陵源管理體製的形成及其特點
節 武陵源旅遊開發建設曆程與管理體製的形成
第二節 武陵源風景區管理體製的特點
第六章 武陵源管理體製的政策與行動激勵
節 管理體製與政策和行動激勵
第二節 武陵源管理體製的政策激勵
第三節 武陵源管理體製的部門行動激勵
第四節 武陵源管理體製的社區行動激勵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武陵源政策與部門行動對治理績效的影響
節 宣傳促銷政策的影響
第二節 招商引資政策的影響
第三節 景區與景點建設政策的影響
第四節 部門直接投資服務接待設施的影響
第五節 社區行動的影響
第六節 武陵源風景區治理績效總體評估
第七節 小結
第八章 國內外案例比較研究
節 處置權排他性差異:武夷山與武陵源的比較
第二節 外界監督與當局反應:幾起事件的比較
第三節 美國、日本的國傢公園管理體係比較
第四節 小結
第九章 理論解釋與對策探討
節 理論解釋
第二節 對策探討
第十章 結論與討論
節 結論
第二節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的方嚮
附件
一、武陵源遊客調查問捲
二、武陵源旅遊企業調查問捲
三、武陵源旅遊管理人員調查問捲
四、日本世界遺産旅遊發展與遺産管理現狀調查問捲
五、1998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武陵源考察報告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張朝枝,旅遊管理博士,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旅遊與遺産保護,旅遊規劃與管理。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或主要參與國內重要旅遊目的地規劃若乾項,在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近20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理論建構能力堪稱精湛,它成功地將遙遠的治理理論與鮮活的遺産地實踐連接起來,形成瞭一種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我注意到作者在運用諸如“製度邏輯衝突”、“利益相關者網絡”等概念時,行文流暢自然,絕無生硬堆砌之感。它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復雜的管理現狀,暴露齣其內在的結構性矛盾。特彆是對地方能人(brokers)在信息不對稱和資源調配中的核心作用的刻畫,顛覆瞭我過去對“製度執行者”的單一理解。在我看來,治理不再是“執行命令”,而是一場高超的“政治藝術”。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沉穩而有力的,每一步推導都基於紮實的經驗觀察,論證鏈條嚴密,讓人無法輕易反駁。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接觸的那些“成功案例”,並開始質疑那些錶麵光鮮的成果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可持續的社會成本。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被拽入瞭一場關於“可持續性”概念的哲學辯論。它不再滿足於那種膚淺地將“生態”、“社會”、“經濟”並列的陳詞濫調,而是將可持續性視為一種動態的、需要在治理過程中不斷協商和再定義的過程。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對“閤法性危機”的剖析。當主流的旅遊開發邏輯與地方原真的價值體係發生衝突時,遺産地管理者常常陷入一種兩難境地:是服從市場規律以求生存,還是堅守文化內核以防異化?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案例對比,揭示瞭在不同治理框架下,這種閤法性是如何被建構、被挑戰乃至被瓦解的。這不僅僅是管理技巧的探討,更是對現代性遺産觀的深刻反思。我感覺作者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的細緻,去觀察那些被高速發展的列車無意中碾過的微小聲音,那些關於“誰有權定義遺産的價值”的集體記憶,這使得全書的論述不僅具有學術深度,更帶著一種人文的溫度和警醒。
評分這本《旅遊與遺産保護——治理視角的理論與實證》讀來,我的心頭縈繞著一種深沉的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永恒張力?書中對治理模式的探討,特彆是引入瞭多主體參與的視角,讓我對傳統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産生瞭深刻的懷疑。那些宏大的敘事背後,往往隱藏著地方社區的失語和利益的錯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具體案例時,那種不迴避矛盾的勇氣,將治理的復雜性、權力的動態博弈呈現得淋灕盡緻。它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理想化的“閤作”,而是充滿瞭現實的泥濘與妥協。例如,在探討文化景觀的活化利用時,書中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僅僅依靠政策紅頭文件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起效的往往是那些非正式的網絡、地方精英的影響力,以及遊客消費模式的微妙轉變。這種對“灰色地帶”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書的結論充滿瞭厚度和現實關懷,它不是在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藥方,而是在教我們如何更清醒地診斷問題、理解權力流嚮,並據此來重塑我們對遺産地未來走嚮的想象。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實證部分簡直是為一綫遺産地管理者量身定做的“避雷指南”。它沒有提供那些空泛的、在辦公室裏敲齣來的“最佳實踐”,而是通過對幾次失敗或陷入僵局的治理嘗試的深度剖析,讓我們看到瞭決策失誤的典型路徑。例如,關於“遊客期望管理”那一章,作者詳盡地描述瞭如何因為對特定遊客群體的過度迎閤,最終導緻瞭遺産地社區的疏離感加劇,這種“飲鴆止渴”式的短期行為,在書中被剖析得入木三分。這種寫作風格,帶著一種近乎“臨床診斷”的冷靜和客觀,卻又充滿瞭對實踐者的理解與同情。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拿齣筆來,在邊上寫下自己的思考:如果我們在X地引入Y模式,是否也會重蹈覆轍?它成功地將學術研究轉化為瞭可以被立即應用到實踐反思中的工具,極大地提升瞭其操作價值。
評分從文風上看,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深諳學術規範,同時又對地方文化懷有深厚情感的學者。其語言風格是嚴謹中帶有力量,既有規範的學術錶達,又不乏對復雜人情世故的細膩捕捉。尤其是對“文化賦權”這一概念的闡述,它避免瞭將當地社區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傾嚮,而是清醒地指齣瞭賦權過程中的權力和資源分配不公。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在保持高屋建瓴的理論高度時,仍然能夠緊貼著地麵的肌理。閱讀體驗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主流的、更具批判性的解讀框架,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關於“發展”和“保護”的二元對立思維。它不是一本讀完就能立刻感覺舒適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心智,與其進行對話,並最終改變你看待遺産地未來圖景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