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
定价:32.00元
作者:张朝枝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32301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观测、文献研究等方法。
本书为“旅游学术文库”之一,根据对现实考察提出“资源的处置权的非排他性以及外界制度性的监督缺位共同导致了世界遗产地治理失灵”的理论假设,并以武陵源等地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观测、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一手资料,运用制度变迁-制度的政策与行动激励-政策的实施绩效-遗产地治理评估的分析路径,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了证明,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世界遗产地管理的制度设计与遗产地旅游管理提出了建议。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内容提要
世界遗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有理论认为“强制权力的管理”是避免“公地悲剧”的可能办法,但在中国的现实中,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冲突日趋显著,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根据对现实考察提出“资源的处置权的非排他性以及外界制度性的监督缺位共同导致了世界遗产地治理失灵”的理论假设,并以武陵源等地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观测、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一手资料,运用制度变迁-制度的政策与行动激励-政策的实施绩效-遗产地治理评估的分析路径,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了证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世界遗产地管理的制度设计与遗产地旅游管理提出了建议。
目录
序
章 概述
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
第三节 “公地悲剧”与公共资源的治理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四章 研究地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节 研究地域概况
第二节 数据收集
第五章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节 武陵源旅游开发建设历程与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武陵源风景区管理体制的特点
第六章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政策与行动激励
节 管理体制与政策和行动激励
第二节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政策激励
第三节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部门行动激励
第四节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社区行动激励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武陵源政策与部门行动对治理绩效的影响
节 宣传促销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招商引资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景区与景点建设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部门直接投资服务接待设施的影响
第五节 社区行动的影响
第六节 武陵源风景区治理绩效总体评估
第七节 小结
第八章 国内外案例比较研究
节 处置权排他性差异:武夷山与武陵源的比较
第二节 外界监督与当局反应:几起事件的比较
第三节 美国、日本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理论解释与对策探讨
节 理论解释
第二节 对策探讨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节 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件
一、武陵源游客调查问卷
二、武陵源旅游企业调查问卷
三、武陵源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四、日本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五、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陵源考察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朝枝,旅游管理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若干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理论建构能力堪称精湛,它成功地将遥远的治理理论与鲜活的遗产地实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我注意到作者在运用诸如“制度逻辑冲突”、“利益相关者网络”等概念时,行文流畅自然,绝无生硬堆砌之感。它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复杂的管理现状,暴露出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对地方能人(brokers)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调配中的核心作用的刻画,颠覆了我过去对“制度执行者”的单一理解。在我看来,治理不再是“执行命令”,而是一场高超的“政治艺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沉稳而有力的,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经验观察,论证链条严密,让人无法轻易反驳。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接触的那些“成功案例”,并开始质疑那些表面光鲜的成果背后,是否隐藏着不可持续的社会成本。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实证部分简直是为一线遗产地管理者量身定做的“避雷指南”。它没有提供那些空泛的、在办公室里敲出来的“最佳实践”,而是通过对几次失败或陷入僵局的治理尝试的深度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决策失误的典型路径。例如,关于“游客期望管理”那一章,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因为对特定游客群体的过度迎合,最终导致了遗产地社区的疏离感加剧,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短期行为,在书中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种写作风格,带着一种近乎“临床诊断”的冷静和客观,却又充满了对实践者的理解与同情。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拿出笔来,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们在X地引入Y模式,是否也会重蹈覆辙?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转化为了可以被立即应用到实践反思中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其操作价值。
评分这本《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读来,我的心头萦绕着一种深沉的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永恒张力?书中对治理模式的探讨,特别是引入了多主体参与的视角,让我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怀疑。那些宏大的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地方社区的失语和利益的错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那种不回避矛盾的勇气,将治理的复杂性、权力的动态博弈呈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理想化的“合作”,而是充满了现实的泥泞与妥协。例如,在探讨文化景观的活化利用时,书中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仅仅依靠政策红头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起效的往往是那些非正式的网络、地方精英的影响力,以及游客消费模式的微妙转变。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书的结论充满了厚度和现实关怀,它不是在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更清醒地诊断问题、理解权力流向,并据此来重塑我们对遗产地未来走向的想象。
评分从文风上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学术规范,同时又对地方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学者。其语言风格是严谨中带有力量,既有规范的学术表达,又不乏对复杂人情世故的细腻捕捉。尤其是对“文化赋权”这一概念的阐述,它避免了将当地社区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倾向,而是清醒地指出了赋权过程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公。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在保持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时,仍然能够紧贴着地面的肌理。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更具批判性的解读框架,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发展”和“保护”的二元对立思维。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立刻感觉舒适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心智,与其进行对话,并最终改变你看待遗产地未来图景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被拽入了一场关于“可持续性”概念的哲学辩论。它不再满足于那种肤浅地将“生态”、“社会”、“经济”并列的陈词滥调,而是将可持续性视为一种动态的、需要在治理过程中不断协商和再定义的过程。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对“合法性危机”的剖析。当主流的旅游开发逻辑与地方原真的价值体系发生冲突时,遗产地管理者常常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是服从市场规律以求生存,还是坚守文化内核以防异化?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对比,揭示了在不同治理框架下,这种合法性是如何被建构、被挑战乃至被瓦解的。这不仅仅是管理技巧的探讨,更是对现代性遗产观的深刻反思。我感觉作者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细致,去观察那些被高速发展的列车无意中碾过的微小声音,那些关于“谁有权定义遗产的价值”的集体记忆,这使得全书的论述不仅具有学术深度,更带着一种人文的温度和警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