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

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朝枝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管理
  • 遗产保护
  • 文化遗产
  • 旅游治理
  • 区域发展
  • 可持续旅游
  • 政策分析
  • 社会学
  • 公共管理
  • 城乡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30158
商品编码:2991958507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

定价:32.00元

作者:张朝枝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32301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观测、文献研究等方法。
  本书为“旅游学术文库”之一,根据对现实考察提出“资源的处置权的非排他性以及外界制度性的监督缺位共同导致了世界遗产地治理失灵”的理论假设,并以武陵源等地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观测、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一手资料,运用制度变迁-制度的政策与行动激励-政策的实施绩效-遗产地治理评估的分析路径,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了证明,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世界遗产地管理的制度设计与遗产地旅游管理提出了建议。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内容提要


世界遗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有理论认为“强制权力的管理”是避免“公地悲剧”的可能办法,但在中国的现实中,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冲突日趋显著,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根据对现实考察提出“资源的处置权的非排他性以及外界制度性的监督缺位共同导致了世界遗产地治理失灵”的理论假设,并以武陵源等地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观测、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一手资料,运用制度变迁-制度的政策与行动激励-政策的实施绩效-遗产地治理评估的分析路径,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了证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世界遗产地管理的制度设计与遗产地旅游管理提出了建议。

目录



章 概述
 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
 第三节 “公地悲剧”与公共资源的治理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四章 研究地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节 研究地域概况
 第二节 数据收集
第五章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节 武陵源旅游开发建设历程与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武陵源风景区管理体制的特点
第六章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政策与行动激励
 节 管理体制与政策和行动激励
 第二节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政策激励
 第三节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部门行动激励
 第四节 武陵源管理体制的社区行动激励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武陵源政策与部门行动对治理绩效的影响
 节 宣传促销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招商引资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景区与景点建设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部门直接投资服务接待设施的影响
 第五节 社区行动的影响
 第六节 武陵源风景区治理绩效总体评估
 第七节 小结 
第八章 国内外案例比较研究
 节 处置权排他性差异:武夷山与武陵源的比较
 第二节 外界监督与当局反应:几起事件的比较
 第三节 美国、日本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理论解释与对策探讨
 节 理论解释
 第二节 对策探讨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节 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件
 一、武陵源游客调查问卷
 二、武陵源旅游企业调查问卷
 三、武陵源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四、日本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五、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陵源考察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朝枝,旅游管理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若干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文摘


序言



《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mutu》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遗产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认同的基石,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而旅游,作为一种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方式,在为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遗产地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全球各地政府、社区、企业和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书《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mutu》正是基于对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刻洞察而创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遗产地遭受的破坏或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治理”这一关键概念,旨在探讨在复杂的旅游与遗产保护情境下,不同主体如何通过有效的决策、协调与执行,实现目标的最大化,规避风险,并最终达成遗产的永续传承与旅游的健康发展。 我们所理解的“治理”,绝非仅指政府的垂直管理,而是包含了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机制的互动网络。它涵盖了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的完善、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资源配置、利益相关者协商、公众参与、技术应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的交汇点上,治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遗产地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旅游业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本书力求在理论层面,梳理和构建一套适用于旅游与遗产保护领域的治理理论框架。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探讨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激励机制与决策逻辑。同时,我们也将借鉴国内外在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原则与实践经验。 在实证研究层面,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深入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孤立的事件描述,而是对特定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治理困境、实践尝试及其成效的细致剖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系统梳理与比较,我们将揭示不同治理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相信,理论的根基需要实证的检验,而实证的价值则在于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启示。 本书的创作,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遗产管理者、旅游从业者、社区居民、研究学者以及所有关心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工具、一套深刻的理论启示,以及一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促进对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问题的更深入理解,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进步,最终为实现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构建旅游与遗产保护的治理框架 第一章:遗产与旅游的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 本章将首先界定“遗产”与“旅游”的核心概念,并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复杂且动态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分析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工业遗产等各类遗产可能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包括其积极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作用,以及潜在的物理破坏、文化同质化、社会结构改变等负面效应。同时,本章也将审视遗产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旅游开发,提升遗产的认知度、价值认同感,并为遗产保护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我们将强调,理解遗产与旅游的内在联系与张力,是有效进行治理的前提。 第二章:治理的多元维度:理论溯源与概念解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治理”这一核心概念,并将其置于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特定语境下进行解析。我们将追溯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不同学派对治理的理解,如新公共管理、新治理、合作治理、参与式治理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阐释在旅游与遗产保护领域,治理所包含的关键要素,包括: 多主体参与: 政府(中央、地方)、遗产机构、旅游企业(开发商、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NGOs)、国际组织、游客等。 多元利益的协调: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福祉、游客体验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制度与机制的构建: 法律法规、政策工具、规划体系、协商机制、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等。 权力与责任的分配: 如何界定不同主体的权责边界,确保决策的合法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资源与能力的整合: 如何有效整合财政、人力、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提升治理能力。 第三章: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理论模型与实践启示 本章将对当前旅游与遗产保护领域存在的几种主要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分析,包括: 政府主导型治理: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集中决策,分析其在制定统一规划、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市场响应迟缓等弊端。 市场导向型治理: 聚焦于旅游市场的供需互动与企业家的积极性,探讨其在提升服务质量、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潜力,以及可能忽视遗产保护的长期价值、过度商业化等风险。 社区参与型治理: 突出当地居民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在维护文化真实性、提升居民福祉方面的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资源与能力不足、内部协商困难等挑战。 合作与网络型治理: 强调多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与协同合作,分析其在整合资源、分散风险、提高决策效率方面的潜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协调成本高、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 我们将结合理论模型,分析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关键成功因素以及潜在的陷阱,为读者提供理解和选择治理模式的理论工具。 第四章:遗产价值的界定与评估:治理的基石 在进行旅游与遗产保护的治理时,首先需要明确保护的对象及其价值。本章将探讨如何界定和评估各类遗产的价值,包括: 文化价值: 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 自然价值: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质地貌独特性、生物多样性等。 社会经济价值: 旅游吸引力、就业机会、经济带动作用等。 我们将介绍常用的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如世界遗产价值评估标准、文化景观评估框架、生态价值评估工具等,并探讨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将这些价值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保护目标和管理策略。 第二部分:实证探索——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第五章:官方主导下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XX世界遗产地为例 本章将选取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在遗产地的规划、开发、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我们将分析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以及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同时,我们将考察这种治理模式在提升遗产知名度、吸引旅游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在遗产价值传承、环境保护、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第六章:市场力量驱动下的遗产旅游:以YY历史街区为例 本章将聚焦于一个由市场力量主导的遗产旅游发展案例,例如某个历史街区在商业化改造中的演变。我们将分析旅游企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其投资模式、经营策略、品牌推广等。我们将探讨市场机制如何激活遗产地的商业潜力,创造就业机会,丰富旅游产品,并同时审视过度商业化对遗产真实性、居民生活环境可能造成的冲击。本章将重点关注如何在市场驱动下,更好地融入遗产保护的考量。 第七章:社区赋权与参与式治理:以ZZ民族村寨为例 本章将深入研究一个以社区参与为核心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案例,例如某个民族村寨如何通过居民的自主组织和参与,实现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的开发。我们将分析社区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居民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传统知识和实践来维护文化的原真性。本章将探讨社区赋权在提升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意义,以及其在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所面临的困难。 第八章:跨域协作与多元共治:以WW国家公园为例 本章将选取一个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复杂案例,例如一个跨越不同省份或国家边界的国家公园。我们将分析在此类复杂情境下,如何通过建立跨域协作机制,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共同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本章将重点关注在多元共治模式下,如何通过协商、对话、信息共享等方式,克服管理 fragmentation、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更有效率和更公平的治理。 第九章:技术创新在治理中的应用:案例与前瞻 本章将探讨信息技术、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新兴技术在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中的应用。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技术如何被用于遗产监测、游客管理、信息传播、公众参与、风险预警等方面。本章还将展望未来技术发展可能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三部分:前沿对话与未来展望 第十章:可持续遗产旅游的治理挑战与路径 本章将聚焦于“可持续遗产旅游”这一核心议题,探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压力、社会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所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将深入分析可持续性原则如何在治理框架中得到体现,包括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文化可持续性等。本章将提出一系列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遗产旅游的治理路径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游客作为治理的参与者:责任与权利的平衡 本章将视角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探讨游客在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中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宣传等方式,提升游客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同时,本章也将关注游客的权利,以及如何保障游客在遗产地的良好体验。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更具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游客成为遗产保护的积极贡献者。 第十二章:国际经验与全球治理的启示 本章将梳理和借鉴国际上在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保护框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指导方针等。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共同挑战时的创新举措,并探讨如何将这些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水平的提升。 第十三章:未来展望:构建负责任的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体系 本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强调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协同、负责任的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方向。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问题的关注,推动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为实现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永续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结语 《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mutu》的创作,是一次对复杂议题的深度探索。我们相信,通过对治理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通过对理论与实mutu的有机结合,我们能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愿本书能够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启发更多的思考与行动,共同守护我们珍贵的遗产,开创更加美好的旅游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建构能力堪称精湛,它成功地将遥远的治理理论与鲜活的遗产地实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我注意到作者在运用诸如“制度逻辑冲突”、“利益相关者网络”等概念时,行文流畅自然,绝无生硬堆砌之感。它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复杂的管理现状,暴露出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对地方能人(brokers)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调配中的核心作用的刻画,颠覆了我过去对“制度执行者”的单一理解。在我看来,治理不再是“执行命令”,而是一场高超的“政治艺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沉稳而有力的,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经验观察,论证链条严密,让人无法轻易反驳。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接触的那些“成功案例”,并开始质疑那些表面光鲜的成果背后,是否隐藏着不可持续的社会成本。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实证部分简直是为一线遗产地管理者量身定做的“避雷指南”。它没有提供那些空泛的、在办公室里敲出来的“最佳实践”,而是通过对几次失败或陷入僵局的治理尝试的深度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决策失误的典型路径。例如,关于“游客期望管理”那一章,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因为对特定游客群体的过度迎合,最终导致了遗产地社区的疏离感加剧,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短期行为,在书中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种写作风格,带着一种近乎“临床诊断”的冷静和客观,却又充满了对实践者的理解与同情。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拿出笔来,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们在X地引入Y模式,是否也会重蹈覆辙?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转化为了可以被立即应用到实践反思中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其操作价值。

评分

这本《旅游与遗产保护——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读来,我的心头萦绕着一种深沉的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永恒张力?书中对治理模式的探讨,特别是引入了多主体参与的视角,让我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怀疑。那些宏大的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地方社区的失语和利益的错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那种不回避矛盾的勇气,将治理的复杂性、权力的动态博弈呈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理想化的“合作”,而是充满了现实的泥泞与妥协。例如,在探讨文化景观的活化利用时,书中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仅仅依靠政策红头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起效的往往是那些非正式的网络、地方精英的影响力,以及游客消费模式的微妙转变。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书的结论充满了厚度和现实关怀,它不是在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更清醒地诊断问题、理解权力流向,并据此来重塑我们对遗产地未来走向的想象。

评分

从文风上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学术规范,同时又对地方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学者。其语言风格是严谨中带有力量,既有规范的学术表达,又不乏对复杂人情世故的细腻捕捉。尤其是对“文化赋权”这一概念的阐述,它避免了将当地社区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倾向,而是清醒地指出了赋权过程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公。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在保持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时,仍然能够紧贴着地面的肌理。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更具批判性的解读框架,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发展”和“保护”的二元对立思维。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立刻感觉舒适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心智,与其进行对话,并最终改变你看待遗产地未来图景的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被拽入了一场关于“可持续性”概念的哲学辩论。它不再满足于那种肤浅地将“生态”、“社会”、“经济”并列的陈词滥调,而是将可持续性视为一种动态的、需要在治理过程中不断协商和再定义的过程。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对“合法性危机”的剖析。当主流的旅游开发逻辑与地方原真的价值体系发生冲突时,遗产地管理者常常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是服从市场规律以求生存,还是坚守文化内核以防异化?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对比,揭示了在不同治理框架下,这种合法性是如何被建构、被挑战乃至被瓦解的。这不仅仅是管理技巧的探讨,更是对现代性遗产观的深刻反思。我感觉作者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细致,去观察那些被高速发展的列车无意中碾过的微小声音,那些关于“谁有权定义遗产的价值”的集体记忆,这使得全书的论述不仅具有学术深度,更带着一种人文的温度和警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