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李子勋珍藏本
定价:28.00元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043501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从1990年进入心理医生领域,李子勋就开始研究关于婚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多次担任杂志社婚姻栏目的主持人。李子勋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也成为中国10年来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
子勋的修炼不在一日之功。每当朋友请我推荐家庭师时,我都是**个想到子勋,因为,他是中国*出色的家庭师之一。
北京大学心理学士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刘丹李子勋大夫用心理医生独特的视角,帮你打开一扇扇家庭的窗口,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家庭的形态,看到其中的因果互动、矛盾纠结。在不经意间,你会被他带到一个新鲜、奇妙的境界里,轻松、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一切。
《父母必读》杂志
内容提要
婚姻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这本书试图用男女两个人的角度去解读婚姻,这样比较容易避免一种观念给读者带来的视觉狭隘。婚姻和爱情一样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书中的一些说法也只是众多婚姻观念中的一种,既不是,也不是好的。
书中把婚姻男女一律以东东、西西来指代名字,省得花很多心思去为角色取名。他们到底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表达的婚姻关系情景。希望读者可以提前给自己一个提醒,不要用连续的感受去把握故事中的主人翁。
作者也把自己化身为子子木木夫妻,简称子木先生、子木夫人,或子木夫妻。写这本书常常要求自己分裂,尽可能一个用男性视觉,一个用女性视觉,把一样的东西作不一样的解读,以这种形式增加读者对婚姻多样化的理解。
目录
自序:婚姻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
新闻会客厅:破解婚姻心理密码
开篇的讨论:爱情与婚姻
1 相爱容易相处难
为什么在婚前烦恼
如何让婚姻成长
如何对付坏脾气男人
如何搞定挑擗交谈的女夫
如何制造婚姻的感动
他为什么就不袒护我
一个过不去
两人行难见我师
2 家长里短烦心事
爱翻旧账的丈夫
沉默寡言的老公
给没给我买礼物
家务琐事如何公平
如何与婆家相处
兄弟姐妹与老公哪边更亲
该去谁家团圆
家庭地盘属哪边
3 婚姻触礁的苦恼
他背着我存私房钱
我的烦恼他不理解
装修是一场战争吗
乳白色的谎言
突如其来的女性电话
夫妻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吗
爱是控制的理由吗
什么是相濡以沫
4 另类婚姻诉求
年龄的鸿沟
劳燕分飞家不成家
怀孕永远是准备不足的吗
为什么不对暧昧说不
婚姻的底线在哪里
残缺的身体能否留住爱情
不和谐的性爱
即将漂逝的婚姻
结语的讨论:如何完善你的婚姻
作者介绍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厶理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专业委员会成员。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讲婚姻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多沟通”、“多理解”,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但翻开这本,那种感觉立刻就不同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像是你身边一个阅历丰富的朋友,拉着你坐在咖啡馆里,慢慢剖析那些藏在日常生活细节里的婚姻“暗礁”。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比如谈到夫妻双方原生家庭的影响时,他没有简单地指责某一方的父母,而是巧妙地将焦点引回到个体如何接纳和整合自己成长的背景,进而影响到当下的亲密关系。那种洞察力,让你在阅读时会忍不住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写下一些关于自己婚姻模式的“顿悟”。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平时不愿面对的盲区,但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又是那么的接地气,不是让你去扮演一个完美的伴侣,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懂得自洽的个体,这份清醒,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我感觉读完后,我们家里的那些小摩擦似乎都有了新的解释角度,不再是单纯的“谁对谁错”的问题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惊人,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但这种酣畅并非来自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来自于思维上的不断被引导和挑战。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婚姻的理解还算深刻,毕竟也一起走过了十多年风风雨雨,但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自以为是的“稳定”。作者对“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动态”的分析尤其让我震撼。他没有使用晦涩的社会学术语,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比如谁更擅长做财务决策,谁在家庭聚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来揭示潜藏的控制与依附。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情感的非对称性需求”,当时我正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我的另一半怄气,读到那里我猛地意识到,我们争吵的根源可能根本不在于那件小事本身,而在于我们对“被看见”的需求程度和表达方式存在着结构性的错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是如何“修补”关系,而是如何“重构”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定位。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这种深度和广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速食心灵鸡汤能比拟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对自身情感韧性的检验和锻炼。我发现,作者在解读婚姻“烦恼”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坚定的“建设性”视角。他从不将婚姻中的冲突视为“灾难”,而是将其视为关系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性考验”。这一点对我影响极大,因为我过去总是把争吵等同于关系的失败,一吵架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但这本书提供的框架告诉我,每一次的“烦恼”背后,都隐藏着一次升级的机会。它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的笔触,解构了那些令我们焦虑的“情绪风暴”。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效药,反而是让你去理解这些风暴的形成机制。这种理解带来的平静,远比短暂的甜蜜和解更具持久的力量。读完后,我对待家里的某些“老问题”的态度不再是逃避或硬碰硬,而是带着一种“好吧,我们又来面对这个老朋友了”的坦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评分我平时对心理学类的书籍接触不少,很多作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于依赖某一个学派的框架,导致内容显得刻板和僵硬。然而,翻开这本,我感受到的却是极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作者似乎兼容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度,又融入了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开放性,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充满智慧的洞察力。比如,当讨论到“倦怠期”时,有些书会建议通过增加浪漫活动来“加热”关系,但这本书却提出,倦怠可能是关系需要进行一次“结构性重组”的信号,鼓励伴侣双方暂时后退一步,各自去探索未被满足的“自我”需求。这种不强迫、不急于“解决”问题的态度,反而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安全感。它承认了婚姻的复杂性和不完美性,没有给我们画出一条通往“完美伴侣”的捷径,而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不完美共存,并且让这段关系成为滋养我们个人成长的土壤,而不是互相消耗的牢笼。这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我这种追求“效率”和“结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透露着一种沉静的专业感,虽然是二手书,但拿在手上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尊重。我特别喜欢那种行文之间的留白,作者似乎深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道理。他抛出一个观点,不会立刻用大段文字去解释清楚,而是用一个精炼的例子或者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让你自己去连接。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像是在进行一场高级的智力对话。我记得有一段关于“边界感的建立”的描述,他没有直接说“你要设立边界”,而是描述了一个场景:当伴侣提出一个让你感到不适的要求时,你内心的那份“犹豫”和“抗拒”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引导我们去倾听那个被压抑的声音,而不是急于用“爱”的名义去服从或妥协。这种细腻的心理捕捉能力,让我忍不住想推荐给那些正处于关系迷雾中的朋友。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套强大的“提问工具”,让你学会向内看,向外问,从而找到属于自己婚姻的那个独特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