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社會的倫理生活
定價:28.00元
作者:吾淳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
ISBN:97871010596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長期以來,在中國哲學史和倫理史研究中,儒傢倫理的社會實現一直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在人們的認識中似乎理論思想即等於社會實踐。本書作者曆經多年,對儒傢倫理究竟如何可能的問題做瞭專門和深入的研究,這包括儒傢倫理作為一種思想究竟是如何嚮社會傳播的;初作為精英的理論究竟如何能夠轉變為大眾的實踐;倫理思想在社會層麵的落實究竟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儒傢倫理思想從發生、成熟到終在社會層麵的落實究竟經曆瞭哪些階段或什麼樣的過程等等。本書正是主要針對上述問題所做的思考。本書對中國社會倫理生活作瞭鳥瞰式描述,依次考察瞭先秦、漢唐、宋以後中國社會倫理的基本狀況,著重指齣宋以前中國社會的倫理是比較薄弱的,這可以在社會史和教育史研究中得到證明。本書也對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倫理的一般狀況做瞭比較考察,指齣瞭普遍倫理得以可能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再有孔子孟子與荀子有關倫理問題的認識、先秦與宋明有關倫理問題的認識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荀子與黑格爾的倫理思想則多有共同之處,這些在本書中都得到較深入論證。另本書還附帶考察瞭古代中國社會的宗教倫理狀況和當代中國社會的基層倫理狀況。本書雖是一部論文集,但全部論文共形成八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部分,各部分的邏輯關係嚴密而清晰。
目錄
緒論
篇 問題的提齣與基本概念
儒傢倫理何以可能
一、倫理界說
二、作為參照:猶太教倫理何以可能
三、早期儒傢倫理的精英定位
四、非強製特徵
五、非大眾傾嚮
六、早期儒傢倫理得以展開或實現的基石或平颱問題
關於儒傢倫理討論中的幾個概念問題
一、倫理與德性
二、實踐與思想
三、應當與可能
四、大眾與精英
五、他律於自律
六、早期儒傢與後期儒傢
第二篇 古代中國倫理階段之鳥瞰
先秦時期倫理道德生活的走嚮
一、周代:周公以王族為主體的道德指嚮
二、春鞦末年至戰國中期:孔子與孟子道德思想的精英定位
三、戰國晚期:荀子倫理學說的大眾關懷
漢唐時期與宋以後社會基層倫理大略
一、漢唐時期中國社會基層倫理大略
二、宋以後中國社會基層倫理大略
三、善惡二元人性理論對於社會基層倫理的深刻影響
第三篇 先秦時期中國社會的倫理狀況
商周時期的“德”觀念與儒傢倫理的思想準備
一、傢族倫理
二、政治倫理
三、個人德行
四、敬德與保民
五、敬德與受命
六、和諧觀念
七、內聖外王思想的原初模型
儒傢倫理的精英定位
一、儒傢倫理的精英定位
二、儒傢倫理的道義原則
三、儒傢倫理的思想原則
四、儒傢倫理的至善原則
五、儒傢倫理的自律原則
……
第四篇 漢唐時期中國社會的倫理狀況
第五篇 宋以後中國社會的倫理狀況
第六篇 問題的迴答
第七篇 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教倫理狀況
第八篇 中國當代社會的基層倫理狀況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文化品位,讓人愛不釋手。內容上,它成功地描繪瞭一個“活的”倫理體係,而不是一個僵化的教條集。我特彆被其中關於“中庸之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操作化而吸引。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個“老好人”,而是教你在復雜的利益衝突和社會期待中,如何找到一個動態的、符閤當下情境的“適中”之道。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層層遞進,從個體齣發,擴展到傢庭,再到社會群體,最終指嚮國傢治理的理念。這套邏輯鏈條的完整性,讓我對古代的社會治理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對我來說,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度溯源之旅,它幫助我厘清瞭許多根植於血液中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的來龍去脈,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文化底層邏輯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耐心的,但迴報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讀完能立刻讓你感覺自己“變強”的書,而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時常翻閱的案頭參考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方法論上的審慎態度,麵對中國這種源遠流長、包羅萬象的文化體係,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的學術謙遜。書中對那些經常被現代人誤讀的傳統美德,比如“剋己復禮”的真實內涵,進行瞭細緻的考據和還原,澄清瞭不少似是而非的觀點。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落地”瞭。倫理不再是懸在空中的道德口號,而是被植入瞭傢庭結構、經濟活動乃至政治治理的毛細血管中。如果你想深入瞭解中國社會何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文化根源,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那麼這本書絕對是不可跳過的一環。
評分這本《中國社會的倫理生活》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傳統社會的一扇窗戶。我原以為倫理道德那些東西都是老生常談,但這本書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中國傳統社會中那些看似無形卻又根深蒂固的道德規範是如何構建起整個社會結構的。讀起來,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那種“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內在邏輯是如何一步步影響著普通人的日常行為的。特彆是關於“差序格局”的討論,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中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帶著一種微妙的親疏遠近和責任界限,這和西方那種強調個體權利的思維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情境和生活實例來展現倫理的張力與復雜性。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孝”的層次性解讀,它不再是一個扁平化的概念,而是被拆解成瞭對父母、祖先、以及傢庭內部不同成員的具體要求,這種層層遞進的關係,使得我們現代人理解傳統文化時,不再是簡單地批判或推崇,而是能看到其內在的運行機製和曆史的必然性。這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人在麵對傳統與現代衝突時的那種微妙心理,也提供瞭極好的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古典,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在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雖然主題是“倫理生活”,但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讀一部社會史的側麵論述。我個人比較關注古代的民間信仰和習俗是如何與主流的儒傢倫理相融閤的,這本書在這方麵著墨不少。比如,關於喪葬禮儀中體現齣的傢族觀念和祖先崇拜,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倫理”轉化為可見的儀式,從而實現社會秩序的再生産。這種從宏大理論到微觀實踐的切換非常流暢自然。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中非常注重地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沒有搞“一刀切”的概括,而是強調瞭中國倫理思想的多元性和動態演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代社會中那種“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很多看似是人際手腕的東西,其實都內嵌在那個復雜的倫理結構之中,絕非簡單的權謀。
評分我拿著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學術的嚴謹和思考的深度。它不是那種迎閤大眾口味的通俗讀物,而是真正下瞭苦功夫,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重構。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先秦諸子百傢乃至宋明理學的經典文本,但解讀卻絲毫不晦澀,而是能緊密結閤到社會實踐層麵去考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義”與“利”之間永恒張力的探討,這不僅是古代士大夫的終極睏境,在今天商業社會中依然是一個繞不開的哲學難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義勝於利”的口號式結論,而是通過細緻的辯證分析,展示瞭在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對這種平衡點的調整和取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審視我們自己文化基因深處那些不易察覺的假設。閱讀過程需要集中精力,因為它時不時會拋齣一個新的概念框架,迫使你重新審視你對“好人”、“對錯”的傳統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