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1917年起,刘师培任北大国文门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便是为“国文门二年级”学生编写的讲义,讲义分为五课,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二课讲述文学变体,第三、四、五课分别论述汉魏、魏晋文学的变迁以及宋齐梁陈文学风貌与异彩,彰显了对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褒扬藻韵,推崇美文,严辨“文笔”之别,替六朝声偶之文争正统,坚持“偶词俪语”为文的主张,编撰方法精湛,采用甚见功力与识断的摘录法,附以简要的结论和案语,此书成为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典范之作,亦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之作,旧学之殿军,新学之。
这里的“中古”也就是自汉末至宋、齐、梁、陈这一时期,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本书中采用甚见功力与识断的“摘录”的编纂手法,使众多相关资料各聚门类,在按语中作考镜源流、厘清流派、画龙点睛式的揭示,从而使错综复杂的文学变迁史变得一目了然。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
★是时病瘵已深,不能高声讲演,然所编讲义,元元本本,甚为学生所欢迎。
——刘师培《刘君申叔事略》
★我看过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
——鲁迅
★《中国中古文学史》不是一个普通的讲义,而是近现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之作,是旧学之殿军,新学之。
——钱志熙
坦白讲,初次接触这类偏向文献学的著作,我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担心其专业术语过多,会形成阅读障碍。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着实为读者考虑周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构建了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每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十分自然流畅,即便是跨度较大的历史阶段或理论分支,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找到清晰的脉络。那些复杂的文献引用和比较分析,也被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成为推动论证前进的砖石,而非徒增阅读负担的累赘。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使得一个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领略到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从装帧的细节到内容的深邃,这本书都流露出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它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在朴实的陈述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思想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或存在争议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客观,没有草率地下定论,而是将材料呈现出来,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尊重历史、尊重读者的态度,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份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资料。它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和更全面的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对史实的梳理,更在于其展现出的一种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深刻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那个特定转型期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文学作品的兴衰更迭,更是在探究文学观念是如何与社会思潮、政治风云相互作用、互相塑造的。这种宏大的视野和批判性的思维,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它不再局限于“文学史”的范畴,而是延展到了文化史、思想史的广阔领域。每当我合上书页,总会留下一些关于时代精神和个体命运的沉重思考,这正是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穿透人心的力量。
评分初翻开这本大部头,首先被其厚重的质感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相当精妙,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较为专业,但字体大小和行距的设置都显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虽然数量不多,但都精准地契合了文本的论述,为理解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时的那种细腻和耐心,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散落在不同角落的文献碎片一丝不苟地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网。阅读过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文献源头的尊重与审慎,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有着坚实的考据支撑,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某个时代文学风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探险的记录,让人在惊叹于作者的学识之余,也对那个特定时期的文化景观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兼具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韵味,读来绝非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来阐述深奥的理论,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学现象,变得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人物和重要作品的分析,作者总能抓住其神髓,一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我时常会在读到某个精彩的论断时,停下来反复咀嚼其间的深意,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文人们的思想激荡与创作实况。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在许多同类书籍中是难以寻觅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当代读者能够以更贴近历史语境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先贤们的文学成就与时代的局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