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吕氏春秋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2函10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2函10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价:2800.00元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满足喜爱传统文化典籍的读者需要,打造当代新善本藏书,三希堂藏书隆重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特邀学术名家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遴选出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传统包背装。为忠实典籍原貌,再现原书风华,特依照原书规格、版式、大小原大原貌影印出版。
这部《吕氏春秋》的精装本,光是拿在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和扉页上那繁复的纹饰,就让人忍不住要屏息凝神。我特意选了这个文渊阁珍藏的版本,就是冲着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去的。初翻几页,那排版布局,简直就是艺术品,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才印上去的,墨色浓郁又不失清雅,这在当下的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欣赏它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上,那古朴典雅的气韵,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先秦的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印刷质量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装订也极其牢固,完全可以作为传家宝来收藏。对于那些对手工质感和历史细节有执念的读者来说,光是“捧读”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根本不必急着去深究里面的思想内容,光是这种物质载体的精致度,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吕氏春秋》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那“杂家”的包容性上。它不像某些流派那样偏激或封闭,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道家自然观等众多思想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以时为纲,以类为目”的独特体系。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追求“中和”的境界,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感,使得整部书读起来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思想上的疲惫。而且,这个版本的装帧设计,配色沉稳大气,即便放在现代书架上,也丝毫不显突兀,反而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格调,可以说是兼具了阅读价值与陈列美学的一件精品。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类经典著作,更多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原乡”的追溯情结。这本《吕氏春秋》的文渊阁系列,在选材和装帧上都体现出一种对传统的极致尊重。我注意到它在引入导读部分时,采用了极为克制的笔法,没有过多花哨的现代解读,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文本源流和核心概念的梳理上。这对于希望“原汁原味”感受先秦思想的读者极其友好。我特意拿了几篇关于君臣关系的章节来细读,那里面对权力制衡和道德约束的讨论,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层的原因探究,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家的深邃与广博,读完后让人对“治世”二字的理解豁然开朗。
评分我主要对古代的军事思想比较感兴趣,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阅了《吕氏春秋》中与兵法、策略相关的篇章。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部书对军事的讨论,完全没有停留在战术层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整体战略的高度。它强调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养民以固本”的宏观战略布局。书中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一步步推导出战争的必要性、准备性以及结束后的治理规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精密运转,那种对全局的掌控感,透过文字传递出来,极具震撼力。这本珍赏版在字体上的选择,也让那些晦涩的古代军事术语显得不那么咄咄逼人,反而有种沉静的力量感,让人更能专注于思想本身。
评分我这个人吧,对古典文献的阅读习惯比较挑剔,总觉得有些影印本或者再版本,在细节处理上总会差那么点意思,要么是纸张太薄容易反光,要么是字迹模糊不清。但这一套《吕氏春秋》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惊喜。我重点对比了其中几篇关于农事的论述,发现原文的结构逻辑,在新的编排下变得异常清晰,编者在关键处的注脚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没有喧宾夺主,又能在读者困惑时及时点拨。特别是它对“时”与“势”的把握,即便隔着千年,那种对自然节律和人事变迁的洞察力,依然如同利刃般锐利。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文本堆砌,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那种深邃的哲学思辨,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远非一般通俗读物能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