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三國誌(綫裝大字本)
定價:2980元
作者:(晉)陳壽 撰,(宋)裴鬆之 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9-7-1
ISBN:9787101067996
頁碼:全26冊
裝幀:盒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三國誌:綫裝大字本(套裝共26冊)(繁體竪排版)》由中華書局齣版。
內容提要
《三國誌:綫裝大字本(套裝共26冊)(繁體竪排版)》內容簡介:1977年,我局曾特製齣版《三國誌》大字綫裝本一種,它字體俊美、版式宏闊、審美效果極好,由於印量極少,如今已經成為收藏中的精品。為滿足社會各界的需求,我局特予齣版。該書共五函二十六冊,綫裝,外套精美木函。
目錄
三國誌:第1冊
捲一 魏書一
武帝操
捲二 魏書二
文帝丕
捲三 魏書三
明帝叡
捲四 魏書四三少帝
齊王芳
高貴鄉公髦
陳留王奐
捲五 魏書五後妃
武宣卞皇後
文昭甄皇後
文德郭皇後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捲六 魏書董卓
李催
郭泛
袁紹
子譚
子禽
袁街
劉錶
捲七 魏書士
呂布
張邈
陳登
臧洪
陳容
捲八 魏書八
公孫瓚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子康
弟康恭
……
三國誌:第2冊
三國誌:第3冊
三國誌:第4冊
三國誌:第5冊
三國誌:第6冊
三國誌:第7冊
三國誌:第8冊
三國誌:第9冊
三國誌:第10冊
三國誌:第11冊
三國誌:第12冊
三國誌:第13冊
三國誌:第14冊
三國誌:第15冊
三國誌:第16冊
三國誌:第17冊
三國誌:第18冊
三國誌:第19冊
三國誌:第20冊
三國誌:第21冊
三國誌:第22冊
三國誌:第23冊
三國誌:第24冊
三國誌:第25冊
三國誌:第26冊
作者介紹
作者:(晉代)陳壽 解說詞:(宋代)裴鬆之
這套書的整體呈現,給我帶來瞭一種精神上的富足感。它不僅僅是一套曆史資料的集閤,更像是一座精神上的“紀念碑”。我將其鄭重地放置在書房最顯眼的位置,那種厚重的氣場,無形中提升瞭整個閱讀空間的格調。宣紙特有的質感和那種曆經歲月沉澱般的色澤,即使不打開閱讀,僅僅是目視,也能感受到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閱讀淺薄化的時代,擁有一套如此精良、製作考究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閱讀,需要儀式感,需要環境的襯托,需要載體的配閤。這二十六冊,每一冊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它們安靜地並列著,等待著被開啓、被研讀。這不僅僅是投資瞭一套書,更像是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添置瞭一處永不褪色的棲息地。
評分說實話,綫裝書的實用性常常被人詬病,畢竟它不如平裝本耐摔耐翻,而且一旦用力過猛,書脊就容易受損。這套二十六冊的套裝,初看之下,數量著實驚人,讓人擔心日常翻閱是否會成為一種負擔。然而,這套書在“大字”與“綫裝”之間找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它的每一冊都相對適中,拿在手上既有分量感,又不會重到讓人難以持久握持。更重要的是,宣紙的特性使得內頁的韌性非常好,即便是多次反復翻到特定篇章查閱,書頁依然保持著平整和堅固。我試著將其中一冊放在桌麵上攤開,它能相對穩定地保持在接近平坦的狀態,這對於需要頻繁對照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這解決瞭許多傳統綫裝古籍因書脊過緊而難以攤開的弊端。這說明,製作者在設計之初,已經充分考慮到瞭“使用”這一環節,而非僅僅將其視為“陳設品”。這種對讀者實際閱讀場景的體貼,是許多“復古”産品所欠缺的。
評分我習慣於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曆史書籍的排版和注釋,畢竟陳壽的原文浩如煙海,缺乏精準的校勘和詳實的注釋,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閱讀門檻實在太高。這套《三國誌》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展現瞭中華書局深厚的學術功底。繁體竪排本的設置,固然是對原著風貌的尊重,但真正讓我驚喜的是其校注的精細程度。它並非簡單地提供白文,而是在關鍵處做瞭詳略得當的注解和引文齣處標注。我特意對比瞭幾個爭議性極大的地方,比如關於某個事件的記載差異,這套書的處理方式既保持瞭陳壽的原始麵貌,又通過注釋清晰地指引瞭讀者參考其他史料的可能方嚮,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審慎性。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在閱讀時能夠建立起對史實的信心,不會因為某些模糊不清的錶述而感到睏惑。對於一個醉心於三國曆史細節的“老饕”來說,這種兼顧古雅與現代學術規範的平衡點,實在難能可貴,讓人可以放心地沉浸於史實本身,而不必擔憂被錯誤的或是未經考證的細節誤導。
評分這套《三國誌》大字本,初拿到手時,那厚重的宣紙觸感便讓人心頭一震。我一直對古代經典有種近乎苛刻的追求,尤其是對閱讀體驗的要求極高。市麵上很多版本的綫裝書,要麼紙張過於光滑,墨色洇得人心浮躁,要麼字體偏小,看得久瞭眼睛乾澀酸痛。可這中華書局的版本,真是做到瞭匠心獨運。那大字印刷,簡直就是為我這種需要仔細品味每一個字的人量身定做的。每每翻開,那微微泛著古樸微黃的宣紙上,墨色沉穩地鋪陳開來,仿佛能聞到一絲若有若無的墨香。裝幀上采用的綫裝,更是極大地還原瞭古籍的韻味,每一次小心翼翼地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說實話,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的物理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特意找瞭個安靜的下午,在落地窗前,伴著一杯清茶,開始細讀,那種沉浸感,是電子閱讀器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閱讀那些關於曹操、劉備、孫權謀略交鋒的關鍵段落時,大字的清晰展現,使得那些復雜的軍事部署和政治博弈的脈絡,一下子變得井井有條,讓人心領神會。
評分我對“繁體竪排”的接受程度,是經曆瞭一個心路曆程的。起初,麵對滿頁的竪行文字和繁復的漢字寫法,我的閱讀速度明顯慢瞭下來,不得不時常停下來辨認一些不常用的異體字或古體結構。但這恰恰是閱讀《三國誌》原貌的樂趣所在。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感受古人記錄曆史時的節奏感和思維方式。這種“慢閱讀”的體驗,與現代社會追求效率的快餐文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透過這些繁體竪排的文字,我仿佛能瞥見當年抄寫和閱讀此書的士人風貌。這種文化上的“代入感”是簡體橫排本無論如何都無法提供的。此外,由於是“大字本”,即便是那些略顯晦澀的繁體字,其筆畫的結構也清晰可見,有效降低瞭初次接觸竪排古籍讀者的門檻。它既保留瞭曆史的“原汁原味”,又通過字號上的優待,為現代讀者鋪設瞭一條舒適的入門階梯,可謂是既尊重瞭傳統,又體恤瞭今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