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峻撰的《列子集釋(精)》是當下流通廣泛 的《列子》整理本。正文八捲及晉人張湛注以校勘精 良的湖海樓叢書本為底本,另集唐人盧重玄解、殷敬 順釋文,及有關列子本文和張注、盧解的校勘、訓詁 與考據等,正文後則附錄有張湛事略、相關敘錄、曆 代辨僞文字,所收資料較齊全,極大方便瞭學者研究 。《列子》內文中許多小段落,可以獨立成篇,很有 啓發性和教育意義,《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還 被選入語文教材,所以對一般讀者,這也是一部有趣 的書。因此,現據新編諸子集成繁體本改排簡化字, 收入中華國學文庫。
前言
例略
徵引諸傢姓氏及其著述錶
捲** 天瑞篇
捲第二 黃帝篇
捲第三 周穆王篇
捲第四 仲尼篇
捲第五 湯問篇
捲第六 力命篇
捲第七 楊硃篇
捲第八 說符篇
附錄一 張湛事跡輯略
附錄二 重要序論匯錄
(一)劉嚮 列子新書目錄
(二)張湛 列子序
(三)盧重玄 列子敘論
(四)陳景元 列子衝虛至德真經釋文序
(五)任大椿 列子釋文考異序
(六)秦恩復 列子盧重玄注序
(七)汪繼培 列子序
附錄三 辨僞文字輯略
(一)柳宗元 辨列子
(二)硃熹 觀列子偶書(摘鈔)
(三)高似孫 子略(摘鈔)
(四)葉大慶 考古質疑(摘鈔)
(五)黃震 黃氏日鈔(摘鈔)
(六)宋濂 諸子辨(摘鈔)
(七)姚際恒 古今僞書考(摘鈔)
(八)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摘鈔)
(九)姚鼐 跋列子
(十)鈕樹玉 列子跋
(十一)吳德鏇 辨列子
(十二)俞正燮 癸巳存稿(摘鈔)
(十三)何治運 書列子後
(十四)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摘鈔)
(十五)光聰諧 有不為齋隨筆(摘鈔)
(十六)陳三立 讀列子
(十七)梁啓超 古書真僞及其年代(摘鈔)
(十八)馬敘倫 列子僞書考(節錄)
[附]日本武義內雄 列子冤詞(節錄)
(十九)顧實 漢書藝文誌講疏(摘鈔)
(二十)呂思勉 列子解題
(二十一)劉汝霖 周秦諸子考(摘鈔)
(二十二)陳旦 “列子楊硃篇”僞書新證(節錄)
(二十三)陳文波 僞造“列子”者之一證(節錄)
(二十四)楊伯峻 “列子”著述年代考
後記
坦白說,我最初對“精釋”這個詞是抱有一絲疑慮的,因為很多號稱“精要”的解讀,往往流於錶麵,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然而,閱讀下去纔發現,這裏的“精”並非指篇幅的簡短,而是指洞察力的精準和把握的力度。它在取捨材料時,展現齣極高的智慧,知道哪些是需要詳細鋪陳的重點,哪些是隻需點到為止的佐證。這種對核心思想的“精準打擊”,使得閱讀效率非常高,信息密度大而不纍贅。我感覺作者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園丁,修剪瞭冗餘的枝蔓,讓那些經典思想的精華得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在陽光下。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大量的引文和腳注,反而讓我在閱讀時能夠保持流暢的思維體驗,真正抓住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精神。
評分初讀這套書的選篇和編排,我立刻被它那種旁徵博引卻又邏輯清晰的敘事方式所吸引。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的講解,而是將那些看似零散的寓言故事,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既獨立又相互印證的知識體係。讀到某些篇章時,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智者們在竹林下,圍爐夜話,探討著人生的至理。作者在闡釋那些深奧的哲學概念時,總是能找到極其貼切的日常現象作為比喻,使得晦澀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這種“大智若愚”的錶達技巧,實在是高明。它不像某些現代解讀那樣,試圖將古人的思想“量化”或“簡化”,而是保留瞭原著的韻味和彈性,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去品味。那種讀完後,心中豁然開朗,又有所思,欲罷不能的感覺,是衡量一部優秀解讀作品的重要標準。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典雅中不失古樸之韻。封麵采用的材質手感溫潤,燙金的書名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的光芒,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充滿智慧與哲思的時代。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不僅閱讀起來舒適,而且墨跡清晰,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我深知書籍的“體麵”對於傳承的重要性。這套書無疑在物質層麵做到瞭極高的水準,讓人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莊重與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那些精心設計的扉頁和版式,無不體現齣編輯團隊對經典的尊重與對讀者的關懷。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每一次捧讀都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它讓我想起以前在老書店裏淘到的那些珍本,那種油墨的香氣和紙張的觸感,是冰冷的電子屏幕永遠無法替代的。
評分對於我這個對古代思想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辨析不同學派之間的細微差異,以及曆史語境對文本理解的影響。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僅僅是對原文的白話翻譯,更是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嵌入瞭精到的注釋和背景分析。例如,在討論某個觀點時,它會旁及其後世的爭議,並列舉齣不同時期學者們的不同解讀角度。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文本的理解層次。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詞源和古義的考證,很多看似平常的詞語,在當時的語境下有著非常特定的文化含義,這一點如果不加說明,很容易産生誤讀。通過這種嚴謹的考據,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站在現代的角度審視古人,而是真正“走進去”與他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重新審視瞭“經典”二字的重量。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嚴謹性與普及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發現,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古代典籍的朋友,隻要跟著這本書的脈絡走,也能順利領略到其中的樂趣和智慧,而不會被那些生僻的字詞和復雜的曆史背景所勸退。對我來說,最珍貴的莫過於它所激發齣的“再探索”的欲望。每讀完一個章節,總會引發我去查閱更多相關的曆史文獻,或者去思考它對現代社會治理、人際交往的啓示意義。這套書就像一把鑰匙,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精神世界的門,讓我願意沉浸其中,不斷地挖掘和體驗。它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充滿啓發性的起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