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定價:49.00元
作者:彭林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022847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21 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嚮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為人類做齣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瞭解我們的文化。基於此認識,本書闡明瞭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齣,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後發人深省。
目錄
講禮者理也德之則也
——中華禮樂文明的緣起
一、從周公“製禮作樂”說起
二、周公“製禮作樂”奠定瞭中國文化的底蘊
三、東周進入禮樂的時代
四、“禮”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講處世以誠待人以敬
——君子以誠敬存於心
一、“禮”是為瞭錶達真誠的情感
二、禮主敬
三、錶達敬意的原則與方式
四、“誠”、“敬”從鞠躬做起
第三講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古代中國的樂教
一、中國上古的音樂成就
二、儒傢的音樂理論
三、音樂通乎政
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第四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內外兼修
一、從“俗”到“禮”
二、虞、夏、商、周的“質”與“文”
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四、大學生應該注重內在德性的成長
五、良好的社會風氣從我做起
第五講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古代中國的成人禮
一、問題的提齣
二、成丁禮:氏族時代的成人儀式
三、士冠禮:文明時代的成人儀式
四、士冠禮的儀式
五、冠禮之義
六、女子的笄禮
七、冠禮事關執政者的資質
八、後世冠禮簡說
第六講人倫之基萬世之始
——古代中國的婚禮
一、婚禮的人文內涵
二、傳統婚禮的儀式:六禮
三、成婚
四、拜見舅姑
五、古代婚禮的特色
六、當代婚禮存在的問題
七、餘論
第七講觀德之射君子之爭
——古代中國的鄉射禮
一、鄉射禮的淵源
二、鄉射禮的準備
三、鄉射禮的主要儀節
四、鄉射禮的人文內涵
五、鄉射禮體育精神與古希臘體育精神的比較
第八講生民未有萬世師錶
——祭祀孔子的釋奠禮
一、孔子的生平和學行
二、祭孔儀式的演進
三、四配與十二哲
四、先賢、先儒從祀
五、祭孔的文化意義
第九講風教嚴整代代興旺
——古代的傢訓與門風
一、傢教關乎國祚長短
二、《禮記》所載兒童教育規範
三、《顔氏傢訓》:傢訓之祖
四、後世傢訓舉要
五、曆代傢訓要點
六、傢風建設的當代意義
第十講自謙敬人溫文爾雅
——書信中的禮儀
一、書信的起源
二、書信的範式與構成
三、“平”和“闕”
四、信封用語
五、書信範文選講
六、如何學習寫傳統書信
第十一講灑掃應對培根固本
——日常禮儀
一、孝親
二、尊老敬長
三、日常禮儀規範
第十二講儒者德性冠世風範
——品讀《禮記·儒行》
一、《儒行》解題
二、《儒行》講讀
三、《儒行》的文化意義
第十三講夫子遺訓弟子儀軌
——《弟子規》講論
一、《弟子規》簡介
二、《弟子規》講解
第十四講中華禮儀萬眾守望
——善待中華傳統禮儀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二、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原因
三、近代中國的文化之爭
四、請善待我們的母文化
後記
作者介紹
彭林,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華夏文化交流促進會專傢委員會首席專傢,全國政協“人民政協講壇”特聘教授,東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等校教授,香港中華禮儀推進會顧問,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法國人文之傢、颱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韓國成均館大學等訪問學者,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首席專傢。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三禮研究入門》等,發錶論文百餘篇。
在清華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均被評為“*精品課程”。先後獲*教學成果二等奬、寶鋼教師奬、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北京市高等學校師德標兵、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特彆奬、清華大學“龔育之奬教金”等奬項。
文摘
序言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彭林教授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生動的講述,將“禮樂”這一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石,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在我麵前。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禮”的解析,不僅僅局限於繁文縟節,而是深入到其背後所蘊含的尊重、秩序、倫理道德等普世價值;而對“樂”的闡述,也超越瞭單純的藝術範疇,觸及瞭情感的抒發、精神的慰藉以及社會和諧的構建。書中對於禮樂文明如何塑造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分析,令我茅塞頓開,對中華文化精神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種曆史與現實的結閤,理論與實踐的貫通,讓本書充滿瞭思想的火花和啓迪。
評分閱讀《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我被其獨特的研究視角深深吸引。本書並沒有將禮樂文明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中國文化精神背景下進行審視。這使得我對“禮”與“樂”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錶麵的形式,而是深入到其內在的哲學意涵和人文關懷。彭林教授在講演中,將古代的禮樂製度與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進行瞭對比和反思,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當下中國文化現狀的思考。書中對“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儒傢核心思想的闡釋,也讓我對禮樂文明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際和諧方麵的重要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樂”的藝術性與教育性相結閤的論述,認為它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更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這無疑是對現代教育的一種啓示。
評分《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這本書,如同一麵古老的銅鏡,映照齣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與深厚底蘊。我被彭林教授字裏行間的激情與智慧所感染,他以一種充滿感染力的方式,為我們解讀瞭“禮樂”這一在中國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的概念。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刻挖掘和當代詮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禮”作為一種社會契約和道德約束的分析,以及“樂”作為一種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的探討。這種對禮樂文明內在邏輯的清晰梳理,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瞭中國古代社會為何能夠形成穩定而有序的運行機製。同時,書中還觸及瞭禮樂文明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與失落,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價值取嚮的深刻反思,思考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重新找迴並傳承那些寶貴的文化基因。
評分初次翻開《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我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探求,希望能在字裏行間尋覓中華文明的根脈與精髓。本書並非如某些學術專著那般晦澀難懂,也非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羅列,它以一種極為生動且富含哲理的方式,將“禮樂”這一承載著數韆年曆史的文化符號,置於中國文化精神的宏大敘事中進行審視。彭林教授的講演,宛如一位飽學之士在智慧的殿堂中娓娓道來,他以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洪流,去理解“禮”之所蘊含的社會秩序、人際規範,以及“樂”之所寄托的情感錶達、精神愉悅。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禮”的社會功能和“樂”的教化作用的探討印象深刻。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禮樂製度的演變,以及其在中國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倫理道德等方麵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進行瞭細緻入微的闡釋。這讓我意識到,禮樂並非僅僅是古代的儀式或音樂,而是貫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強大驅動力,它塑造瞭我們的民族性格,影響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評分在我看來,《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並非一本簡單的學術論文集,它更像是一場由智者引領的文化朝聖之旅。彭林教授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流暢的錶達,將“禮樂”這一看似遙遠的古代概念,與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我從書中讀齣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熱愛,以及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敏銳洞察。關於“禮”的規範性與“樂”的愉悅性的辯證關係,書中有著精妙的論述,讓我明白兩者並非相互割<bos>,而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中國文化的核心驅動力。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禮”所承載的敬畏之心、責任感以及“樂”所代錶的和諧統一、情感共鳴的解讀所打動。這些精神特質,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是構建良好社會關係和個人品格的重要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