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本书游天下:未完成的旅行 徐迅 吉林人民出版社

跟着本书游天下:未完成的旅行 徐迅 吉林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迅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文化
  • 随笔
  • 徐迅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旅行
  • 见闻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01861
商品编码:299278328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跟着本书游天下:未完成的旅行

:26.80元

作者:徐迅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206101861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跟着本书游天下:未完成的旅行》作者的文韵致远,心发如丝,很难看出是一个男士所写,如《目视天柱山》渗透他对家乡这一景观的情感,《大足无声》披露了这极有价值又似乎被人遗忘的文化内涵;《蒙古长调》中牵动他情绪跌宕与起伏是遥远的回声。而如果说《双瀑记》中含有一种此起彼伏的心理落差感,那么《夜读韩城》则有一股站在黄河岸边意古文深的思考,这思考有历史的自豪感与人生的奋争。但紧接着,他又侧笔敲击出了一段柔情寸断。

内容提要


《跟着本书游天下:未完成的旅行》作者从他家乡的风景区天柱山出发,文字与精神一起抵达在祖国的山山水水,畅游的喜悦,对视的沉思,漫步的遐想,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摹自然,用曼妙的思想叩问生命,每一篇散文都充满了作者身心与大自然相融相生的人生情趣,认识和理解。许多文章已成为美文,广泛流传。

目录


与天柱峰对视
天柱山冬云
蒙古长调
桂花的都江堰
又见桃花源
双瀑记
夜读韩城
大风与鲜花
访天台山不遇
走森林
杭州的绿
塞罕坝之旅(二题)
大峡谷三题
寂寞的菩提
陌生的停靠
雪湖
未完成的旅行
我与地坛
大足无声
寻找程长庚
秦淮河只说历史
秋雨残园
逛了一回花溪
桃花的黄叶村
月牙湖
九锅箐山记
一庵一潭记
谷雨天仙庵
十渡小品
冬天的广场
平顺山水
库尔勒的秋天
烟雨蒙山
文成小品
阿尔山的云
庐山雾
青海人民的湖

作者介绍


徐迅,安徽潜山人。历任潜山县城建局干部,《潜山县志》编辑,张恨水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恨水研究》副主编,北京《阳光》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安徽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半堵墙》《想象一株梅》《大地芬芳》,诗集《失眠者》,长篇传记文学《张恨水家事》以及中短篇小说作品。曾获安徽省文学创作贡献奖、煤炭部乌金文学奖、老舍散文奖。散文曾多次选入《中国年度佳散文选》《新世纪艺术散文选萃》《中国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新时期散文精选(1978—2003)》等选本。

文摘


《跟着本书游天下:未完成的旅行》:
  寓住京城,寂寞时就想天柱山。想着,就在心里不断揣摩天柱山的模样:雨过天晴,天柱峰通体泛光,浑身的钢蓝与天空的蓝融为一体,湿淋淋如出水的芙蓉。驻足峰前,只觉万千气象尽收眼底,雨水的洗礼使天柱峰簇新如柱,巍峨俏丽,近在咫尺,却仿佛遥远,缥缈如琼楼玉宇。若是浓雾弥漫,面前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心情沮丧时,一阵山风吹过,面前拨云见日,先是露出尖尖一角,尔后显出“中天一柱”几个红色大字,山峰之腰,一束佛光如莲花盛开,眼前似花非花,如梦非梦…… 从小住在天柱山的东麓,那时太阳每天在门前冉冉升起,又在黄昏坠人屋后的天柱山下,我总扛着瘦弱的脑袋,望着斜阳漫天蔚起的云霞,总觉得天柱山神秘且遥远,充满了阴森森的色调——大人称那里为“万山尖”。祖母或外祖母哼着催眠小调,哄不住我在摇篮里的哭闹,就吓唬道:“再哭,就把你送到万山尖去,看你怕不?”据说,那时我愣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下子就没了声音。后来,大人们滔滔不绝的是天柱山的传说和神话,比如“和尚撵美女”,“天柱山上一担种”,狐精鬼怪类似聊斋的传说和进山跑“鬼子反”时的辛酸……“家住万山尖,客奉主人烟”,“万山尖上发脉,从头说到尾”……由此衍生出的许多天柱山谚语,至今还挂在乡亲们的嘴边。
  历史上,似乎天柱山从没逃离过皇家的视线。史料记载,汉武帝刘彻“登礼潜之天柱山,号为南岳”,天柱山曾盛名一时。隋开皇(589年)时,把长江比作衣带,很有想象力的隋文帝另立湖南衡山为“南岳”,便把这位山水美人打入了冷宫。人们说皇家是为了拓宽疆土的需要,但个中原委谁又能说清?能弄得清的倒是历史上的骚人墨客,如李白、王安石、黄庭坚等等,都想结庐在此,但结果他们的宿愿只在发黄的故纸堆里横生叹息……天柱山依然是山,外面是山,里面还是,众山拱绕,群山巍巍,层峦叠嶂。有云有雾,云雾缭绕,如柱般的天柱峰跃然屹立万山之巅。怪石嵯峨,奇峦怪洞,石头似禽如兽般灵动,瀑布或鸣或吼。这瀑布,这流泉,就让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这样的山水,置身其中,就像走进一座天然的动物园或植物世界,天柱峰也因此虚幻得宛若蓬莱仙境。少了人间烟火气的天柱山神秘地披了一层面纱,高处不胜寒,宁静得使人不敢接近。
  记不清次是怎样与天柱峰对视,那时天柱山冷寂而落寞,没有索道,很少行人,面前更没有修葺一新整齐的石阶,走了很长的山路,爬了很多的山,更有着在神秘谷里穿插奔突,或钻或爬的奇特感受。
  一路跌跌撞撞,待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站在天柱峰前,成功的欢欣溢于言表——青春年少、心绪彷徨的日子,爬一座山算不了什么,但历尽艰辛,靠自己的双脚与天柱山对视,却使我感慨万千……以至多少年以后,我还疑心天柱山枯燥而长长的山路是我漫长人生的蹩足序幕……夜晚,天柱山夜黑如墨,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在那样的夜晚,一个瘦弱青年在天柱山寒冷而简陋的天柱山庄正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喝得酩酊大醉,天为帐篷地为床,天柱山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接纳了一个人的全部惆怅……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到来。离开天柱山的日子,我已记不清多少回在梦里与天柱峰对视。留在记忆里异常深刻的是夕阳西斜的时候,远山如黛,皖河似练,万千阳光溅射在天柱峰上,峰峦俊美,山川开朗。而在薄雾缭绕的天气里,天柱峰就像一株硕大的竹笋,青翠欲滴——当地就有人把天柱峰称作“笋子尖”的。这样日思夜想的结果,梦里浮现的总是天柱山旧时的山水。然而没想到在暌隔九年之后,这次站在久违的天柱峰前,我却微微吃了一惊,心里竟有些茫然和陌生。冬天的上午,艳阳高照,面前的天柱峰泛白的花岗岩斑斑驳驳,通体褶皱,隽秀或是矍铄,苍迈或者雄劲,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时间老人,在阳光下一览无余,脚下的“渡仙桥”也毫无仙气可言……群山逶迤在前,谷底历历在目,印象里天柱山的险峻与峭拔,伟岸而神秘,恍惚一个久远的梦,变得遥远起来。双手捋一下双鬓生出的缕缕白发,我不由心生诧异——所谓“半生蹉跎半生累,再见天柱两鬓白”,不过如此? 当然,我知道这是一种错觉。天柱山本就是花岗岩峰丛地貌,是新生代的第三纪和第四纪之间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使它多次间歇性抬升,同时花岗岩胚胎上的覆盖层也因为不断遭遇风雨的剥蚀,渐渐露出地表,才使天柱峰高高地耸出群山。正是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侵蚀或鬼斧神工,才造成面前的山峦连绵,巍峨峻峭,怪石丛生,秀丽雄伟……感谢这样的一个冬日,我与天柱山的不期而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当然是见山似我,山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大境界、大自在。如此,我想天柱峰也并不会因我的两鬓斑白,两相观照,山我俱老吧?
  ……

序言



《山河入梦:一段关于行走的未尽之歌》 有人说,旅行是一种生活,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而《山河入梦:一段关于行走的未尽之歌》恰恰书写了这样一段跌宕起伏、充满回响的旅程。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更像是一部浸润着人生感悟、人文思考与情感波动的散文集,以文字为舟,载着读者穿越山川湖海,触碰古老文明,品味人间烟火。 本书的叙述者,一位热爱行走、渴望拥抱世界的灵魂,在踏上旅途之前,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然而,生活总是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计划赶不上变化,行程在推进中悄然改变,甚至戛然而止。这并非故事的终结,而是另一番风景的开始。作者以一种近乎自省的姿态,记录下旅途中遇到的种种,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有深邃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有那些在不期而遇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物。 一、 自然的低语与生命的律动 《山河入梦》首先将读者带入一个由大自然编织的宏大叙事中。作者笔下的山川,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的灵动存在。笔触间,你可以感受到巍峨雪山的寂静肃穆,仿佛能听到风在冰川上呼啸而过,带着亘古的低语。可以想象,在蜿蜒的山路上,每一次转弯都可能邂逅云雾缭绕的绝美景致,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书中对于河流的描绘,更是充满了诗意与力量。无论是奔腾不息的大江,还是潺潺流淌的小溪,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读者仿佛能听到水流击打岩石的回响,感受到水汽扑面而来的清凉。作者并不止步于对景色的简单描摹,他更善于捕捉自然万物间微妙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面对一片荒芜的戈壁时,他看到的是生命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长的韧性;在欣赏一望无垠的草原时,他感受到的是开阔胸襟与自由自在的灵魂。 这些自然景象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与季节的轮回、气候的变化紧密相连,共同谱写着生命的律动。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光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投下的变化,捕捉到花草树木在四季更迭中的不同姿态。这一切,都构成了《山河入梦》中最为动人的篇章,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磅礴气势。 二、 文明的回响与历史的沉淀 除了自然风光,《山河入梦》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类文明的深邃内涵。作者并非一位浅尝辄止的游客,他带着求知欲,试图去理解那些古老遗迹所承载的故事,去触摸那些历经沧桑的墙壁所留下的痕迹。 在探访古城遗址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更加厚重。他描绘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更是曾经辉煌的文明在此兴盛、衰落的轨迹。他想象着昔日的热闹市集、威严的宫殿、繁忙的港口,试图在现代的寂静中,唤醒沉睡的历史。他对当地的传说、古籍中的记载进行对照,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历史图景。 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也展现了作者的开放与包容。他尊重并欣赏各地独特的风俗习惯、艺术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哲学。他记录下与当地人的交流,那些朴实无华的对话,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他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不同口味背后蕴含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这些细节的捕捉,让《山河入梦》的文化维度更加丰富,也让读者对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他看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古老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但他并未因此感到悲观,而是更加珍视那些依然顽强存在着的文化符号,并试图通过自己的笔触,将它们留存下来。 三、 人性的光辉与情感的羁绊 《山河入梦》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中对人性的细腻描摹与情感的真挚流露。旅途中的遇见,如同散落在人生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作者笔下的旅伴,无论是萍水相逢的异乡客,还是早已熟识的朋友,都成为了他观察世界、反思自我的重要载体。他记录下与旅伴们一同分享的喜悦、遇到的困难、以及在旅途中发生的各种有趣或令人深思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在旅途中的碰撞与融合,也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复杂而美好的情感联系。 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自己置于故事的中心,坦诚地展现了内心的波动与成长。他记录下旅途中的迷茫、失落,也记录下克服困难后的坚定与豁达。那些曾经的遗憾,那些未能完成的计划,并非失败的烙印,而是成为一种特别的经历,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他明白,旅行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到达某个目的地,更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更丰富、更成熟的灵魂。 本书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回避生活中的不完美。那些突发的意外,那些计划外的变故,都以一种真实而自然的姿态融入文字。正是这些“未完成”的旅程,反而成就了《山河入梦》独特的魅力。它们提醒着读者,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未知与变数的旅程,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我们如何去体验和感受这一切。 四、 对“未完成”的致敬与对“继续”的期盼 《山河入梦:一段关于行走的未尽之歌》并非以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作者的思考。那些“未完成”的旅行,或许留下了些许遗憾,但它们更像是一颗颗待续的种子,在作者心中,在读者心中,播撒下对未来探索的渴望。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描绘的壮丽景色,或记录的丰富人文,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生命态度。它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拥抱未知,去体验生活的多样性。它告诉我们,即使旅途并非尽如人意,那些经历过的风景,遇见过的人,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都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山河入梦》是一曲关于行走、关于探索、关于生命本身的未尽之歌。它如同窗外的风景,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波澜壮阔,总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翻开这本书,便踏上了一场心灵的漫游,在文字的海洋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片山河,感受属于自己的那段未尽之旅。它是一次对远方的向往,更是一次对内心的回溯与眺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低调的精致感,这种美学上的用心,很好地烘托了内容的质感。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载体就是骨架,两者相得益彰。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个人成长轨迹,旅行不再是逃离,而成为了自我重塑的熔炉。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那份坚韧和好奇心,即便旅程不如预期,他依然能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动力。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对于当下许多感到迷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教会我们,即便是“未完成”,本身也是一种圆满,因为每一次出发,都是对生命热情的最好证明。读完之后,我立刻产生了重新规划自己下一段旅程的冲动,哪怕只是周末的短途出行,也要带着书中给予的那份新的视角去体验。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它不像那些标准的旅游指南,更像是打开了一个私密日记的窗口,里面充满了只有亲历者才能捕捉到的细微之处。比如,他对当地人一个不经意的微笑、街角一家小店散发出的独特气味,甚至是某种特定光线下建筑物的阴影变化,都有着极为精准而又富有诗意的捕捉。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个游记充满了生动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遗憾”和“未竟”的方式,那些没有完成的行程和错过的风景,并没有成为一种失落,反而被赋予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坦诚又带着几分浪漫主义的笔调,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它让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或许真正的收获不在于打卡了多少景点,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感受了那些瞬间的“在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像一位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只有我们彼此才懂的秘密;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富有哲理的语句点醒我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困惑。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在游记中的文化反思,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寻常的当地习俗中,提炼出普适于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这种跨文化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变成了一部关于“存在”的探讨。它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也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产生阅读疲劳。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洗涤,仿佛那些远方的尘土也被文字带到了我的身边,又被轻轻拂去。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阅读,快餐式的浏览只会辜负了作者倾注的心血。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旅行文学这个领域里,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找些相关的资料来对照着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每一个地方的描述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却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时而跳跃,时而回溯,仿佛跟随作者的思绪一同经历了一场迷失又找回的旅程。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去过”某个地方,更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去”以及“在那里获得了什么”的精神内核。每次翻开它,我都能在文字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描绘的场景之中,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现在的很多作品中已经很难得了,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感悟与广阔的世界连接起来,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进行着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对“未完成的旅行”这个主题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是不是内容会显得有些零散或者不够完整。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恰恰是它最迷人之处。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完美无瑕的旅行叙事,而是坦然地展示了旅途中必然会遭遇的变数、挫折乃至迷茫。正是这些“未完成”,构成了真实人生的底色,也让书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显得尤为珍贵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琢磨作者对某个场景的心理描摹,那种从兴奋到疲惫,再到豁然开朗的情绪转变,真是写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人性在旅途中展现的真实刻画,远比单纯的风景描述更具感染力。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即使那条路注定充满岔口和未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