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街巷图志
定价:45.00元
作者:王彬,徐秀珊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5063282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建城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早的城址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后迁至广安门一带,元以后又迁至今地。
街巷依托城市,但以往有关北京街巷的书籍,只是从名称的角度介绍街巷的流变。本书则从城址变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对北京街道与胡同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方面的*成果。
为了使读者对北京的街巷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书中收录了320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精美照片,以文为经,以图为纬,兼有认知、收藏与鉴赏多重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彬,194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员,教学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叙事学、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地方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叙事》(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水浒的酒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中国文学观念研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点,或许是它所传达出的对“变迁”这一主题的深刻洞察力。它并非一味地批判现代化对传统街巷的侵蚀,而是以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态度去审视时间如何在空间上刻下痕迹。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所居住和行走的这些街道,未来又将以何种面貌被记录在后世的“图志”之中?作者通过对北京街巷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个“时间胶囊”,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呼吸。这种对“消逝之美”的温柔挽留,让阅读过程带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惆怅感。它不仅仅是关于“北京”,更是关于“所有城市如何面对时间洪流”的一个普适性探讨,只是借由北京这个独特的载体来表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一种更深的依恋,那不仅仅是砖瓦和泥土的堆砌,更是无数代人生活痕迹的叠加与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其叙事风格简直像是一口醇厚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感觉有些平淡,但回味起来,那股子京味儿和学养便会慢慢渗入心脾。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和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那些市井生活细节的手法,比如对早年间特定胡同里谁家是卖糖葫芦的、哪家开的澡堂子最有特色这种琐碎记载的保留,这些才是构成城市灵魂的关键。这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像是一部口述史的结晶,每一段描述都像是从一位百岁老人嘴里听来的故事,带着特有的儿化音和慢悠悠的腔调。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琉璃厂附近文人雅士聚集地的描述,文字中那种对文化传承的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让我感同身受。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变迁,被赋予了鲜活的人文温度,让人读来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和糖炒栗子的香气。
评分从排版和整体的视觉设计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的匠心之作。它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证了文字的阅读舒适度,又为那些珍贵的历史图像留足了展示空间,没有出现以往某些历史类书籍中图片模糊、文字拥挤的弊病。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图的对照处理,很多关键的对比图例被放置在相邻或相对的页面,这种直观的对比效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力得多。而且,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详尽,如果你想深入挖掘某个地点的历史渊源,都有迹可循,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让这本书的价值从“大众普及读物”上升到了“专业参考资料”的层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即便摆在书架上,也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更不用说它丰富的内涵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靛青色调,仿佛一脚就踏入了老北京的胡同深处。我原本是冲着对城市历史的好奇心来的,想看看那些被水泥高楼吞噬的老地标还能在文字和图像中找到多少痕迹。拿在手里,能感受到纸张那种略带粗粝的质感,不是那种光滑到失真的现代印刷品,更像是旧时的拓片留下的温度。内页的插图,尤其是那些手绘的地图和老照片的扫描件,清晰度和细节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关于后海周边水系变迁的图示,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让我这个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人,都对脚下的土地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作者在信息呈现上的功力可见一斑,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述,而是像一位资深导游,带着你从某个不起眼的拐角开始,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民间传闻的趣味性。光是翻阅这些图景,就足够消磨掉好几个下午的时光,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地图,真的去探访一下那些地图上标记着却可能已被现代建筑取代的“旧时天地”。
评分我对这种类型书籍的“实用性”一直持有保留态度,毕竟大部分都是历史的回顾,对于当下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平衡了历史沉淀与现代探寻之间的关系。它并非简单地“怀旧”,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现代北京城市肌理的钥匙。比如,书中对某条街道走向的剖析,如果结合当下高架桥的走向来看,你会立刻明白为什么这条路会形成今天的格局。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铺陈出线索,引导读者自己去联想和印证。这种“引导式阅读”非常高级,它激发了读者作为“城市侦探”的兴趣。我甚至开始带着这本书的某几页地图,在周末尝试着去寻找书中描绘的那些“消失的景观”,虽然很多已经不在,但那种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新的体验。它将阅读行为外化成了一种实地考察,这对于任何对城市空间有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