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街巷圖誌
定價:45.00元
作者:王彬,徐秀珊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50632829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建城已有3000餘年的曆史,早的城址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傢林,後遷至廣安門一帶,元以後又遷至今地。
街巷依托城市,但以往有關北京街巷的書籍,隻是從名稱的角度介紹街巷的流變。本書則從城址變遷、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角度,對北京街道與鬍同進行係統研究,反映瞭這一方麵的*成果。
為瞭使讀者對北京的街巷有一個感性的認知,書中收錄瞭320幅具有曆史意義的精美照片,以文為經,以圖為緯,兼有認知、收藏與鑒賞多重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彬,1949年齣生,1982年畢業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員,教學部主任。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緻力於敘事學、中國傳統文化、北京地方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紅樓夢敘事》(中國工人齣版社,1998)、《水滸的酒店》(中國三峽齣版社,1997)、《中國文學觀念研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一點,或許是它所傳達齣的對“變遷”這一主題的深刻洞察力。它並非一味地批判現代化對傳統街巷的侵蝕,而是以一種更具哲學意味的態度去審視時間如何在空間上刻下痕跡。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所居住和行走的這些街道,未來又將以何種麵貌被記錄在後世的“圖誌”之中?作者通過對北京街巷的細緻描摹,構建瞭一個“時間膠囊”,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呼吸。這種對“消逝之美”的溫柔挽留,讓閱讀過程帶有一種近乎詩意的惆悵感。它不僅僅是關於“北京”,更是關於“所有城市如何麵對時間洪流”的一個普適性探討,隻是藉由北京這個獨特的載體來錶達。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腳下的土地有瞭一種更深的依戀,那不僅僅是磚瓦和泥土的堆砌,更是無數代人生活痕跡的疊加與沉澱。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部分,其敘事風格簡直像是一口醇厚的老酒,初嘗時或許感覺有些平淡,但迴味起來,那股子京味兒和學養便會慢慢滲入心脾。它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僵硬和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從容。我最欣賞的是作者處理那些市井生活細節的手法,比如對早年間特定鬍同裏誰傢是賣糖葫蘆的、哪傢開的澡堂子最有特色這種瑣碎記載的保留,這些纔是構成城市靈魂的關鍵。這不僅僅是一部地理誌,更像是一部口述史的結晶,每一段描述都像是從一位百歲老人嘴裏聽來的故事,帶著特有的兒化音和慢悠悠的腔調。我特彆留意瞭關於琉璃廠附近文人雅士聚集地的描述,文字中那種對文化傳承的關切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惋惜,讓我感同身受。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變遷,被賦予瞭鮮活的人文溫度,讓人讀來時,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煤煙味和糖炒栗子的香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靛青色調,仿佛一腳就踏入瞭老北京的鬍同深處。我原本是衝著對城市曆史的好奇心來的,想看看那些被水泥高樓吞噬的老地標還能在文字和圖像中找到多少痕跡。拿在手裏,能感受到紙張那種略帶粗糲的質感,不是那種光滑到失真的現代印刷品,更像是舊時的拓片留下的溫度。內頁的插圖,尤其是那些手繪的地圖和老照片的掃描件,清晰度和細節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特彆喜歡其中幾幅關於後海周邊水係變遷的圖示,那種細緻入微的描摹,讓我這個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人,都對腳下的土地有瞭全新的敬畏感。作者在信息呈現上的功力可見一斑,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編年史敘述,而是像一位資深導遊,帶著你從某個不起眼的拐角開始,娓娓道來背後的故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宏大的曆史背景,又不失民間傳聞的趣味性。光是翻閱這些圖景,就足夠消磨掉好幾個下午的時光,讓人忍不住想要拿起地圖,真的去探訪一下那些地圖上標記著卻可能已被現代建築取代的“舊時天地”。
評分從排版和整體的視覺設計來看,這本書無疑是花費瞭大量心血的匠心之作。它的留白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證瞭文字的閱讀舒適度,又為那些珍貴的曆史圖像留足瞭展示空間,沒有齣現以往某些曆史類書籍中圖片模糊、文字擁擠的弊病。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對不同曆史時期地圖的對照處理,很多關鍵的對比圖例被放置在相鄰或相對的頁麵,這種直觀的對比效果,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有力得多。而且,書中引用的文獻和注釋係統做得非常詳盡,如果你想深入挖掘某個地點的曆史淵源,都有跡可循,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也讓這本書的價值從“大眾普及讀物”上升到瞭“專業參考資料”的層麵。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即便擺在書架上,也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更不用說它豐富的內涵瞭。
評分我對這種類型書籍的“實用性”一直持有保留態度,畢竟大部分都是曆史的迴顧,對於當下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然而,這本書巧妙地平衡瞭曆史沉澱與現代探尋之間的關係。它並非簡單地“懷舊”,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現代北京城市肌理的鑰匙。比如,書中對某條街道走嚮的剖析,如果結閤當下高架橋的走嚮來看,你會立刻明白為什麼這條路會形成今天的格局。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鋪陳齣綫索,引導讀者自己去聯想和印證。這種“引導式閱讀”非常高級,它激發瞭讀者作為“城市偵探”的興趣。我甚至開始帶著這本書的某幾頁地圖,在周末嘗試著去尋找書中描繪的那些“消失的景觀”,雖然很多已經不在,但那種追尋的過程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新的體驗。它將閱讀行為外化成瞭一種實地考察,這對於任何對城市空間有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種難得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