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者爱情指南 9787302445678

内向性格者爱情指南 97873024456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香农·科拉柯夫斯基,常润芳 著
图书标签:
  • 内向性格
  • 爱情
  • 人际关系
  • 情感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两性关系
  • 沟通技巧
  • 恋爱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5678
商品编码:2993858876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内向性格者爱情指南 作者 香农·科拉柯夫斯基,常润芳
定价 39.00元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45678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假如他认为我不够漂亮怎么办?假如她觉得我太无趣怎么办?如果我找不到话题怎么办?当约会即将到来,很多人会不停地问自己类似的问题。约会是一种人际关系上的考验,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如何给对方留下一个冷静而富有魅力的形象?本书立足“接受与实现疗法”,帮助内向的单身者融入“爱情游戏”当中,克服恋爱过程中的焦虑与恐惧心理,与恋人建立持久的恋爱关系。通过本书,他们将学习如何关注当下。

   作者简介
香农·科拉柯夫斯基,美国心理学博士,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及作家。致力于帮助人们建立他们所能拥有的*人际关系。科拉柯夫斯基博士将*临床研究与她的个人经验,以及帮助患者和读者在人际关系内外达成满足的洞见无缝融合。

   目录

导言

社交焦虑的影响 002

接受与实现疗法 004

本书适用人群 011

本书使用指南 011

知其所以然:你为何如此紧张难安?

Understanding WhyYou’re So Nervous 013

羞怯 017

社交焦虑障碍 019

惊恐发作与惊恐障碍 023

广泛性焦虑障碍 024

排除医学原因 026

抑郁 026

借酒浇愁 027

约会焦虑 028

测试:约会焦虑,伤你几分? 029

应对方式 031

练习:回避的代价评估 037

小结 039

常见的约会烦恼

Help for the MostCommon Dating Worries 041

应对约会烦恼,从自我同情开始 044

拒绝引起的焦虑 045

练习:拒绝敏感性评估 046

练习:情绪处理新方法——关注、标记、

接受 051

对难堪的恐惧 054

练习:客观观察者之反思难堪体验 055

对己对人的偏见 057

练习:感受仁慈,传递仁慈 059

形象焦虑 060

练习:摆脱形象焦虑 063

对过去难以释怀,对未来忧心忡忡 065

练习:辨别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能 067

关于性亲密的焦虑 068

练习:探索“性” 070

寻求安慰或认可 073

练习:找到过度寻求安慰或认可的

替代行为 074

小结 075

你的约会思想

Are Your ThoughtsAbout Dating Holding You Back 079

什么是焦虑思想 083

解离焦虑思想 084

焦虑症状引起的焦虑思想 086

练习:做一个远距离观察者 086

练习:观察焦虑“雪球” 088

导致约会倦怠的思想 089

练习:感谢大脑一片好意 090

自我批评思想的根源——羞耻感 091

练习:自我同情与接受之重塑对过去的

看法 093

自我意识过剩导致的约会思想 095

练习:标记“自我意识思想” 096

第三章

练习:自我同情之约会经历的客观回顾 097

减轻自我期望负担 101

创造机会:善于主动接触 106

练习:主动接触他人 109

机不可失:善于被主动接触 110

化解对社交状况的恐惧 114

练习:直面社交状况 115

小结 118

侧耳倾听,言为心声——约会吧

Engaging with YourDate 119

正念 122

练习:正念呼吸 123

练习:情绪处理方法之正念与接受 127

约会之道 130

小结 146

你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吗?

What Really Matters to You in Life and in a

Relationship 147

你的价值观,你的生活 153

第四章

第五章

练习:探索你的价值观之回想

“愉悦时刻” 156

练习:探索你的价值观之体验

“愉悦时刻” 157

练习:探索你的价值观 160

因羞怯而被动,因价值观而行动 162

练习:创建价值观列表,明确你在生活各领

域的价值观 164

伴侣偏好 171

练习:创建你的关系列表,明确你的伴侣

偏好 173

只求适合,不求 177

小结 180

你的行动计划

Your Plan forAction 181

承诺行动 185

你的行动计划 189

点子:如何邂逅潜在约会对象 192

练习:明确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194

练习:制定坏情况应对方案 198

第六章

挫折亦是宝贵经历 201

无惧困境,拥抱美好 202

练习:享受积极体验 204

小结 207

锦囊妙计,助你得偿所愿

Skills for Dating and Nurturing Your New

Relationship 209

确定恋爱关系 212

练习:运用正念冥想技术增加

情感亲密度 217

被拒绝或得不到同等回应怎么办? 218

提出分手 222

性亲密 225

维持恋爱关系 230

小结 236

结语 237

致谢 240

参考文献 242


   编辑推荐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的受众仅限于足不出户以逃避社交压力,同时又想谈恋爱的单身人士,那你就错了。你的羞怯和焦虑不仅会影响你找对象,还会影响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在帮助你应对自我批评思想,引导你直面约会状况,处理与拒绝、性亲密相关的焦虑情绪,解决各种恋爱问题的同时,它所提供的正念、接受、共情等科学的应用方法和练习也适用于恋爱以外的生活领域,引导你明确自己在生活各方面的价值观,不仅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构建自己向往的恋爱关系,还能让你的整个生活都因为明确的目标而丰富起来。

   文摘






   序言

《沉默的共鸣:探索人际关系的深度连接》 简介: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被要求外向、健谈,成为社交场上的焦点。然而,对于那些内心世界丰富、偏爱深度思考的人而言,这种“主流”的社交模式往往带来巨大的消耗与不适。他们渴望连接,但更看重连接的质量而非数量;他们珍视自我空间,但又不愿被误解为孤僻或冷漠。本书正是为那些行走在内向特质中的个体而写,它不探讨如何“变成”外向者,而是致力于帮助内向者更好地理解自我、驾驭自身能量,并在人际交往——尤其是情感关系中——建立起真实、稳定且滋养心灵的联结。 本书的视角建立在一个核心理念之上:内向并非缺陷,而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能量管理模式和信息处理方式。我们深入剖析了内向者的大脑运作机制、感官处理的敏感性(HSP,高敏感人群特质的交集),以及他们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模式。理解了“为什么我需要独处来充电”,是迈向有效社交的第一步。 第一部分:觉察与自我接纳——内向者的能量地图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用的自我评估工具和反思练习,帮助读者精确描绘自己的“能量地图”:哪些场景会耗竭能量?哪些活动能够真正滋养灵魂? “深度加工”的优势: 探讨内向者倾向于深度思考、洞察力强、善于倾听的优势。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这种深度加工能力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以及如何在对话中提供更有价值的见解,而非仅仅是表面的寒暄。 社交的“阈值”管理: 详细阐述如何识别自己的社交“电池电量”。我们将提供一套“微休息”策略,教你如何在派对、会议或家庭聚会中,巧妙地给自己争取到几分钟的“重启时间”,避免彻底的能量枯竭。 克服“内向羞耻感”: 很多内向者因为社会环境的偏见而感到自卑。本章将挑战“外向等于成功”的刻板印象,提供历史和现代社会中,内向型领导者、创造者和思想家的案例,坚定读者对自己特质的肯定。 第二部分:在喧嚣中建立高质量的友谊 友谊对内向者而言,往往是生命的锚点。比起拥有十个泛泛之交,他们更珍视一两个能够深入交流的知己。本书提供了一套“筛选与深化”的友谊策略。 “慢热”的艺术: 很多内向者害怕初次见面,因为建立信任需要时间。我们将分析“慢热”过程中的优势,并教授如何通过精心准备的话题和真诚的表达,加速建立起有意义的初次连接。 维护“远程”与“深度”的平衡: 探讨如何与远方的挚友保持联系,以及如何设定清晰的界限,确保友谊的深度不因日常生活的琐碎而稀释。我们将讨论“高质量的在场”——即时是安静的陪伴,也胜过无效的喋喋不休。 处理冲突与表达需求: 内向者通常不喜欢冲突。本章会提供非对抗性的沟通脚本,教你如何在不牺牲自我空间的前提下,清晰、温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我需要一个小时的安静时间来恢复精力,之后我很乐意继续我们的讨论。” 第三部分:职场中的隐形力量——高效能工作模式 职场环境往往对内向者充满挑战,尤其是那些需要频繁汇报、轮流发言的场合。本书旨在帮助内向者在职场中“做自己”,同时取得卓越成就。 优化会议参与策略: 放弃“必须发言”的压力。我们将教授“会前准备法”——提前准备好关键论点并伺机切入,或选择在会后通过邮件进行更深思熟虑的补充,确保自己的观点能被听见,且展现出专业性。 独处空间的谈判艺术: 探讨如何与同事和上级沟通,以争取到必要的工作独处时间(如远程工作或固定专注时段),将其解释为提升工作质量而非逃避责任的必要手段。 一对一的沟通优势: 强调内向者在深度辅导(Mentoring)、复杂问题解决和一对一沟通中的天然优势,并将这些优势包装成核心竞争力进行展示。 第四部分:构建滋养心灵的个人生态系统 真正的“指南”是帮助读者构建一个能够持续支持其内在需求的外部环境。 环境设计的关键要素: 讨论家庭和工作空间的设计,如何利用声学、视觉和色彩心理学来创造一个能让内向者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巢穴”。 “有目的的社交”: 教导读者如何筛选社交活动,确保每一次走出舒适区都是为了达成特定、有意义的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随群体的脚步。 独处的时间仪式化: 将独处提升到与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如“每日阅读冥想”、“周末数字排毒”等仪式,确保内在能量的持续补给。 本书摒弃了浮夸的励志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实际案例的实用工具箱。它是一份邀请,邀请内向者放下伪装,以最真实、最充沛的能量去拥抱那些真正值得投入情感和时间的关系与事业。你的安静,是你的力量,而非阻碍。学会掌控它,你将发现一个充满深度和意义的外部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简约的排版,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沉淀下来的思考。我平时对市面上那些大肆鼓吹“走出去”、“积极社交”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总觉得它们忽略了我们这些习惯于在内心世界搭建堡垒的人的真实需求。拿到这本书时,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提供一些真正落地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我记得翻开第一页,看到作者对“内向”这个概念非常精准的界定,没有把它妖魔化,也没有过度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格特质。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立刻放下了戒心。我特别喜欢它对“能量管理”这个核心概念的阐述,它清晰地指出,社交和外界刺激对内向者来说是一种消耗,而独处是必要的“回血”过程。这简直是为我正名啊!过去我总被批评“不够合群”,现在这本书告诉我,这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被科学管理的资源。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珍贵。它没有强迫我变成一个外向者,而是教我如何做一个更高效、更快乐的内向者,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带着一种哲学家审视世界的冷静和克制,完全没有当下很多心理自助书籍那种浮躁的“即刻见效”的承诺感。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爱情和亲密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耐心。对于我们内向者来说,爱情往往是一场漫长的试探和确认过程,我们不太会用热烈的言语表达爱意,更多是通过行动和长时间的陪伴来证明。书中对“慢热型爱情”的剖析非常到位,它解释了为什么内向者在关系初期总是显得慢半拍,以及这种慢热如何转化为长期关系的稳定性。它提醒伴侣,内向者需要的不是时刻的黏腻,而是被允许拥有“独处空间充电”的权利。我过去常常因为伴侣误解我的沉默为“疏远”而感到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沟通框架,帮助我清晰地表达“我需要一点时间,但这不代表我不爱你”。这种对内心世界的精准翻译,是构建稳定亲密关系的关键润滑剂,这本书做到了极致。

评分

我以前读过几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读完后感觉自己像个被拆解的机器人,被要求按照某种预设的程序去运行,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完全尊重内向者的节奏感和深度需求。比如,它对“深度连接”的强调,让我找到了共鸣。我们内向者需要的不是十个泛泛之交,而是两三个可以灵魂深处对话的朋友。书中关于如何筛选社交对象、如何设定高质量对话的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南。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高质量提问”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回答问题,效果立竿见影。原本以为需要费尽心思才能维持的对话,突然间变得自然流畅起来,因为我终于不再试图扮演一个“健谈者”,而是以一个“倾听者和思考者”的身份进入了互动。而且,它对“拒绝”的讨论也极其到位。内向者常常因为害怕伤害别人而过度承诺,最终透支自己。这本书没有用“无情”来定义拒绝,而是将其塑造成一种对自我边界的维护,一种对未来高质量互动的负责。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坦然。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被尊重”的感觉。很多书在谈论性格时,总是在暗示外向是成功和幸福的“标准配置”。而这本书,像是深夜里一个老朋友的低语,它承认了世界的喧嚣,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如何在这个喧嚣中为自己搭建一个宁静而坚固的避风港。我尤其喜欢它在每章结尾处留下的“反思空间”,那种引导你去自我对话,而不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的安排,非常符合内向者的思维习惯。它没有催促你马上改变,而是鼓励你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自己的内心需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内部装修”,把那些过去因为外界压力而堆积起来的杂物清理干净,重新布置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区。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手册,它更像是一份陪伴你成长的长期伙伴,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更符合我本性的生活哲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社交洪流中感到疲惫,却又不想放弃自我成长的朋友。

评分

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它不是将所有技巧一股脑地抛给你,而是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有效行动”的路径。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关于“工作场合中的内向者”这一章节。职场环境往往是内向者压力最大的“战场”,开会讨论、向上汇报、团队合作,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这本书没有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职场达人”,而是教你如何最大化你的“内向优势”——比如,深度思考、优秀的书面沟通能力、对细节的捕捉。它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比如如何提前准备好发言稿以减少临场紧张感,或者如何利用邮件和书面报告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这种“扬长避短”而非“强行扭转”的策略,让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内向特质在职场中不是一个障碍,而是一个可以被精心雕琢的工具。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职业自信心,让我敢于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而不是去模仿那些我永远学不会的“外放”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