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漫画北京传统小吃 | 作者 | 冷韬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22757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炒肝儿为何不是炒出来的? 沙琪玛和骑马有什么关系? 艾窝窝,讲述了一段宫廷爱恨…… 蜜三刀,记录下一件文坛趣事…… 人间有痴,亦有味儿! 《漫画北京传统小吃》画风清新可爱,内容幽默风趣,将关于北京传统小吃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全书从蒸煮类、炸烙烤类、流食、粘货、肉食等类别展开,将主人公探访各色北京小吃店铺的日常故事和每一种小吃的历史典故相结合, 通过漫画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16种北京传统小吃的前世今生。无论是艾窝窝、糖葫芦、驴打滚,还是烧麦、豆汁儿、白水羊头,都色味俱全。 |
| 作者简介 | |
| 冷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本科毕业,同时也是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三校联合培养的“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13级学生。漫画作品《南柯新梦》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漫画节作品奖、“纵横漫画签约作品”;漫画《北京传统小吃》与研究)2014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的国家创新课题的项目。现于美国萨瓦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插画硕士学位。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中华传统小吃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现在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任务。《漫画北京传统小吃》主要从6位90后年轻人的角度寻访北京传统小吃的奇特旅程,以漫画搭配照片的形式呈现北京传统小吃的色香味,用趣味故事演绎北京传统小吃的历史由来。通俗易懂,兼具知识和趣味。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漫画北京传统小吃》简直是为我这种吃货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老北京的各种美味心生向往,但光靠文字描述总是缺少了点“烟火气”。这本书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把那些熟悉的、甚至有些已经快要失传的小吃,比如豆汁儿、焦圈、炒肝儿,甚至是那些街头巷尾的“隐秘美食”,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光是看着那些色彩鲜艳的插图,我就仿佛能闻到油锅里炸得金黄酥脆的食物的香气,感受到芝麻酱浓郁的味道。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画出食物的样子,还能通过漫画的形式,巧妙地融入了制作过程的小窍门,或者是一些关于这个小吃背后的历史典故。比如,讲到驴打滚儿的时候,它把红豆沙的细腻和黄豆面的松软对比得特别到位,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买一份来尝尝。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不强,但又热爱美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完成一次“云品尝”北京的味道之旅。它让枯燥的食物介绍变得像看动画片一样有趣,绝对是餐前或睡前放松心情的绝佳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地方风味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些我没机会尝到的老字号的“独家秘笈”,虽然它不是食谱,但它提供的“感官地图”比食谱更有效。例如,它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对比了不同季节吃同一种小吃的心情差异。秋天吃栗子,那种带着凉意的甜味和手心传来的暖意;夏天喝冰镇酸梅汤,那种瞬间驱散暑气的畅快感,都被漫画里的表情和场景夸张而准确地传达出来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才是美食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发现,有些小吃,比如面茶,光看图片你可能会觉得它很单调,但漫画通过人物的动作——比如那根特制的“推子”如何搅动上面的芝麻面粉形成漩涡——让你立刻理解了它的精髓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解码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吃法和体验,让一个局外人也能迅速进入“老饕”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色彩运用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北京的小吃,很多都自带强烈的色彩冲击力,比如糖葫芦那晶莹剔透的红色,或者卤煮火烧里那种深沉的酱褐色。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棒,色彩饱和度高,而且纸张手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图上的巧思,他们常常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吃放在一个场景里,比如一个胡同的转角,形成一个热闹的“美食小天地”。你能在那个画面里看到排队的阿姨,拿着碗边走边吃的年轻人,还有不远处晾晒的衣服,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真实的北京日常。这种环境烘托,让小吃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入了生活肌理的一部分。对于我这种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定格瞬间”的灵感库,我甚至想照着书里的构图去实地寻找这些摊位,然后用自己的镜头去捕捉那种生活的美。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漫画北京传统小吃》的时候,有点担心它会不会过于“低幼化”,毕竟传统小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然而,翻开之后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漫画的趣味性的同时,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比如,在描绘豌豆黄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画出那种嫩黄的颜色,还会用对比的方式展示出它“软而不散、入口即化”的口感特点,这种对质感的捕捉,即使是文字也很难做到。更别提那些细节控会喜欢的彩蛋了——很多页的角落里藏着一些关于小吃名称来源的“冷知识”,比如某个小吃的名字是如何因谐音或者一个历史事件而流传下来的。这让我意识到,作者在内容的深度挖掘上下了很大功夫,绝不是敷衍了事。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年轻一代可以无压力地爱上这些“老古董”美食,同时也让老一辈人在会心一笑中重温了当年的味道。
评分我之前总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精髓,就得深入它的市井生活,而小吃无疑是最好的窗口。这本漫画书,虽然是漫画,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老北京的“京味儿”。它不像那些厚重的美食百科全书,上来就是复杂的食材比例和历史溯源,而是用一种极其亲民的方式,把小吃背后的那种生活气息给“拽”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描绘不同小吃摊主的神态,有的热情吆喝,有的手法娴熟,那种在忙碌中透露出的对传统手艺的坚守,真的让人动容。比如,画到炸糕出锅那一瞬间的“嘭”的一声,配上师傅脸上满足的笑容,瞬间就超越了单纯的食物本身,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而且,书中的漫画风格非常独特,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夸张却不失亲切感,让人一看就心情大好。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外地朋友来北京旅游的“避坑指南”,因为那些被漫画重点突出的,往往就是最地道、最值得排队尝试的宝贝。它不仅仅是“看”小吃,更是在“体验”那种人情味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