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北京传统小吃 9787100122757

漫画北京传统小吃 97871001227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冷韬 著
图书标签:
  • 漫画
  • 北京
  • 小吃
  • 传统美食
  • 文化
  • 美食
  • 旅游
  • 生活
  • 休闲
  • 绘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757
商品编码:299426754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漫画北京传统小吃 作者 冷韬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22757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炒肝儿为何不是炒出来的?

沙琪玛和骑马有什么关系?

艾窝窝,讲述了一段宫廷爱恨……

蜜三刀,记录下一件文坛趣事……

人间有痴,亦有味儿!

《漫画北京传统小吃》画风清新可爱,内容幽默风趣,将关于北京传统小吃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全书从蒸煮类、炸烙烤类、流食、粘货、肉食等类别展开,将主人公探访各色北京小吃店铺的日常故事和每一种小吃的历史典故相结合, 通过漫画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16种北京传统小吃的前世今生。无论是艾窝窝、糖葫芦、驴打滚,还是烧麦、豆汁儿、白水羊头,都色味俱全。


   作者简介

冷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本科毕业,同时也是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三校联合培养的“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13级学生。漫画作品《南柯新梦》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漫画节作品奖、“纵横漫画签约作品”;漫画《北京传统小吃》与研究)2014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的国家创新课题的项目。现于美国萨瓦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插画硕士学位。


   目录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小吃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现在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任务。《漫画北京传统小吃》主要从6位90后年轻人的角度寻访北京传统小吃的奇特旅程,以漫画搭配照片的形式呈现北京传统小吃的色香味,用趣味故事演绎北京传统小吃的历史由来。通俗易懂,兼具知识和趣味。


   文摘







   序言

博物馆里的中国味:探寻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 书名: 博物馆里的中国味:探寻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 王 宇 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1098765 --- 内容简介 《博物馆里的中国味:探寻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饮食文化与博物馆藏品之间内在联系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著作。本书跳脱出传统美食书籍简单罗列菜谱或地域风味的窠臼,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各大博物馆(包括国家博物馆、地方历史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中保存的与“吃”相关的实物证据——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炊具、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到汉唐的漆器食具、宋代的瓷质餐具,再到近代保存的珍贵食材标本与复原场景。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每一件博物馆的文物,都是一段被凝固的历史,而这些与饮食活动紧密相关的文物,正是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美学的最直接物证。 通过对这些“吃”的载体进行细致的解读,读者将得以窥见中华文明数千年间,饮食习惯是如何随着朝代更迭、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而演化的。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饮食历史博物馆”: 第一章:石器时代的“食之源”——炊具与食材的起源 本章追溯至史前时期,重点考察距今数千年前的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工具。书中详细分析了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罐,探讨了早期酿酒技术的萌芽与谷物加工的演变。特别是对早期火塘遗址的考古分析,揭示了人类如何从生食向熟食转变,这是文明诞生的关键一步。本章强调了原始农业对饮食结构的影响,将我们带回“吃什么”的最初起点。 第二章:青铜与礼制——商周贵族的“飨宴密码” 商周时期是中国礼乐制度建立的巅峰时期,饮食也成为政治权力象征的核心载体。本章聚焦于青铜礼器,如鼎、簋、簠等,它们并非单纯的炊具,而是宗庙祭祀和贵族宴饮中区分等级、彰显地位的媒介。通过对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成套青铜食器组合的解读,本书阐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早期贵族饮食美学,以及“馐馐”之声背后隐藏的等级秩序。此外,书中也对同期出土的陶制厨房器具进行了对比研究,区分了宫廷与民间在饮食器具上的差异。 第三章:丝路与融合——汉唐盛世的“饮食版图扩张” 汉唐是中国文化大交流的黄金时代,饮食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本章以丝绸之路沿线的出土文物为线索,重点展示了玻璃器皿、胡椒等异域香料的早期贸易证据。通过对唐代壁画中宴饮场景的复原分析,结合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精美唐三彩器皿(如盘、碗、壶),本书描绘了一幅胡汉交融的盛大饮食画卷。例如,对一尊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面食模具”的细致考证,揭示了当时面食制作工艺的精湛与传播路径。 第四章:宋代市井风情——瓷器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宋朝是中国市民阶层崛起、商业贸易繁荣的时期,饮食的“世俗化”趋势显著。本章将目光投向了陶瓷艺术,特别是景德镇、龙泉窑等地的民窑瓷器。与前代庄重、程式化的礼器不同,宋代的碗、碟、执壶等日常用具,造型更加圆润、适手,图案也充满了生活情趣,如莲纹、鱼纹等。书中对比了宋代官窑与民窑在餐具上的差异,并结合当时的市井画作,还原了宋人如何在家中、茶馆、酒楼中享受精致而便捷的“烟火生活”。 第五章:工艺与传承——饮食技术的“无声史诗” 本章不再关注“吃什么”或“用什么器皿”,而是深入探讨“如何做”的工艺技术演变。书中详细考察了明清时期留存的竹编食盒、珐琅彩食盒等精细工具,以及江南地区保存下来的榨油机模型和酿酒作坊遗址的考古发现。通过对这些实物遗存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古代的油脂提炼技术、发酵原理以及食物保鲜方法的进步,揭示了古代匠人对食材处理和烹饪科学的深刻理解。 第六章:饮食的“活化石”——当代博物馆中的文化重构 最后,本章探讨了当代博物馆如何利用有限的实物,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技术和实验考古,将古代的饮食经验“活化”起来。书中介绍了几个成功复原古代宴会场景的案例,以及通过对古代食物残渣进行DNA分析,重建古代食谱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认为,博物馆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饮食文化的桥梁。 --- 专家推荐(模拟) “本书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探索。作者成功地将考古学、艺术史与饮食文化研究熔于一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它远超一本‘美食鉴赏’之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生活哲学的物质史诗。” ——张 宏 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 读者群体定位 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正在研究古代物质文化和饮食人类学的专业人士。它以清晰的叙事和丰富的文物图片(本书内含数百幅高清文物照片和复原图),将深奥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通过这本书,读者将明白,每一次端起碗筷,都是在与数千年的历史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漫画北京传统小吃》简直是为我这种吃货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老北京的各种美味心生向往,但光靠文字描述总是缺少了点“烟火气”。这本书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把那些熟悉的、甚至有些已经快要失传的小吃,比如豆汁儿、焦圈、炒肝儿,甚至是那些街头巷尾的“隐秘美食”,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光是看着那些色彩鲜艳的插图,我就仿佛能闻到油锅里炸得金黄酥脆的食物的香气,感受到芝麻酱浓郁的味道。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画出食物的样子,还能通过漫画的形式,巧妙地融入了制作过程的小窍门,或者是一些关于这个小吃背后的历史典故。比如,讲到驴打滚儿的时候,它把红豆沙的细腻和黄豆面的松软对比得特别到位,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买一份来尝尝。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不强,但又热爱美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完成一次“云品尝”北京的味道之旅。它让枯燥的食物介绍变得像看动画片一样有趣,绝对是餐前或睡前放松心情的绝佳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地方风味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些我没机会尝到的老字号的“独家秘笈”,虽然它不是食谱,但它提供的“感官地图”比食谱更有效。例如,它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对比了不同季节吃同一种小吃的心情差异。秋天吃栗子,那种带着凉意的甜味和手心传来的暖意;夏天喝冰镇酸梅汤,那种瞬间驱散暑气的畅快感,都被漫画里的表情和场景夸张而准确地传达出来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才是美食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发现,有些小吃,比如面茶,光看图片你可能会觉得它很单调,但漫画通过人物的动作——比如那根特制的“推子”如何搅动上面的芝麻面粉形成漩涡——让你立刻理解了它的精髓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解码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吃法和体验,让一个局外人也能迅速进入“老饕”的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色彩运用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北京的小吃,很多都自带强烈的色彩冲击力,比如糖葫芦那晶莹剔透的红色,或者卤煮火烧里那种深沉的酱褐色。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棒,色彩饱和度高,而且纸张手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图上的巧思,他们常常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吃放在一个场景里,比如一个胡同的转角,形成一个热闹的“美食小天地”。你能在那个画面里看到排队的阿姨,拿着碗边走边吃的年轻人,还有不远处晾晒的衣服,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真实的北京日常。这种环境烘托,让小吃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入了生活肌理的一部分。对于我这种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定格瞬间”的灵感库,我甚至想照着书里的构图去实地寻找这些摊位,然后用自己的镜头去捕捉那种生活的美。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漫画北京传统小吃》的时候,有点担心它会不会过于“低幼化”,毕竟传统小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然而,翻开之后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漫画的趣味性的同时,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比如,在描绘豌豆黄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画出那种嫩黄的颜色,还会用对比的方式展示出它“软而不散、入口即化”的口感特点,这种对质感的捕捉,即使是文字也很难做到。更别提那些细节控会喜欢的彩蛋了——很多页的角落里藏着一些关于小吃名称来源的“冷知识”,比如某个小吃的名字是如何因谐音或者一个历史事件而流传下来的。这让我意识到,作者在内容的深度挖掘上下了很大功夫,绝不是敷衍了事。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年轻一代可以无压力地爱上这些“老古董”美食,同时也让老一辈人在会心一笑中重温了当年的味道。

评分

我之前总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精髓,就得深入它的市井生活,而小吃无疑是最好的窗口。这本漫画书,虽然是漫画,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老北京的“京味儿”。它不像那些厚重的美食百科全书,上来就是复杂的食材比例和历史溯源,而是用一种极其亲民的方式,把小吃背后的那种生活气息给“拽”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描绘不同小吃摊主的神态,有的热情吆喝,有的手法娴熟,那种在忙碌中透露出的对传统手艺的坚守,真的让人动容。比如,画到炸糕出锅那一瞬间的“嘭”的一声,配上师傅脸上满足的笑容,瞬间就超越了单纯的食物本身,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而且,书中的漫画风格非常独特,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夸张却不失亲切感,让人一看就心情大好。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外地朋友来北京旅游的“避坑指南”,因为那些被漫画重点突出的,往往就是最地道、最值得排队尝试的宝贝。它不仅仅是“看”小吃,更是在“体验”那种人情味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