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现深圳之美
定价:26.00元
作者:深圳市旅游局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8070919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主题公园、滨河休闲、高尔夫、美食、购物、酒吧……
随书附赠深圳旅游景点分布地图。
内容提要
本书的编写旨在呼朋唤友,携亲带故,请大家着一身便装,揣一怀潇洒,携手游走深圳,共赴寻美之旅。
书中详细介绍了深圳的景点,括赫赫有名的主题公园;休闲风光的海滨沙滩;繁华中心的自然生态公园等,还将深圳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美食大餐、时尚购物、酒吧畅玩等一一统揽。本书还倾情奉上了“精彩深圳行”的经典旅游路线供读者参考。
目录
Part 1 主题公园
都市人的游乐园
锦绣中华·民俗村·沉淀五年华夏文化
世界之窗·家门口看世界
谷·中国的迪士尼
野生动物园·和动物亲密接触的日子
中信明思克·国人的航母情结
海洋世界·老少三代的乐趣
Part 2 人文历史
穿梭的时空轨迹
地王观光·深港年的历史沧桑
邓画像·微笑的世纪老人
深南大道·连接东西的城市奇迹
深圳大学·所高等学府
新图书馆·新阅读时代
音乐厅·后现代建筑乐章
市民中心·市府大院的前世今生
创意文化园·艺术生活的新坐标
大芬油画村·远渡重洋的油画梦
坝光村·遗世独立的海边小村
新安故城·城市年的想象
大鹏所城·六年的历史尘烟
中英街·“一街两制”的传奇
大世居·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
龙田世居·乡间的古旧城堡
思月书院·老街的故事
赤湾天后庙·祈福平安的驿站
东江纵队纪念馆·一个城市的纪念
Part 3 滨海休闲
流动的监色风光带
海上世界·熔铸的海之梦
小梅沙海滨度假村·海滨生活的缩影
大梅沙海滨公园·平民的度假海滩
南澳村·大鹏半岛的小渔村
东冲·迎接缕晨光
西冲·“穿越世纪”的起点
桔钓沙·枕着细沙入睡
杨梅坑·芦苇丛的尽头
Part 4 自然生态
繁华中心的绿洲
东部华侨城·中国个“生态旅游示范区”
海上田园·城市静止的一处
青青世界·长在山中的农庄
光明农场·放牛牧马的世外桃源
红树林保护区·候乌南迁的歇脚站
园博园·永不谢幕的园博会
华侨城OCT生态广场·邂逅大师的艺术
仙湖植物园·山间听禅水边浸绿
莲花山公园·城市周末的景观
荔枝公园·清晨的市井生活
梧桐山·第N次登顶
七娘山·弥留第四世纪
羊台山·久违的山林野趣
Part 5 高尔夫
城市的贵胄风范
观澜高尔夫·中国高球的梦想
深圳高尔夫俱乐部·闹市中心的挥杆
龙岗公众高尔夫·高尔夫也平民
聚豪会高尔夫·穿越浓密丛林
沙河高尔夫球会·海风里的苏格兰味道
名商灯光高尔夫·浓郁的都市情调
正中高尔夫·安静的田园诗意
西丽高尔夫·南加州情调的乡村俱乐部
世纪海景高尔夫·美国西海岸山地风
Part 6 美食
饕餮之徒的盛宴
八卦一路食街·“蛇老大”的发迹地
乐园路食街·不夜的海鲜大排档
盐田海鲜街·看得见的风景
华强北食街·各路美食的熏陶围攻
梅林食街·五光十色的食味生活
Part 7 购物
时尚的诱惑
东门老街·三年沧桑繁华
人民南·老深圳的记忆
华强北·时尚生活的科全书
深南中商圈·华丽外衣的诱惑
COCO ark·时尚娱乐阵地
Part 8 酒吧
午夜的浪漫
蛇口小街·斜巷的异国情调
中信酒吧街·玻璃匣子的神秘魔力
夜色·都市爱情手记
根据地·燃烧的摇滚
本色·有音乐的地方
奥斯陆·“艳遇指数”No.1
Part 9 “精彩深圳行”经典旅游线路
一日游、二日游
三日游、自驾游
文化游、美食购物游
滨海风光游、驴友郊野游
合家欢游、情侣游
港人游深圳、外国人游深圳
Part10 出游助手
咨询、投诉、住宿、交通、银行、旅游速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城市介绍手册,没想到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认识过的城市侧影。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街角、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面孔,在文字的打磨下,都焕发出了令人动容的光彩。比如书中对老城区里那些斑驳墙体上苔藓生长的细致描摹,简直就像一幅油画被精心解构了一般,那种历史的沉淀感,不是通过堆砌年份和数据就能达成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城市节奏变化时的那种微妙把握,那种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上的冷峻,过渡到傍晚小巷里烟火气升腾的温暖,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用自己的五感去体验这座城市的呼吸。它不是在“告诉”你深圳是什么,而是在“引导”你去感受深圳的内在肌理,那种潜藏在高速发展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生命力。我读完之后,对那些曾经觉得平平无奇的区域,都产生了想要重新探访的冲动,想去印证书中描绘的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相当大胆,它完全没有采用传统非虚构作品那种线性铺陈的思路,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散文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颗独立打磨过的宝石,虽然各自独立,但放在一起却共同构成了某种宏大的意境。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对主题的掌控力,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做到了。我特别喜欢它对城市中“微小奇迹”的捕捉,比如某个雨后傍晚,霓虹灯倒映在积水中的迷幻景象,或者是在某个不起眼的公园里,一位老者与一只流浪猫之间无声的默契。这些场景的细节描绘得极其精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记录,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提炼。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错过了“美”,不是因为美不存在,而是我们的目光太过功利、太过匆忙。这本书像一面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折射出了七彩斑斓的可能。读起来,节奏时而舒缓如低吟,时而激昂如号角,完全不会让人感到疲倦,反而让人一直期待下一页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可以说是兼具了老派文学的讲究和当代都市的锐利。它不像那些学院派的文字那样咬文嚼字,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精准地卡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上,充满了韵律感。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某一句措辞的精妙所吸引,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那种文字撞击心灵的感觉。其中对于光影的运用尤其令人称道,作者似乎对自然光和人造光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他笔下的光,时而如同刀锋般切割空间,时而又如同一层温暖的滤镜覆盖万物。这种对视觉元素的文字化转化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沉浸感。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在叙述,更像是在“演奏”一曲关于城市光影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词语)都准确无误,共同构建出一个丰富而多维的感官世界。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过度美化一座城市难免失真。但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硬朗的、甚至有些粗粝的现实元素。它巧妙地将现代化的高耸入云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了某个高新技术园区边缘,一排简陋的出租屋与不远处闪烁着未来感的建筑群之间的对比,那种经济和空间上的巨大落差,被作者处理得异常克制而有力,没有流于说教,只是冷静地呈现了事实,但其冲击力却远胜于任何激烈的批判。这种平衡感,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是单薄的赞歌,而更像是一份复杂的情感报告。它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美,往往就诞生于这种矛盾的交织之中,诞生于奋斗与疲惫、梦想与现实的拉扯里。这才是真正立体的城市肖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甚至会忍不住思考自己在这座城市中的位置和意义。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在场感”。它没有采用宏观的俯瞰视角去描绘这座城市的宏伟蓝图,而是执着于个体经验的捕捉和放大。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时间,真正沉浸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去生活、去感受。书中很多段落,比如对某个深夜仍在营业的茶餐厅里食客们的对话片段记录,或者对某个老社区里几棵榕树生命力的描绘,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些细节的堆叠,构建出了一种强大的“信任感”,让我们相信作者所描述的,就是他亲身体验过的真实。这种真诚,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不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标签上,而是开始关注支撑起这座城市运转的每一个微小单元,体会到那些普通人身上蕴含的韧性和温度。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依恋,那是一种基于理解和共鸣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