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进出城市地图集
定价:75.0元
作者:天域北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1616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22kg
编辑推荐
《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进出城市地图集》适合以城市为目的地的自驾游、物流、商务等读者使用。
突出表示了全国大中小城市的进出图
1.数量多:图集共有408个进出城市图,是目前同类图集中表示城市数量*多的,涵盖了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及部分百强县市。
2.范围广:制图范围包含了城市郊区,毗邻相连的城市作了整体表示。
3.内容新:新建成高架路、城市环线、大桥等都是实地调绘**录入。
内容提要
《2015中国高速公速及进出城市地图集》共384页,有10幅全国行车规划图、60幅省区公路全图、408个城市出入图。该书资料现势性好,表示方法新颖,清晰易读。表示了:
1.特别实用的与实地完全相符的408个城市出入图;
2.各大城市地铁、轻轨及站点;
3.国家高速公路网新的统一编号及命名;
4.详细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服务区信息;
5.国道、省道编号和里程;
6.各级各类风景名胜;
7.中国68条国道里程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2015年的地图集,在“进出城市”这一块的处理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期望的是精确到每一个匝道和指示牌文字的细致导航,那这本书无疑是会让你抓狂的。它的逻辑似乎是这样的:一旦进入城市环线范围,它就认为你已经脱离了高速公路的范畴,转入了城市内部路网,于是,对进出环线关键节点(比如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几个重要立交)的描绘就戛然而止,变得非常简洁。这种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地图编制者面对庞大城市体量时的一种“取舍”——他们必须决定地图的重点在哪里。这本图集显然将重点放在了“高速公路主干线”上,确保了国家干线网络的连贯性。城市内部的细节,如单行道、限高、甚至是一些刚建成的快速路,都被巧妙地“略写”了。这造成的结果是,当我试图通过它规划从某个城市的出入口驶入市区时,我发现需要结合另一本市区地图才能顺利完成过渡。它更像是一个连接A城和B城的“高速公路骨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交通脉络。不过,换个角度看,正是这种极端的聚焦,使得它在主干道的清晰度上做到了极致,那些长距离的里程数和省界标注,清晰明了,毫无冗余信息干扰,让人能迅速把握宏观距离感。
评分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地图集,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那股子浓郁的“纸张味”,和现在追求轻薄便捷的趋势格格不入,但也正因如此,它有一种沉淀感。我发现这本图集的字体选择和符号系统,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那种略带粗犷的宋体字,虽然清晰度不如现在的激光打印,却有一种老派地图学的美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服务区和收费站的标注方式,它们通常以非常标准化的、重复的图标来表示,缺乏现代地图中对服务区内设施(如加油站品牌、餐饮种类)的细化描述。这使得如果你想在长途驾驶中寻找一个特定类型的休息点,这本图集帮不上太多忙,你只能知道“哪里有服务区”,但进去之后是惊喜还是惊吓,完全得靠运气。这暴露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局限性——它侧重于宏观的“线”的连接,而忽视了“点”的内部信息和服务质量。我尝试用它规划了一次跨省自驾游,发现它在定位具体的城市出口时,往往需要配合当地的指路牌才能最终确定方向,如果完全依赖地图本身,很容易在复杂的立交桥区域迷失。所以,我认为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对目标区域有一定了解,需要一张高覆盖率大比例尺地图来确认整体路线布局的人群,而不是一个对路况一无所知的新手司机。
评分坦白说,这本地图集给我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使用工具,不如说是在“阅读历史”。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费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度远不如今日,纸质地图依然是长途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保险”。但这本图集在细节处理上的保守,也反映了当时技术上的瓶颈。例如,对夜间行车至关重要的路面材质差异(如沥青与水泥路面的区分),在图中大多依赖于单一的颜色或线条粗细来表示,缺乏现代地图那种通过不同纹理来区分不同路况的能力。再者,关于限速信息的标注,也显得十分零散和不系统。在某些路段,限速值被清晰地印在道路旁边,但在另一些同样重要的路段,信息却缺失了,这极大地影响了驾驶者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判断。它更像是一份“路线参考指南”,而非“实时操作手册”。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偏远省份的边缘地带的处理方式,那里的道路信息虽然相对稀疏,但只要标出来了,就意味着那是当时已经投入使用的正规路线,这对于探索未被充分开发的西部或山区路线时,提供了一种信心保障。总的来说,它是一件很有分量的物品,但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所承载的那个特定时间点的交通规划理念,而不是作为一本可以完全信赖的、全能的导航工具。
评分我之所以购买这本《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进出城市地图集》,纯粹是出于一种怀旧和研究的目的。我一直对交通运输史有一定的兴趣,而2015年,恰好是中国高速公路网络进入一个快速扩张和整合的关键时期。这本图集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的导航实用性,而是它定格了那个特定时间点的路网“快照”。从图例的设计上就能看出当年公路管理部门的思路,比如对货运通道和客运通道的区分,虽然在今天的地图上已经很少如此明确地标示,但在当时,这无疑是对物流规划者非常重要的信息。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那些尚未完全贯通的断点和规划中的连接线,虽然图集本身不会标出“规划中”,但通过相邻省份路网的衔接处的“断裂感”,一个有心人就能推断出哪些地方是当时的瓶颈。此外,关于“进出城市”的细节处理,虽然如前所述不够详尽,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照系:看一看当年主要城市是如何设计其第一代或第二代绕城高速的走向,这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相比于现在手机APP那种动态、实时的界面,这种静态的、需要动手去比对和分析的纸质地图,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维度的理解。它像是一个时间胶囊,记录了彼时我们国家公路建设的雄心与布局,这价值,对于非纯粹的驾驶者来说,是电子地图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地图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满28包邮”这个诱惑力去的,毕竟在那个年代,能用这么实惠的价格淘到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实在难得。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期待着能找到详尽的、能指导我穿越大江南北的精准路线时,心里不免有些许失落。地图的配色偏向于那种传统的、略显陈旧的印刷风格,虽然信息量看起来不少,但对于习惯了高清晰度电子地图的现代读者来说,查找特定路段的细节时,总感觉少了一丝直观的便捷性。比如,那些山区复杂路段的等高线处理得不够精细,对于不熟悉地形的驾驶者来说,光凭这纸质的线条,预判坡度和弯道的难度还是需要一番功力的。而且,2015年的数据,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基础设施而言,已经算是“历史记录”了。我记得有几次按图索骥,发现一些新修的互通立交或者绕城高速的走向已经和实际情况有了细微的出入,虽然大框架没跑偏,但对于追求效率的行程规划来说,这种“时效性”的缺失是硬伤。它更像是一本浓缩了那个时代路网概况的文献资料,而非一个随时可以依赖的导航伙伴。 翻阅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对一些三四线城市进出城的标注,这方面的内容似乎过于简化,很多地方的小路和连接线被忽略了,这对于需要深入腹地进行考察或探访的朋友来说,帮助有限。整体感觉上,它更侧重于主干线的展示,对于“进出城市”这个承诺,在城市外围的衔接过渡上,信息密度明显不足。地图的折叠和装订质量也中规中矩,多次翻阅后,连接主干道的那些关键区域的书页已经出现了轻微的松动迹象,这或许也是那个时代印刷品的通病。总而言之,它在功能性上是合格的“地图”,但在用户体验和信息的前沿性上,与当时的最新技术相比,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