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探访美丽中国 古城古镇
定价:36元
作者:孙克勤,孙博著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03184239
字数: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城古镇(探访美丽中国)》遴选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0座古城和古镇——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枫桥古镇、千灯古镇、光福古镇、青岩古镇、黄龙溪古镇和涞滩古镇作为本书素材的框架。本书以探访丽江、凤凰、大理、平遥、枫桥、千灯、光福、青岩、黄龙溪、涞滩等古城古镇为主线,将十大古城古镇的美景美食、历史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作者介绍
孙克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印度萨尼古植物研究所访问科学家、美国俄亥俄大学访问学者、法国里尔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欧美同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PALA私人订制旅行机构旅行顾问、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地球科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旅游文化、世界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含合作)。曾赴美国、印度、新加坡、蒙古、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尼泊尔、朝鲜、土耳其、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梵蒂冈、卢森堡、摩纳哥、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埃及、南非等国考察,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多项。
孙博,北京阳光帕拉(PALA)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200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参与策划大型跨国文化考察活动。同年,进入北京科影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任企划总监,主持策划西伯利亚、南非、南极等大型境外文化科学考察活动。近10年来,出访过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60余个国家,进行文化考察,出席国际会议,两次赴南极考察,出版多本旅行专著。2009年成立阳光帕拉文化传播公司,包括PALA私人订制旅行机构和PALA传媒两个分支机构。PALA私人订制旅行机构,专业化地并满足中国高端人群有规划的深度旅行需求,是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开创和者。曾多次受邀作为中国私人订制旅行专家出席国际会议并发表演讲,包括ILTM世界旅行博览,TAAB订制旅行机构顾问论坛,2013Aspen全球会议等。目前为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互动的细节描写。作者对中国传统风水学、建筑选址的哲学思考,有着深入浅出的阐述,远超出了普通旅游文学的范畴。他会花时间去观察,一座村落是如何顺应山势走向,如何利用河流走向来规划灌溉系统,这种对古代工程智慧的赞叹,让我对我们祖先的生存智慧油然而生敬意。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当地植被、气候特征的记述,使得你阅读时,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彼处的风土气息——夏日的潮湿闷热、冬日的干燥凛冽,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使得阅读体验极其丰富。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自然环境时,总是将其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重新校准了我观察世界的视角,让我明白,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呼吸节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份“探访”的郑重其事。封面选用的色调非常沉稳,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味,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古老城墙背后的故事。我尤其欣赏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摸上去细腻光滑,即便是高清的彩印照片,色彩的还原度也高得惊人,那些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细节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我本来对手绘地图类的书籍有些抗拒,总觉得不够直观,但这本书里的插图和路线图绘制得极为精妙,既有艺术感,又兼顾了实用性,让人在欣赏之余,仿佛已经规划好了下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随书附赠的那枚仿古铜制的书签更是点睛之笔,挂在书页间,每次翻阅都像是在开启一段与历史的私密对话。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质载体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旅游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由衷敬意。翻开第一页,那种对旅行的渴望和对未知美好的期盼感瞬间就被激发出来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中的每一个章节。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看文字,不如说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洗礼。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老练,他似乎拥有将平淡的行走经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历史长卷的魔力。他不会用那种空洞的、千篇一律的赞美之词来堆砌所谓的“美景”,而是深挖每一座古镇背后的社会结构变迁、手工艺的传承脉络,乃至当地人特有的生活哲学。比如,他描述某地晒制的一种特殊酱油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其发酵所需的微生物环境和历史上的贸易路线,这种将美食、地理与人文深度耦合的写法,让我这个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对“慢生活”有了全新的、立体的理解。书中引用的古典文献和地方志片段,衔接得天衣无缝,绝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作为一种有力的佐证,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笔触,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即便是快读,也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去回味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绝对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版式设计,体现了一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特别留意了文字与留白的平衡,整体感觉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组织章节结构时,似乎运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地理方位顺序排列,而是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的“篇章”之间存在着主题上的呼应和对比。比如,一个关于南方水乡的章节,其笔调和对“流动性”的探讨,会巧妙地与后面一个关于北方山地堡垒的章节中对“坚固性”的描述形成张力。这种跳跃性的结构,反而更有利于读者在宏观上把握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甚至发现了一些隐藏的线索,比如作者反复提及的某种特定的建筑材料或者某种地方性的宗教符号,它们在不同地域的变体,形成了一种隐性的主线索,引导读者进行横向的比较和思考。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它要求读者进入一种沉浸式的、结构化的阅读状态。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以“探访”为主题的书籍抱有疑虑,总觉得它们难免会流于表面,或者陷入过度浪漫化的陷阱。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地方在于它的批判性视角。作者并非一味地歌颂“逝去的辉煌”,他同样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古镇所面临的困境:过度商业化对原有生态的破坏、传统手艺后继无人的焦虑,甚至是对历史记忆被简化和符号化的担忧。他笔下的那些古镇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它们既承载着厚重的过去,也挣扎于当下的现实。这种冷静而又不失温度的观察角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深度。例如,在描绘一处著名的戏台时,作者没有去描绘戏台上粉墨登场的盛况,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记录台下,那些因为旅游开发而被迁走的本地居民的失落感,这种人文关怀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旅行文学,绝不仅仅是景点的打卡指南,更应是对人类文明存续状态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