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争论的十大金律
定价:25.00元
作者:(英)赫林,潘奇凡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9529409
字数:119000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在艰难的辩论中获得的经验写作而成的。在本书中,作者以一种无拘无束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应对无法避免的争论,提出了进行争论的十条法则,并以大量的实例讲述了如何应用这些法则。
目录
作者介绍
乔纳森·赫林(JonathanHerring)在牛津大学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和民法学学士学位。他拥有律师资格,曾经是剑桥大学纽霍学院(NewHall)的法学教员和教学主管,以及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Church)的法学讲师。1999年以来,他一直在埃克塞特大学(ExeterCollege)任教。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在构建他的“金律”体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逻辑自洽性。这不像市面上许多鸡汤式的“成功学”读物,观点东拉西扯,缺乏内在的联系。这里的每一条“律”,都像是从前一条的基础上逻辑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我尤其喜欢它对“预设偏见”的解构。作者不是简单地指责我们有偏见,而是详细分析了人类认知系统为何会产生这种“捷径”,以及在争论中如何构建“反偏见缓冲区”。这种细腻的心理分析,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位非常体察人性的智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然后立刻在脑海中检索最近发生的一场争论,对照书中的描述进行复盘。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极其高效的。而且,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国际化和多元,从古希腊的城邦辩论到硅谷的创业者会议,视野极其开阔,避免了地域性的局限感。它让你明白,高质量的对话,是任何组织保持活力的核心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如何赢下争论”这种肤浅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争论的本质和目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对“真理的迭代性”那一章节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很多时候,争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击败对方,而是为了共同逼近一个更精确的局部最优解。这种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对“辩论”一词的恐惧感。我过去总觉得,争论必然伴随着对抗和伤害,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将“冲突”转化为“合作”。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澈,像山涧的泉水一样,没有多余的赘述和华丽的辞藻堆砌。它大量引用了哲学史上的典故,但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持了思想的深度,又确保了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内核。例如,它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现代的“引导式提问”进行了类比,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跨部门协作、或者在复杂人际关系中斡旋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时,都能从容不迫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满28包邮”这个宣传语有点不以为意,觉得是某种营销噱头,但这本书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作者对于“沉默的价值”的探讨。在充斥着“表达自我”的时代,如何恰当地保持沉默,如何理解沉默背后的复杂含义,这本书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它将沉默视为一种高级的策略性回应,而不是消极的退缩。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语境陷阱”,提醒读者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要警惕脱离了原始语境的引用和断章取义。这对于我们现在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来说,太有现实意义了。作者的文字风格充满了洞察力,偶尔还会穿插一些幽默的自嘲,让严肃的理论变得轻松易懂。比如,他描述某些人如何“用词汇的迷宫来掩盖思想的空洞”时,我差点笑出声来,因为它太真实了。这本书不教你如何舌战群儒,而是教你如何听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布局,体现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美学。每一章的结论部分,都会用一个简洁的清单来总结本章的核心要义,这对于需要快速回顾和内化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习惯在书页边缘做标记,而这本书的留白非常适中,方便我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延伸的疑问。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在处理“伦理边界”那一节的论述。他并没有回避争论中可能出现的道德困境,而是提出了在追求清晰表达的同时,必须坚守的底线——即“不以揭穿为目的的揭穿”。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情味,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机械逻辑。它不是一本让你变得咄咄逼人的“吵架指南”,而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高情商、高效率”的思想碰撞的教科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再害怕提出异议,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如何让我的异议成为推进对话的有效砖瓦,而不是阻碍沟通的绊脚石。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对话艺术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尤其那个书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有力的光芒,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我通常对这类探讨“争论”主题的书籍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陷入枯燥的逻辑推演,但这本书的排版却非常人性化。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小引言,用一个引人入胜的生活化场景切入主题,而不是上来就抛出晦涩的理论。比如,它在讨论“有效反驳”时,并没有直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某个命题,而是从一个日常家庭餐桌上的观点冲突讲起,代入感极强。作者的叙述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入的思辨,又不乏生动的案例佐证。我特别欣赏它对“非理性争论”的剖析,那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一本现代社交媒体的“行为分析报告”,精准地指出了我们在网络辩论中那些常见的思维陷阱。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身边那些无休止的口水战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建设性的理解角度。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能潜移默化改变你思维习惯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