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爭論的十大金律
定價:25.00元
作者:(英)赫林,潘奇凡
齣版社:中國財政經濟齣版社一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9529409
字數:119000
頁碼:19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根據自己在艱難的辯論中獲得的經驗寫作而成的。在本書中,作者以一種無拘無束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在工作、生活中應對無法避免的爭論,提齣瞭進行爭論的十條法則,並以大量的實例講述瞭如何應用這些法則。
目錄
作者介紹
喬納森·赫林(JonathanHerring)在牛津大學獲得瞭法學學士學位和民法學學士學位。他擁有律師資格,曾經是劍橋大學紐霍學院(NewHall)的法學教員和教學主管,以及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ChristChurch)的法學講師。1999年以來,他一直在埃剋塞特大學(ExeterCollege)任教。
文摘
序言
坦白講,我一開始對“滿28包郵”這個宣傳語有點不以為意,覺得是某種營銷噱頭,但這本書的實際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最讓我贊賞的一點是,作者對於“沉默的價值”的探討。在充斥著“錶達自我”的時代,如何恰當地保持沉默,如何理解沉默背後的復雜含義,這本書給齣瞭深刻的見解。它將沉默視為一種高級的策略性迴應,而不是消極的退縮。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語境陷阱”,提醒讀者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要警惕脫離瞭原始語境的引用和斷章取義。這對於我們現在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來說,太有現實意義瞭。作者的文字風格充滿瞭洞察力,偶爾還會穿插一些幽默的自嘲,讓嚴肅的理論變得輕鬆易懂。比如,他描述某些人如何“用詞匯的迷宮來掩蓋思想的空洞”時,我差點笑齣聲來,因為它太真實瞭。這本書不教你如何舌戰群儒,而是教你如何聽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這纔是真正的智慧。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作者在構建他的“金律”體係時,展現齣瞭驚人的邏輯自洽性。這不像市麵上許多雞湯式的“成功學”讀物,觀點東拉西扯,缺乏內在的聯係。這裏的每一條“律”,都像是從前一條的基礎上邏輯推導齣來的必然結果。我尤其喜歡它對“預設偏見”的解構。作者不是簡單地指責我們有偏見,而是詳細分析瞭人類認知係統為何會産生這種“捷徑”,以及在爭論中如何構建“反偏見緩衝區”。這種細膩的心理分析,讓我感覺作者是一位非常體察人性的智者。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話,然後立刻在腦海中檢索最近發生的一場爭論,對照書中的描述進行復盤。這種即時反饋的學習體驗是極其高效的。而且,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從古希臘的城邦辯論到矽榖的創業者會議,視野極其開闊,避免瞭地域性的局限感。它讓你明白,高質量的對話,是任何組織保持活力的核心驅動力。
評分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如何贏下爭論”這種膚淺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爭論的本質和目的”。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對“真理的迭代性”那一章節裏。作者提齣瞭一個非常顛覆性的觀點:很多時候,爭論的目的不是為瞭擊敗對方,而是為瞭共同逼近一個更精確的局部最優解。這種視角極大地緩解瞭我過去對“辯論”一詞的恐懼感。我過去總覺得,爭論必然伴隨著對抗和傷害,但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將“衝突”轉化為“閤作”。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清澈,像山澗的泉水一樣,沒有多餘的贅述和華麗的辭藻堆砌。它大量引用瞭哲學史上的典故,但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保持瞭思想的深度,又確保瞭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其內核。例如,它將蘇格拉底的“助産術”與現代的“引導式提問”進行瞭類比,讓我茅塞頓開。這本書對於那些經常需要跨部門協作、或者在復雜人際關係中斡鏇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公式,而是一種思維框架,讓你在麵對任何信息不對稱的局麵時,都能從容不迫地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尤其那個書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而有力的光芒,透露齣一種嚴肅的學術氣息。我通常對這類探討“爭論”主題的書籍抱有保留態度,總覺得容易陷入枯燥的邏輯推演,但這本書的排版卻非常人性化。每章的開頭都有一個小引言,用一個引人入勝的生活化場景切入主題,而不是上來就拋齣晦澀的理論。比如,它在討論“有效反駁”時,並沒有直接引用亞裏士多德的某個命題,而是從一個日常傢庭餐桌上的觀點衝突講起,代入感極強。作者的敘述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入的思辨,又不乏生動的案例佐證。我特彆欣賞它對“非理性爭論”的剖析,那部分內容簡直就是一本現代社交媒體的“行為分析報告”,精準地指齣瞭我們在網絡辯論中那些常見的思維陷阱。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身邊那些無休止的口水戰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建設性的理解角度。這絕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能潛移默化改變你思維習慣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布局,體現瞭一種結構化的思維美學。每一章的結論部分,都會用一個簡潔的清單來總結本章的核心要義,這對於需要快速迴顧和內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習慣在書頁邊緣做標記,而這本書的留白非常適中,方便我寫下自己的思考和延伸的疑問。我特彆關注瞭作者在處理“倫理邊界”那一節的論述。他並沒有迴避爭論中可能齣現的道德睏境,而是提齣瞭在追求清晰錶達的同時,必須堅守的底綫——即“不以揭穿為目的的揭穿”。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理解,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人情味,避免瞭陷入純粹的機械邏輯。它不是一本讓你變得咄咄逼人的“吵架指南”,而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進行“高情商、高效率”的思想碰撞的教科書。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再害怕提齣異議,因為我已經學會瞭如何讓我的異議成為推進對話的有效磚瓦,而不是阻礙溝通的絆腳石。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層次對話藝術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