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016汉语新词语 | 作者 | 侯敏 邹煜 |
| 定价 | 20.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57049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2016汉语新词语》属于编年本性质的新词语词典,每年出版一本,继《2006汉语新词语》开始至今,已经连续出版10本。《2016汉语新词语》由中国传媒大学侯敏教授和她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主要收录2016年度的新词、新语、新义、新用法约424条,附录补收近几年的新词新义约155条,随文配插图24幅。 |
| 作者简介 | |
| 侯敏,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主要论著有《计算语言学与汉语自动分析》《修辞美学》《汉语自动分词中的歧义问题》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新词语编年本,教育部新词语项目重要研究成果,是对年度新词、新语、新义、新用法的持续性记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自2006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2016汉语新词语》已经是1本了。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在我看来是极其科学和人性化的。它没有采取那种堆砌式的、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既保持了专业性又不失可读性的平衡方式来呈现内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一个新词的解释部分,往往都附带着清晰的来源和使用场景的示例,这对于真正想要掌握和运用这些新词汇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曾试着对比阅读其他几本类似主题的资料,它们常常在举例上显得捉襟见肘,或者示例过于陈旧,已经脱离了当下的语境。然而,这本新词语的编撰者们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捕捉那些最鲜活、最具代表性的用法,确保了其时效性和实用价值。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学习过程中的摩擦力大大降低,真正做到了“易于上手,难于精通”的典范——入门简单,但内涵丰富到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如果让我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角度来评价其“系统性”,我必须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的。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拼音排列,而是似乎在背后有一套更宏大的逻辑在运作,虽然这种逻辑可能没有在序言中直白地阐述出来。我个人感觉,它将不同领域产生的词汇进行了某种潜意识的归类,比如互联网热词、社会现象词汇、以及新兴的专业术语等,虽然没有明确划分章节,但在阅读过程中,你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这种知识的集群效应。这使得在阅读时,我的思维不会跳跃得太厉害,而是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知识领域内进行深入探索。这种无形中的导向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惫感。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知道如何引导你一步步深入这片语言的森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被知识充盈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大气,那种深邃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语言变迁的厚重历史。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朴实的排版风格,字体选择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既不觉得费力,又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感。要知道,如今的出版物很多都追求花哨,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却反其道而行,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内容的打磨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成功了一半。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编辑和作者团队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无论是纸张的触感,还是内页的油墨均匀度,都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珍藏。而且,从物理层面上来说,它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担心散页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番。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清晰梳理出社会脉络与词汇演变之间关联的著作,而这本新词语的汇编,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那些新兴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框架。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词条与当时的社会新闻事件进行对照阅读,那种“啊哈!”的顿悟感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意识到,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像一面镜子,忠实地映照着社会思潮、科技进步乃至于民众情绪的微妙变化。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远超出了我原先对“词语收集册”的刻板印象。每次学习到新的词汇背后的文化语境时,我都会产生一种与时代同步呼吸的奇妙体验。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活力与复杂性的另一扇门。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对于一个工具书而言,检索的便捷性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索引和检索方面的设计,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当时热议但尚未完全定型的模糊表达,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其提供的辅助索引信息,我总能快速定位到与之最接近或最相关的正式收录词条。这表明编纂团队不仅关注“正确的”新词,也考虑到了读者在信息搜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输入”。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使得这本书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得异常“顺手”。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需要你完全知道你要找什么才能找到它,反而能在你只掌握部分线索时,提供有效的指引。这种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学术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参考书范畴,更像是一个随时待命的语言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