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芳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
  • 汉英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翻译
  • 双语
  • 第二版
  • 参考书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
ISBN:9787557903329
商品编码:29949629847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李德芳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10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5790332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编辑推荐

收词全面,实用性强,查阅、翻译、写作的好帮手,英语中高考及四六级考试的必备宝典!

内容提要

本词典的英汉部分连同扩展词汇实际共收词和短语40000余条,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中所列词汇。本词典还针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些英语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词典中共设有用法说明和辨析千余条,有助于读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词语。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40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25 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作者简介

李德芳,西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为英语学习者编写出版过多部英语类字词典,如《英汉小词典》、《50000条英汉汉英词典》、《大学英汉词典》、《大学英语实用语法教程》等,均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目录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之外的语言学习瑰宝:探索广阔的词汇世界 在浩瀚的词典海洋中,《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无疑是一艘坚实的航船,为无数学习者提供了精确的指引。然而,语言的魅力和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本文旨在为您介绍一系列在特定领域、特定语境下,或以独特视角构建的优秀词典和语言工具书,它们作为对您已熟知工具的有力补充,能够极大地拓宽您的词汇视野和应用能力。 一、 聚焦专业领域的深度挖掘:技术与人文的交汇 如果说综合性大词典是语言的广阔平原,那么专业词典就是深入特定山脉的探险地图。离开了特定行业语境,许多词汇的真正含义和用法是难以被完全掌握的。 1. 科技前沿的精准导航:《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英汉双解专业词典》 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词汇更新速度令人咋舌。《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中的科技词条固然权威,但在面对如“量子计算”、“区块链架构”、“深度学习算法”等前沿概念时,往往需要更专业、更即时的收录和更深入的领域解释。 这类专业词典的价值在于其术语的精确性和领域背景的阐释。它不仅提供“Algorithm”(算法)的字面翻译,更会标注其在不同分支(如遗传算法、优化算法)中的特定含义和常用搭配。它会收录大量在日常交流中极少出现的缩写和行话(Jargon),例如对“API”、“SDK”、“CLI”的详细解析,并提供它们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这种深度解析,是普通综合词典难以企及的。 2. 法律条文的严谨对照:《国际法与比较法英汉词典》 法律语言以其严谨、精确和对歧义的零容忍而著称。在处理国际贸易合同、跨国诉讼或研究比较法体系时,对词义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法律后果。“Liability”、“Warrant”、“Estoppel”、“Jurisdiction”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下有着极其微妙的差别。 专业的法律词典,其核心价值在于法律语境的对应。它不仅会给出标准翻译,更可能标注该词条在英美法系(Common Law)和大陆法系(Civil Law)中的对应概念,甚至会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或判例来佐证其用法。对于一个律师或法律学者而言,这种语境的对应比单纯的词义更重要。 二、 语言风格与文化层面的精妙把握:从“能用”到“地道” 词典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捕捉语言的“温度”和“气质”。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的褒贬色彩、正式程度,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是衡量语言掌握深度的重要标志。 3. 语用学的实战指南:《现代英语习语与俚语大典》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会收录常见的固定搭配和惯用语,但面对日常口语交流中大量、快速迭代的习语和俚语,如“spill the beans”(泄密)、“bite the bullet”(咬紧牙关)等,需要一部更侧重于动态使用的工具书。 这类习语词典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关注“什么时候说”和“对谁说”。它会详细标注某习语的语体色彩(如:极度非正式、街头用语、过时表达),并提供多组包含该习语的完整例句,展示其在对话、文章乃至歌词中的真实应用场景。它帮助学习者避免“中式英语”的痕迹,让表达更具地道感和文化共鸣。 4. 历史演变与词源的追溯:《英语词源与演化词典》 语言是活的历史。了解一个词是如何从古至今演变而来的,能极大地加深对该词核心语义的理解。例如,了解“Nice”一词如何从拉丁语的“无知”演变为今天的“好、令人愉快的”,能让使用者更深刻地体会其语义漂移的过程。 词源词典的价值在于时间维度。它揭示了单词的“家谱”,指明其最初的形态、传入不同语言的路径,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涵义变化。对于研究语言学、文学批评,或仅仅是希望深入理解英语古典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优化工具 学习者需求是多元的,针对特定学习阶段和目标设计的词典,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路径。 5. 词汇记忆的效率革命:《高频核心词汇(3000/8000)情景解析手册》 对于备考雅思、托福或GRE的应试者来说,效率至关重要。这类词汇手册通常不以收录量取胜,而是以筛选的精准度和记忆的有效性为核心。 它们通常会根据词频(Frequency Lists)来组织内容,并摒弃那些在实际交流中极少出现的生僻词。更重要的是,它们会为每个核心词汇提供紧密围绕主题场景(如环境、教育、全球化)构建的例句,甚至提供同义词群组(Thesaurus Grouping)和反义词,帮助学习者构建高效的“词汇网络”,而非孤立地记忆单词。 6. 写作的精细调控:《英汉写作常用动词与形容词辨析词典》 许多学习者在写作时会陷入“动词贫乏”的困境,过度依赖“make”、“get”、“do”等万能动词。这类写作导向的词典,专门针对高影响力词汇进行深度对比。 例如,它不会简单给出“走”的翻译,而是会详细辨析“Stroll”(漫步)、“Stride”(大步走)、“Trek”(徒步旅行)、“Pace”(踱步)之间的细微差别,并提供“哪个形容词最能修饰‘美丽’(Beautiful)”的建议(如Gorgeous, Exquisite, Splendid)。它关注的是表达的力度和精确度,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可理解”跃升到“富有表现力”。 结语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提供了稳固的语义基础。然而,语言的世界充满层次和动态变化。从探索前沿科技的术语深度,到把握法律条文的严谨对应,再到体会习语的文化韵味,乃至优化记忆效率和提升写作表现力,这些特定领域的工具书构成了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系统。它们共同协作,将学习者从一个熟练的“使用者”塑造成一个精通其复杂性和细微差别的“驾驭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让我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仪式。封面材质的触感非常高级,皮革纹理的细腻处理,使得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比如字体选择的衬线风格,既保证了清晰度,又透着一股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翻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完全不用担心墨水会洇开,即便是用荧光笔做了标记,背面也几乎看不出来。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是如今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缺失的。而且,它的开本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庞大,但拿在手里进行长时间的查阅依然不会感到笨重,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工具书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就觉得房间里的知识浓度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陪伴和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么厚重的工具书,我有点担心其内部的检索效率。毕竟,如果一本词典的结构组织混乱,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沦为“死知识”。然而,这本词典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的主词条排列紧凑而不拥挤,副词条和例句的分层设计做得非常到位,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我尤其赞赏它在解释复杂结构词或固定搭配时所采用的清晰的层级标记系统,无论是通过斜体、粗体还是不同的缩写符号,都遵循了一致的、易于理解的规则。我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快速定位,无论是横向翻阅还是纵向查找,反应速度都非常快,这大大减少了我在写作或学习过程中被打断思绪的频率。这种流畅的用户体验,是任何高科技电子词典都难以完全复制的,它给予了我一种踏实的“掌控感”。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维护其权威性的同时,还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温度”。在一些边缘词汇或新兴的文化表达的收录上,它展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而不是固步自封于传统。虽然是第二版修订,但能看出编纂团队在持续关注语言的实际发展脉络。例如,对于一些在网络文化中快速崛起的词汇,它没有选择回避或简单归类,而是进行了审慎的考量和收录,并注明了其社交场合的使用限制,这体现了极高的专业责任感。这种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不失对鲜活语言的敏锐捕捉的平衡术,是极其高超的。它让我相信,我手中的这本工具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会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可靠的语言参谋,值得我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深入学习和依赖。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译者,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对词典的挑剔程度近乎苛刻。这本书的收词量和覆盖面,坦率地说,已经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习惯于在处理一些非常专业或冷僻的科技文献时,总会遇到一些“卡壳”的词汇,但在这本词典里,很多我原以为只能在专业数据库里才能找到的术语,竟然都有着令人信服的对应翻译和用法示例。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一些具有文化负载词的解释,绝不是简单的逐字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使用禁忌。比如,对于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俚语或特定行业内的黑话,它都能提供细致入微的辨析。这种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使用一个冰冷的查询工具,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语言学家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我发现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翻译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信、达、雅”兼备的文本时,它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语言爱好者,我的学习路径往往是跳跃式的,今天关注的是文学鉴赏,明天可能就转向了商务谈判的实用口语。因此,我需要的工具书必须能够适应我这种多变的需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包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似乎并未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语域或时代。比如,在对比不同译法时,它会标注出该译法在当代或古典语境下的适用倾向,这对于我理解语言的动态演变非常有帮助。更不用说,它在解释那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辨析上,提供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简直是解开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单纯记忆词汇表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查字典”,更像是在系统性地重构我对这两种语言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地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