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李德芳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0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790332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2 |
收词全面,实用性强,查阅、翻译、写作的好帮手,英语中高考及四六级考试的必备宝典!
本词典的英汉部分连同扩展词汇实际共收词和短语40000余条,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中所列词汇。本词典还针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些英语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词典中共设有用法说明和辨析千余条,有助于读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词语。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40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25 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李德芳,西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为英语学习者编写出版过多部英语类字词典,如《英汉小词典》、《50000条英汉汉英词典》、《大学英汉词典》、《大学英语实用语法教程》等,均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让我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仪式。封面材质的触感非常高级,皮革纹理的细腻处理,使得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比如字体选择的衬线风格,既保证了清晰度,又透着一股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翻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完全不用担心墨水会洇开,即便是用荧光笔做了标记,背面也几乎看不出来。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是如今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缺失的。而且,它的开本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庞大,但拿在手里进行长时间的查阅依然不会感到笨重,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工具书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就觉得房间里的知识浓度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陪伴和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么厚重的工具书,我有点担心其内部的检索效率。毕竟,如果一本词典的结构组织混乱,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沦为“死知识”。然而,这本词典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的主词条排列紧凑而不拥挤,副词条和例句的分层设计做得非常到位,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我尤其赞赏它在解释复杂结构词或固定搭配时所采用的清晰的层级标记系统,无论是通过斜体、粗体还是不同的缩写符号,都遵循了一致的、易于理解的规则。我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快速定位,无论是横向翻阅还是纵向查找,反应速度都非常快,这大大减少了我在写作或学习过程中被打断思绪的频率。这种流畅的用户体验,是任何高科技电子词典都难以完全复制的,它给予了我一种踏实的“掌控感”。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维护其权威性的同时,还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温度”。在一些边缘词汇或新兴的文化表达的收录上,它展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而不是固步自封于传统。虽然是第二版修订,但能看出编纂团队在持续关注语言的实际发展脉络。例如,对于一些在网络文化中快速崛起的词汇,它没有选择回避或简单归类,而是进行了审慎的考量和收录,并注明了其社交场合的使用限制,这体现了极高的专业责任感。这种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不失对鲜活语言的敏锐捕捉的平衡术,是极其高超的。它让我相信,我手中的这本工具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会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可靠的语言参谋,值得我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深入学习和依赖。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译者,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对词典的挑剔程度近乎苛刻。这本书的收词量和覆盖面,坦率地说,已经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习惯于在处理一些非常专业或冷僻的科技文献时,总会遇到一些“卡壳”的词汇,但在这本词典里,很多我原以为只能在专业数据库里才能找到的术语,竟然都有着令人信服的对应翻译和用法示例。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一些具有文化负载词的解释,绝不是简单的逐字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使用禁忌。比如,对于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俚语或特定行业内的黑话,它都能提供细致入微的辨析。这种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使用一个冰冷的查询工具,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语言学家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我发现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翻译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信、达、雅”兼备的文本时,它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语言爱好者,我的学习路径往往是跳跃式的,今天关注的是文学鉴赏,明天可能就转向了商务谈判的实用口语。因此,我需要的工具书必须能够适应我这种多变的需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包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似乎并未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语域或时代。比如,在对比不同译法时,它会标注出该译法在当代或古典语境下的适用倾向,这对于我理解语言的动态演变非常有帮助。更不用说,它在解释那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辨析上,提供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简直是解开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单纯记忆词汇表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查字典”,更像是在系统性地重构我对这两种语言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