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导游业务
定价:24.00元
作者:浙江省旅游局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3223716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浙江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旅游产出大幅增长,产业品质明显提升,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持续提高。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570.6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2.2亿美元;接待旅游者2.4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4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644亿元,旅游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浙江在顺利建成旅游经济大省的基础上,已向旅游经济强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前,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正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不论是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亦或发展要求都处在了一个的高度。而从产业自身来讲,在经过多年的规模增长以后,要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必须转变长期以来的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增长走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依靠提质增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是从旅游局高层或大型旅行社老板的层面来俯瞰整个行业的生态,而不是聚焦于导游这个最基层的执行者。它探讨了如何进行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如何与地方政府进行项目合作、甚至是如何进行跨国旅游线路的审批流程。这些内容无疑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对于想自己创业或者晋升到管理岗的人来说,或许是宝典。但对于我这种主要精力放在带团本身,更关心如何让眼前的这批游客度过愉快一天的普通导游来说,这些信息对我当下的工作几乎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某区域旅游资源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如何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外资开发新的旅游目的地。我需要的却是如何在人流量巨大的热门景点,高效地组织游客拍照留念并保证不遗失任何随身物品的“微操”技巧。这本书的视野太“远大”了,远到脱离了地面的实际操作。它像是提供了一张全球航线图,但我需要的只是如何精确降落在下一个城市的那份导航手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多章节读完后,我唯一的想法是:“嗯,这很重要,但明天我带团时,我该怎么用它?”答案是:我不知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让人感觉内容会很扎实。我原本是冲着书名里那个“导游业务”去的,想着能找到一些关于线路规划、应急处理、景点讲解技巧之类的干货。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才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我预想的方向。它更像是一本探讨旅游服务行业整体运营模式的理论探讨集,里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市场趋势、客户心理画像构建,甚至还有专门的章节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服务流程。坦白说,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刚想入门或者希望提升一线导游实战技能的人来说,显得有些过于宏观和抽象。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面对突发天气,优秀导游如何用三句话稳住游客情绪”,或者“如何巧妙地在讲解中植入历史背景又不让游客感到枯燥”。这些实操层面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是凤毛麟角。它更像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准备的教材,而不是给一线从业者准备的工具箱。虽然理论深度足够,但对我这个急需提升带团效率的“实干家”来说,实用性打了折扣,有点像买了一辆高性能跑车,却发现它只能在赛道上开,日常通勤根本用不上那种感觉。翻阅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立即应用到下次带团中的“小窍门”,但收获甚微,更多的是对整个行业宏观格局的理解,这确实不是我当时急需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一直以为“导游业务”这个主题会涵盖大量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背景的生动讲解技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调整讲解侧重点的经验分享。这本书确实提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它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几乎将重点放在了“合规性”和“风险规避”上。书中用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解法律责任、合同签订的细节、以及面对投诉或意外事件时的标准SOP(标准操作流程)。虽然我知道这些内容至关重要,是保障职业生涯安全的基础,但阅读起来实在太过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本厚厚的法律条文汇编或保险手册,而非激发我对景点热情的导游指南。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讲得引人入胜的“故事化”技巧,比如如何运用悬念、反差或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历史人物。这本书里,历史知识的引用更多是为了佐证某个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而不是为了充实讲解内容。对于一个渴望将旅程变成一次难忘文化体验的导游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安全垫”厚实得让人喘不过气,却鲜有能点燃我讲解热情的火花。我读完后,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合格的风险控制专员,而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文化使者。
评分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客户体验”这部分的处理方式,完全偏离了传统的导游服务范畴。它没有过多谈论如何热情接待、如何提供贴心服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客户数据采集与分析”上。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问卷、如何通过后台系统追踪游客在不同服务环节的停留时间、以及如何量化服务满意度指标。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专业书籍,而不是导游业务手册。例如,它会建议用A/B测试来比较两种不同的午餐安排方案,哪一种能带来更高的“二次推荐意愿”。这种数据驱动的思维固然是现代商业的趋势,但导游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即时的、温暖的互动。比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及时的问候,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特殊照顾,这些无法被量化成“数据点”的东西,恰恰是优秀导游的灵魂所在。这本书似乎试图将导游工作“流程化、标准化、数据化”到一个极致,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削弱了导游职业中那份宝贵的人文关怀和个性魅力。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培养更强的同理心和现场感染力,而不是如何更好地设置一个追踪游客足迹的App接口。阅读体验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学术化,简直让我怀疑我拿到的究竟是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业务”指南。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异常缓慢和费力。比如,它在描述游客满意度模型时,引用了多个社会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复杂理论框架,解释起来冗长而晦涩。我尝试去理解那些关于“感知价值矩阵”和“情感锚定效应”的章节,但读完之后,我更懵了——这些理论到底如何转化为我在景区门口组织集合、控制时间进度的具体操作呢?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很多导游的工作是高度依赖直觉、应变能力和极强的沟通技巧的,这些“软技能”是很难被量化的、写进教科书里的。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充满烟火气的叙述,比如某个资深导游如何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因购物安排引起的争执,或者如何用一个精心准备的小游戏让一车疲惫的游客重新焕发精神。但这本书里充斥的却是对“服务闭环的优化”和“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的探讨。这感觉就像是,我买了一本教我如何做家常菜的食谱,结果里面全是关于分子料理和食材供应链管理的深度分析,虽然专业,但离我的“做饭”需求实在太远了。对于我来说,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啃一本艰深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实用的职业手册,需要频繁地查阅外部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