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晓光书学论文选)》是作者王晓光近几年书法研究论文的汇集,论文内容包括古代、明清部分和现当代部分。古代的有4件,其中两篇是关于商周金文铭刻等问题的;另外两篇,一篇是讨论东汉魏晋章草今草演进问题,一篇是讨论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及相关问题。涉及明清书法的有7篇,大多数是书家个案角度的,一件是关于晚明《晴山堂法帖》的综合性研究。现当代部分有11篇,分书家研究和当下书坛问题探讨两类,前者有现代书家于右任、沙孟海、沈尹默、启功、徐悲鸿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近些年书法创作中“二王热”现象有感而发,新出土书迹资料的借鉴运用问题,刻字创作中书体使用状况的思考,以及对书法市场、产业化等问题的关注等。
《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晓光书学论文选)》内 容包括古代、明清书论(上编)和现当代书论(下编 )。上编共十二篇论文,其中包括商周金文研究,关 于汉晋南北朝草书、铭石书等问题的探讨,以及明清 书法研究。个案研究包括吴宽、姜立纲、黄道周、张 瑞图、邓石如、康有为、沈曾植、杨守敬等书家,还 有对晚明法帖《晴山堂法帖》的探讨。下编十一篇文 章,包括当下书坛问题思考和现当代书家研究两大类 。前一类针对近年“二王书风”、隶书创作、刻字创 作、书法市场等问题展开讨论,后一类对于右任、沙 孟海、沈尹默、启功、蒋维崧、王蘧常、徐悲鸿等书 家进行研究。
王晓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副**,出版学术专著《方直与圆曲:晚明前清书家研究》《秦筒牍书法研究》《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山东书法全集.简书卷》《王晓光书学论稿》等,《中国书法》杂志曾刊登其个人学术专题介绍,获第四届、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二等奖、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第三届康有为书法理论奖、第七届泰山文艺奖、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等荣誉。
上编 古代、明清书论
理性精神下的“和而不同”——国博藏青铜器铭文所展示的艺术美
近年新发现殷周青铜器铭文书法
东汉魏晋章草今草演进研究——以陆机《平复帖》为中心
从《孔子庙堂碑》看江左新体在唐铭石书上的确立
吴宽:吴门书派的先导
姜立纲与明前期台阁体书法略论
《晴山堂法帖》研究
黄道周张瑞图书法比较及晚明创新书风
论邓石如的篆书隶书
康有为沈曾植书法比较及清末民初碑帖熔冶
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由杨守敬书论思考书史一些问题
下编 现当代书论
从近期大展剖析“二王”书风现象
从书法市场规范到书法产业化构建——兼谈树立“大书法”观念的意义
新出土简牍帛书与当代隶书创作
当前刻字书体使用状况研究——兼论刻字与书法的关系
沙孟海书法探微
变起伏峰杪 精微致广大——论沈尹默行书艺术
碑骨帖魂于右任
从《古代字体论稿》等著述看启功古代字体研究及其学术启迪意义——兼论简牍墨迹对秦汉书法史研究的价值
从殷周书刻看蒋维崧金文古隶临创
徐悲鸿书法研究
镕铸秦汉 健笔凌云——王蘧常章草艺术刍议
后记
当我看到这套“当代山东书学研究丛书”,再看到其中这本《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晓光书学论文选)》的书名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学者,端坐在书房里,面前铺陈着历代碑帖,眼神专注而睿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设想,作者王晓光先生,一定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去临摹、去研究、去体悟那些存世的南北朝碑刻。他可能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南朝士族文人那种内敛含蓄、风流蕴藉的笔意,感受到了他们对格律的严谨和对意境的追求。同时,他也必定在北朝那些粗犷奔放、气势磅礴的笔画中,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力量感和生命力,那种民族融合带来的独特韵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感性的体悟,转化为理性而深刻的学术见解的。我想象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论证“南碑不同北朝”这个观点,是通过对特定碑帖的个案分析,还是通过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度学习和文化溯源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安在南碑不同北朝”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书法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南北朝时期那个跌宕起伏、文化交融的时代充满了好奇,而书法艺术正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之一。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王晓光先生,一定是位对南北朝书法有着极为深刻研究的学者。他可能会从南北朝书法在地域上的差异入手,探讨当时南朝士人那种追求晋人风流,延续二王书风的严谨与雅致,与北朝那种雄浑、朴拙,甚至带有异域情调的书风之间的鲜明对比。我想象,书中或许会详细解读一些代表性的碑刻,比如南朝的《瘗鹤铭》,北朝的《龙门二十品》,然后抽丝剥茧地分析它们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细微之处,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详尽的导览图,将引领我走进那段充满艺术魅力的历史。
评分仅仅是书名《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晓光书学论文选)/当代山东书学研究丛书》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一张古朴的书桌上,铺着几卷泛黄的拓片,一位学者正全神贯注地审视着。当读到“安在南碑不同北朝”这几个字时,我便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又“安在”何处?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一本简单的书法欣赏指南,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报告,由王晓光先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来揭示南北朝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我猜测,作者会从多个维度进行论述,或许会涉及到笔画的结构、字形的演变、章法的布局,甚至会探讨当时文人的精神气质和社会思潮对书风形成的影响。我想象,他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南朝和北朝碑刻进行细致的比对,用翔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来论证他关于“不同”的观点。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对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深度学习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光是“安在南碑不同北朝”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好奇心。要知道,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法艺术必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这本书的副标题“王晓光书学论文选”,更是让我期待,能通过王晓光先生的深入研究,一窥彼时南朝与北朝书法究竟有何“不同”,又“安在”何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梳理两地书法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差异,甚至可能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例如,南朝书法的温润秀雅,是否与当时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而北朝书法的雄强恣肆,又是否与拓疆征伐、胡汉融合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翔实的史料和精到的分析,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奥秘。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窗口,等待我去细细探索和品味。
评分这本《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晓光书学论文选)》的书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细致。当我想到“安在南碑不同北朝”,我便开始思考,究竟是哪些“不同”?是字体结构的演变?是笔法的精微之处?抑或是书写工具和材料带来的影响?我想,作者王晓光先生,一定是运用了极为扎实的考证功夫,去探寻这些差异的根源。他或许会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南北朝时期这一重要的书法转折点,如何在南、北两地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例如,南朝的碑刻,会不会更多地继承了东晋以来二王一脉的流美风范,而北朝的碑刻,又会受到怎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引用大量的碑刻拓片作为例证,进行详细的比对和分析,从而支撑他的论点。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书法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的一次细致梳理,让我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