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续资治通鉴(全12册 精装)
定价:1995元
作者:(清)毕沅 纺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120004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4.551kg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内容提要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目录
册
卷 宋纪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卷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卷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卷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卷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开宝二年己巳(969)六月
卷第六 太祖开宝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卷第七 太祖开宝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卷第八太祖开宝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卷第九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卷第十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卷第十一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卷第十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卷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卷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丑(989)三月
卷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丑(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卷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卷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卷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卷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卷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册
卷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历史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古代的政治博弈和人才选拔机制上。这套《资治通鉴》在叙事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将事件的因果链条剖析得极其透彻。比如,书中对某位君王决策失误的前因后果、朝堂上几股势力如何暗中较量,描写得细致入微,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常常读到深夜,完全沉浸在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氛围里。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某种“惯性”和“规律”,理解古代士大夫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做出选择的复杂性。与其说是在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宏大的、跨越千年的“案例分析会”,对提升个人的战略思维能力非常有助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让人对手中的知识充满了敬畏。精装的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典雅,即便是随意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特地选了12册的全套,就是为了那种一览历史长河的完整体验。内页的纸张选材也很讲究,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式阅读历史的读者来说,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翻阅的过程,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远非电子屏幕所能比拟。细节之处彰显出品味,这套书的做工,绝对对得起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重量。我甚至特意找了个漂亮的防尘罩给它,生怕日常的灰尘玷污了这份厚重。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军事史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非常关注。这一版本在军事章节的处理上,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仅仅记录了哪次战役在哪里爆发,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双方的战略部署、兵力调动、后勤保障乃至天气对战局的影响。例如,描述某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时,作者将指挥官的临场应变和对敌方心理的准确把握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地图和相关注释也相当到位,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战场态势图。这对于理解古代战争的艺术,远比单纯阅读战术手册要来得深刻和立体,它展现的是一场场活生生的、充满变数的沙盘推演。
评分读《资治通鉴》这样的鸿篇巨制,最怕的就是翻译或注释的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一版本的翻译水平,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它在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古朴韵味的同时,用现代汉语进行了极其流畅且精准的阐释。很多原本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悟的史实和权谋之术,在这一版的注释下变得豁然开朗。编者显然对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解读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生动。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部巨著的读者,也能比较轻松地跟上司马光的叙事节奏,领会其中蕴含的治国方略和人性百态。阅读体验从“啃大部头”的枯燥,转变成了“品味历史佳酿”的愉悦,这对于推广经典阅读的意义是巨大的。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还担心这么一套厚重的典籍,内容会不会过于陈旧,缺乏与现代社会的关联性。然而,阅读下来发现,那些两千年前的政治智慧和人性挣扎,在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比如书中关于君臣关系的微妙处理,关于权力制衡的艺术,甚至是对宦官专权、地方势力膨胀的记录,都能在现代的组织管理和国际关系中找到影子。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喧嚣,用历史的尺度来衡量当前的事件。它教会我的不仅是“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人性的永恒弱点”。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馈赠,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