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轩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由钟惺著。明 代中叶以后,以钟惺(伯敬)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 于独抒性灵之外,加以幽深孤峭,在中国文学**有 不可磨灭的地位。钟惺诗文不仅有竟陵派的主要特点 “深幽孤峭”,同时也注意朝廷党争大事以及盐法粮 价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他的诗作*求清新寒远、 幽邃朦胧甚至奇险僻涩的意境。他对文学创作与评论 都极为严肃,还精于绘事,文章素称奇险涩口,难以 断句。其作品集名《隐秀轩集》,传世甚罕。多年前 ,李先耕、崔重庆两位先生搜集各种版本,予以标校 整理出版,质量上乘。此书脱销良久,特此重排印刷 ,以飨读者。
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止公居士,湖北天门人,明代文学家。钟惺在诗文上主张反拟古,主性灵,求新求奇文风。这对传统散文有所突破,对晚明小品文的大量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狭窄的题材及情怀,艰涩幽冷的语言文风,也束缚了他在创作上取得*大的成就。清代曾将“竟陵”之作列为禁书,诋毁排挤甚烈。钟惺著作有《隐秀轩集》、《如面潭》、《诗经图史合考》、《毛诗解》。小说《混唐后传》,学者们怀疑是后人假托钟惺之名所作,至今尚无定论。
修订说明
前言
隐秀轩集卷**
隐秀轩集卷第二
隐秀轩集卷第三
隐秀轩集卷第四
隐秀轩集卷第五
隐秀轩集卷第六
隐秀轩集卷第七
隐秀轩集卷第八
隐秀轩集卷第九
隐秀轩集卷**○
隐秀轩集卷**一
隐秀轩集卷**二
隐秀轩集卷**三
隐秀轩集卷**四
隐秀轩集卷**五
隐秀轩集卷**六
隐秀轩集卷**七
隐秀轩集卷**八
隐秀轩集卷**九
隐秀轩集卷第二○
隐秀轩集卷第二一
隐秀轩集卷第二二
隐秀轩集卷第二三
隐秀轩集卷第二四
隐秀轩集卷第二五
隐秀轩集卷第二六
隐秀轩集卷第二七
隐秀轩集卷第二八
隐秀轩集卷第二九
隐秀轩集卷第三○
隐秀轩集卷第三一
隐秀轩集卷第三二
隐秀轩集卷第三三
隐秀轩集卷第三四
隐秀轩集卷第三五
隐秀轩集卷第三六
隐秀轩集卷第三七
隐秀轩集卷第三八
隐秀轩集卷第三九
隐秀轩集卷第四○
隐秀轩集卷第四一
隐秀轩集卷第四二
附录一 序跋
附录二 年表
附录三 诗文集考
附录四 辨伪
附录五 古今图书集成所收钟惺佚作考
附录六 钟惺八股时文
这套书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沉迷于古代诗词的韵味之中,尤其是那些描绘山水田园的篇章,总能让人心境平和。这本诗集(或者说散文集,我还没完全翻完,但感觉内容很丰富)的选篇非常独到,不像那些常见的选本,很多篇目都是我初次接触的。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无论是刻画清晨的薄雾,还是描绘黄昏的残阳,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墨香,听到风声。特别是其中几篇关于友人的赠答诗,那种真挚的情感和巧妙的用典,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独酌”的几首小令,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孤寂中的那份洒脱与旷达,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胸襟都开阔了不少。装帧设计也很有古朴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收藏的价值。
评分近期,我正在系统性地梳理明清时期的文学脉络,寻找那些被主流史学著作忽略的“遗珠”。这套书正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的编纂体例非常严谨,注释详实到位,对于一些生僻的典故和地方方言的解释,做到了深入浅出,即便是对古典文学研究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把握其精髓。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地方志文学的收录,那些带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立体感,远比纯粹的朝堂记述要鲜活得多。比如书中收录的某位江南文人的尺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局的隐忧,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的标准很高,尤其对于这种承载着文化重量的丛书,我非常看重其学术价值和版本质量。这本书的排版清晰,用纸考究,字号选择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我来说非常重要。内容方面,它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对一些手稿和佚文的整理和校勘上,可见编者下了极大的苦功。我对比了手头几本相关的参考资料,发现它在几处关键的句读和断句上提供了更令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这套书无疑是为专业研究者和高级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它提供的研究参照系,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最近的心情有点低落,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太过喧嚣和功利,急需一些能洗涤心灵的东西。翻开这本集子,就像走进了一个安静的园林,所有的烦恼都似乎被隔绝在了高高的围墙之外。我不是特别研究文学史,我只是单纯地喜欢文字带来的美感。这本书里的叙事节奏很舒缓,语言的运用如同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滞涩感。我最爱的是其中描摹自然界中细微变化的那几篇小品文,比如写“雨后苔痕”或者“月光下的竹影”,作者总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美,并将那份转瞬即逝的微妙感觉定格在纸上。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缓慢而有规律了,心灵得到了真正的休憩。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套丛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古典文学”这个标签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汇编,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美学的窗户。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细细品读完其中关于“宴饮与节令”的章节,里面的细节描写真是考究极了,从食物的搭配到服饰的讲究,再到礼仪的规范,都体现出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精致。我试着模仿书中记载的某一种雅集场景,虽然只是简单的茶会,但那种氛围和心境的营造,确实让我体会到了一点点古人的风雅。对我这个现代人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