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鐔津文集 | 作者 | 契嵩 撰 釋明嚮 馮煥珍 執行 鍾東 江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580774 | 齣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鐔津(今廣西省藤縣)人。於筠州洞山曉聰禪師處得法,為雲門宗法嗣。為對抗北宋流行的尊儒斥佛風氣,契嵩撰《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定祖圖》,並作上仁宗皇帝,力陳儒佛相通之道及辨正佛教源流,得到仁宗及當朝重臣賞識。仁宗賜與“明教大師”稱號,《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定祖圖》亦被賜入藏(即北宋《毗盧藏》)。《鐔津文集》乃南宋懷悟所編契嵩詩文總集,所涉文體有論文、書啓、悼祭文、墓誌銘、遊記、序跋、詩歌等,共十九捲。其中能體現文集價值以及契嵩思想的為捲一至捲三的“輔教編”,為其儒釋融閤學說的主要載體。而其文學成就亦得到當時及後世的推崇,號稱禪僧之翹楚。 |
| 作者簡介 | |
|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鐔津(今廣西省藤縣)人。於筠州洞山曉聰禪師處得法,為雲門宗法嗣。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神宗熙寜五年,年六十六歲。慶曆間(公元1045年前後),居杭州靈隱寺。皇祐間(公元1051年前後),入京師,兩作上仁宗皇帝。仁宗賜號明教大師。尋還山而卒。契嵩博通內典,嘗作《原教》《孝論》十馀篇,以與當時闢佛者抗。有《鐔津文集》傳於世。所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廣行於世,人稱契嵩本。 |
| 目錄 | |
| 鐔津文集引 鐔津明教大師行業記 鐔津文集捲 輔教編上 原教 勸書 勸書第二 勸書第三 鐔津文集捲第二 輔教編中 廣原教 鐔津文集捲第三 輔教編下 孝論 明孝章 孝本章第二 原孝章第三 評孝章第四 必孝章第五 廣孝章第六 戒孝章第七 孝齣章第八 德報章第九 孝略章第十 孝行章第十一 終孝章第十二 壇經贊 真諦無聖論 鐔津文集捲第四 皇極論 中庸解 中庸解第二 中庸解第三 中庸解第四 中庸解第五 鐔津文集捲第五 論原 禮樂 大政 至政 賞罰 教化 刑法 公私 論信 說命 皇問 鐔津文集捲第六 論原 問兵 評讓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鐔津文集捲第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 雜著 紀復古 文說 議旱對 夷惠辨 唐太宗述 易術解 鐔津文集捲第八 雜著 逍遙篇 西山移文 哀屠龍文 記龍鳴 寂子解 寂子解傲 上仁宗皇帝 鐔津文集捲第九 再書上仁宗皇帝 書啓 上韓相公書 再上韓相公書 重上韓相公書 公又上韓相書 上富相公書 上張端明書 上田樞密書 上曾參政書 上趙內翰書 上呂內翰書 上歐陽侍郎書 上曾相公書 謝李太尉啓 鐔津文集捲第十 與關彥長祕書書 答茹祕校書 與章錶民祕書書 與章潘二祕書書 與馬著作書 與周感之員外書 答王正仲祕書書 受佛日山請先狀 上蔡君謨侍郎 與通判而下眾官 與諸山尊宿僧官 與諸檀越書 赴佛日山請起程申狀 接杭州知府觀文鬍侍郎先狀 接錢塘知縣先狀 接大覺禪師先書 謝王侍讀侍郎 謝瀋司封提刑 謝王密諫知府惠詩 與瀛州李給事 與廣西王提刑 與陳令舉賢良 與潤州王給事 與王提刑學士 與陸推官 與張國博知縣 謝錢塘方少府 與仁和趙少府 與瀋少卿見訪 與祖龍圖罷任杭州 送詩與楊公濟 還章監簿門狀 與石門月禪師 與黃龍南禪師 答黃龍山南禪師 與圓通禪師 又與圓通禪師 答圓通禪師讓院 答萬壽長老 與萬壽長老 謝杭州寶月僧正 退金山茶筵 與東林知事 與楚上人 發供養主與檀那 鐔津文集捲第十一 敘 傳法正宗定祖圖敘 六祖法寶記敘 明州五峯良和尚語錄敘 武陵集敘 原宗集敘 移石詩敘 法雲十詠詩敘 法喜堂詩敘 山茨堂敘 趣軒敘 山遊唱和詩集敘 山遊唱和詩集後敘 與月上人更字敘 周感之更字敘 送潯陽姚駕部敘 送郭公甫朝奉詩敘 送王仲寜祕丞歌敘 送周感之入京詩敘 送周公濟詩敘 送周感之祕書南還敘 送林野夫秀纔歸潮陽敘 送梵纔吉師還天颱歌敘 送真法師歸廬山敘 鐔津文集捲第十二 誌記銘題 武林山誌 遊南屏山記 解獨秀石名 無為軍崇壽禪院轉輪大藏記 漳州崇福禪院韆佛閣記 泐潭雙閣銘(並敘) 清軒銘(並敘) 南軒銘(並敘) 舊研銘(並敘) 題錢塘西湖詮上人荷香亭壁 文中子碑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雲式公行業麯記 鐔津文集捲第十三 碑記銘錶辭 秀州資聖禪院故和尚懃公塔銘(並敘) 秀州資聖禪院故暹禪師影堂記 故靈隱普慈大師塔銘(並序) 杭州石壁山保勝寺故紹大德塔錶 緻政侍郎中山公哀辭(並敘) 李晦叔推官哀辭(並序) 周叔智哀辭(並序) 秀州精嚴寺行道捨利述 題遠公影堂壁 題梅福傳後 書文中子傳後 書李翰林集後 書諸葛武侯傳後 書範雎傳後 唐叚太尉傳贊 好善贊 陸蟾傳 韓曠傳 評北山清公書 評唐續僧傳可禪祖事 鐔津文集捲第十四 非韓上 非韓子三十篇敘 鐔津文集捲第十五 非韓中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鐔津文集捲第十六 非韓下 第十四 第十五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 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 第二十九 第三十 鐔津文集捲第十七 古律詩(六十首) 三高僧詩 霅之晝能清秀 越之澈如氷雪 杭之標摩雲霄 送章錶民祕書 古意(五首) 遊龍山訪道士李仙師 感遇(九首) 懷越中兼示山陰諸開士 早鞦吟 群賢宿山賦得暮雲嵒下宿 浙江晚望 題徑山寺 郎侍郎緻仕 山中早梅 汎若耶溪 書毛有章園亭 山亭晚春 自贈 夏日無雨 歲暮書懷 山中早行 湖上晚歸 季春寄友生 寄懷泐潭山月禪師 送客還北闕道中作 次韻無辯赴承天再命 山捨晚歸 讀書 送廬隱士歸廬山 還南屏山即事 入石壁山 山中自怡謝所知 寄承天元老 誡題 元日 著書罷思南還復會客自番禺來因賦此詩 冷泉獨賞寄衝晦上人 遣興三絕 書南山六和寺 寒食日雨中 早起 對喜鵲 寄晤衝晦 洗筆 遊大慈山書晝上人壁 清溪 鐔津文集捲第十八 東山沙門契嵩上 章安楊蟠次韻 錢湖草堂沙門惟晤次韻上 約衝晦宿東山禪寺精捨先寄(蟠) 次韻和詶(契嵩) 將訪永安東山禪師先寄(惟晤) 次韻和詶(契嵩) 宿永安方丈書呈東山禪師(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奉和(惟晤) 嘉公濟衝晦見訪(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遊靈隱遇雨呈普慈及二詩翁(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和詶(惟晤) 同公濟衝晦宿靈隱夜晴(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早過天竺呈明智及同遊二老(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和詶(惟晤) 南澗傍遊戲呈公濟衝晦(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遊天竺上寺呈東山仲靈衝晦(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和詶(惟晤) 同公濟衝晦遊天竺兼簡呈伯周禪老(契嵩) 次韻和詶(蟠) 次韻和詶(惟晤) 宿天竺再贈東山禪師與衝晦(蟠) 次韻奉和(契嵩) 次韻奉和(惟晤) 宿天竺寺賦聞泉呈二老(蟠) 同賦聞泉(契嵩) 同賦聞泉(惟晤) 送公濟衝晦齣山兼簡駐泊李思文(契嵩) 次韻奉詶(蟠) 次韻奉和(惟晤) 遊山歸遇雨呈仲靈衝晦(蟠) 次韻和詶(契嵩) 次韻奉和詶(惟晤) 山中迴憶東山老(蟠) 次韻奉詶(契嵩) 連得公濟齣山道中見示二篇鄙思枯涸奉和不暇且乞罷唱(契嵩) 次韻奉詶(蟠) 齣山至中途寄永安禪師(惟晤) 次韻和詶(契嵩) 公濟衝晦齣山次日奉寄(契嵩) 次韻奉詶(蟠) 次韻奉詶(惟晤) 次韻奉和(契嵩) 歲暮還西塢寄公濟無辯(契嵩) 次韻奉和(蟠) 次韻奉詶(辯元) 次韻奉和(惟晤) 寄東山禪師(蟠) 次韻奉詶(契嵩) 次韻奉詶(契嵩) 寄勉衝晦速和拙什(蟠) 次韻奉詶(惟晤) 新歲連雨不止因寄公濟兼簡賢令強公(嵩) 次韻和詶(蟠) 竊觀仲靈久雨詩且道餘與公濟吟從之意輒次韻奉和(至) 重次元韻(至) 又次韻奉寄強令(契嵩) 重次韻奉詶(至) 鐔津文集捲第十九 附錄諸師著述 序 又序 禮嵩禪師塔詩(三十乙韻) 吊嵩禪師詩 贊明教大師 題明教禪師手帖後(二首) 鐔津集重刊疏 疏語 重刻鐔津文集後序 重刊鐔津文集後敘 跋 |
| 編輯推薦 | |
| 今人知道契嵩這個名字,主要來自《六祖壇經》契嵩本。而契嵩當時著稱於世並對後世佛學産生較大影響的,是他的“儒佛一貫”說。為對抗北宋流行的尊儒斥佛風氣,契嵩撰《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定祖圖》,並作上仁宗皇帝,力陳儒佛相通之道及辨正佛教源流,得到仁宗及當朝重臣賞識。嘉佑七年(一○六二),仁宗賜與契嵩“明教大師”稱號,《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定祖圖》亦被賜入藏(即北宋《毗盧藏》)。除創立一傢學說外,契嵩亦有的文學修為,詩文俱佳。當時的文壇歐陽修也對契嵩青眼相看,雲:“不意僧中有此郎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契嵩“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實能自暢其說,亦緇徒之雄於文者也”。 |
| 文摘 | |
| 序言 | |
說實話,我剛拿到手的時候,還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的領域比較專業。但讀下去後,完全放下瞭心。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他能用一種非常流暢、富有邏輯性的方式來組織和闡述復雜的觀點。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一步步深入探索一個宏大而精妙的知識體係。每一章節的過渡都銜接得天衣無縫,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思想精華。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思潮變遷的分析,角度新穎獨到,挑戰瞭許多我原有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分析問題的全新方法論。我建議所有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同仁們都應該細細品味,從中汲取靈感,它絕對能為你打開新的研究思路。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簡直是文人墨客的珍寶!那種從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古典韻味和深厚學養,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將讀者瞬間拉入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之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尤其是一些對自然景物的描摹,簡直是如詩如畫,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充滿瞭靈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情感時的那種剋製與張力,沒有過多渲染,卻能讓人體會到字麵背後的洶湧暗流。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考究,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古人對話。對於喜愛古典文學、追求精神滋養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作,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靈世界的窗戶,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瞭片刻的寜靜與共鳴。
評分老實說,我抱著一種比較審慎的態度開始閱讀,畢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主題,很容易流於空泛。然而,這本書的實踐指導意義卻大大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並非隻是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而是將抽象的概念落實到瞭許多具體可操作的案例和方法論中。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良性循環,使得全書內容既有高度,又有紮實的落地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性思維方麵的闡述,他引導讀者去質疑既定的框架,去主動建構自己的理解體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清晰瞭不少,看待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時,多瞭一層審視和解構的視角。對於那些渴望自我提升、追求知識體係完善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給予的不僅是答案,更是提問的勇氣。
評分簡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讀完這一本,完全是被故事的魅力牢牢抓住瞭!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控製得極佳,張弛有度,高潮迭起,讓人完全停不下來。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刻的洞察,筆下的人物形象極其豐滿立體,他們會犯錯,會掙紮,會做齣看似荒謬卻又情理之中的選擇。我讀到最後那個轉摺處時,簡直拍案叫絕,完全齣乎意料,但迴想起來,所有的伏筆都早已悄無聲息地埋下瞭,真是高明的布局。這種精巧的結構設計,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情節推動,而是在探討更深層次的道德睏境與個體命運的抗爭。對於喜歡劇情張力強、人物刻畫深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近期讀到的上乘之作,值得反復推敲其中的細節處理。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獨樹一幟,讀起來有一種久違的、純粹的文學享受。它不像時下流行的快餐文學那樣追求速度和刺激,而是沉澱著一種慢工齣細活的匠人精神。作者的遣詞造句充滿瞭音樂感,長短句的交錯運用,使得整體閱讀體驗非常具有韻律美。我發現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感受那種文字撞擊心靈的質感。特彆是當作者描繪一些宏大的哲學命題時,他總能用最簡潔、最富有詩意的語言將其錶達齣來,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這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需要靜下心來,用心地去欣賞它的每一個切麵和紋理。它提供瞭一種對抗信息碎片化的有效方式——沉浸式的、專注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