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很美好,一个人也自在

两个人很美好,一个人也自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迪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情感
  • 治愈
  • 生活
  • 自我
  • 爱情
  • 独立
  • 散文
  • 随笔
  • 两性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68507
商品编码:299805711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两个人很美好,一个人也自在

定价:34.80元

作者:吴迪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04685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众粉丝翘首以待,麻辣情医吴迪2014新作。和你一起面对自己,看清自己,接纳自己。
2. 随书配送麻辣情医吴迪专属定制 情感读心卡,全彩手绘1套×12张,通过专业心理学分析深层内心,引导你的情感走向。
3. 沪江网校麻辣情医吴迪“恋爱训练营”课程同期上线。购书赠送沪江网学习卡,现金抵扣线上课程全网通用。
4. 关注麻辣情医吴迪微博及本书活动**会获得恋爱训练营讲座抵扣券及3个月私教课程或恋爱训练营2天工作坊体验券。 可在上海、北京等各城市使用。

内容提要


哥们闺蜜谈婚论嫁晒恩爱,亲戚长辈轮番轰炸催结婚?
好像全世界都恋爱了,却只有你还在单身?
单身或有伴,不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幸福不在于有没有人爱,而取决于你爱不爱自己。当给自己的爱足够,你会瞭解,有人陪伴很美好,一个人也很自在。
一针见血的语句、段落锦上添花,在感染人心的同时,起到励志的作用。了解内心的真实需求,扫清情感误区,提高爱商。

目录


章 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选择,是时代进步
1. 宅在家里等另一半掉下来
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CBS要来采访我,问题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找恋爱结婚对象困难?为什么10年前没有这个问题?跟80后这个人群本身的特质有关系吗?
2. 不求婚姻,不拿自己做买卖
婚姻就像信上帝,不能问为什么,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能问有啥意义,本来人活着就没啥意义,是你赋予了意义。
3.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我们真的需要结婚吗?
有人问:结婚要生小孩吗?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生孩子不必结婚,恋爱或同居很好,合则留不合则分。对两个各自经济独立的人来说,生孩子是结婚的理由。
4. 30岁不结婚的儿女要判刑!
对很多80后来说,单身才是好的生活方式,伴有或长或短的恋爱关系、关系。单身也许孤独,但是相比结婚的物质压力和磨合的艰难,那是小巫见大巫。
5. 恋爱还需要培训?的吧?
创办恋爱训练营三年,我的深刻感受是:我们的教育毁人啊!从小习惯了老师给中心思想、考试前圈范围、追求标准答案,到大学父母还不让恋爱,听话的乖孩子28岁、30岁不会恋爱,没有男女交往的基本常识,又被逼婚,真是可怜,生生要被逼出精神病来!
6. 谈恋爱也是一种能力
一位看上去很矜持的女学员通过大半天的学习,晚上在SALSAPARTY上跑过来对我说,“我不想再当壁花了,我可以去请男人跳舞吗”,我说可以呀。没想到她刚站起来一会儿,就被男人发现把她请去跳舞了。跳完她回来很开心,我们热烈鼓掌。女人的主动有时就是你要站在男人看得见的地方。
第二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
找不到对象容易的自我安慰方法是什么?指责抹黑异性。男人说女人都拜金,女人说男人都肤浅只爱年轻美貌。
1. 工作上你懂得未雨绸缪,懂得投资,恋爱上你不懂
结婚的必要性如今已经大幅下降,结婚不是每个人必须的,实际上幸福婚姻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只是混着过日子,离婚率飙升。不结婚,你还要恋爱吗?想恋爱,早在18岁就应该学习了。当然,现在开始也不晚。
2. 你的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有不同吗?
“个人主义”这个词,在30年前的中国还是贬义词,是批判用语。个人主义盛行才会崇尚爱情,才会把爱情放到婚姻中的首要位置。集体主义的婚配是要让“大家”满意,面子比夫妻感情更重要。
3.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合适的人?
恋爱训练营的很多男女,喜欢把我和共同创办人Bob当魔镜,约了对方一次就跑来问:你觉得TA跟我合适吗?我还要再约吗?我说:鬼知道你们合适不合适,自己去花时间交往,感觉到不合适随时叫停,约了一次就想知道答案,你该有多着急,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恋爱困难的原因。
4.少扯淡,想要男人就说要!
在哪里可以遇到我合适的人?以你自己为圆心,半径100米画个圆。这个圆可以覆盖到的地方,就是TA可能出现的地方。你这个圆移动的区域越大,你的生活内容越丰富,你就越不需要相亲,TA会出现在你的视野中。回家去反省一下自己那个圆吧。
5.随手解拍单身男女
一个女生抱怨说:我在征友广告里已经写明了要一米七八以上的男生,可还是有一些一米七五的来问可以吗?更离谱的是还有一米七〇的,不认识数字吗?如果那个一米七〇正好是梁朝伟呢?实际上他光脚还不到一米七〇。无需用硬性数字框住自己而错失良机。
6. 女人挣得多太会不会嫁不出去?
如今三十几岁的成功女人不少,可是她们想要的比她们更成功的男人,大部分不想要她们,嫌她们年纪大不够漂亮而且强势不听话。经济地位改写男女关系,成功的熟女们如果一味秉持古老的“男人要比我强”的观念,那么在中国被剩下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7. 如果你“卖”不出去,只能说明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值钱
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男人的财富和女人的年龄是一个范畴,互相交换。如果你痛恨这样的价值观(我痛恨),不想自己的年龄相貌被计较,那你也不要计较男人的钱,双重标准要不得。
8. 找一个有缺点的伴侣
女网友不同意,说:难道男人好色也是本性,我们应该包容吗?难道你居然不知道男人好色是本性吗?!男人都好色(同性恋好男色),做不做,计算风险成本后敢不敢做,那是他的选择。他做了后,你是不是包容,那是你的选择。你不肯承认男人好色的本性,那是你的无知。
第三章 抛弃有毒的教条
你是女人,可你首先是一个人,人的高追求是自我实现。
1. 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对你有什么意义?
女生问:现在婚前已经是主流了吗?我好像不太能接受啊。答:我觉得你提问题的方式有意思,你为什么在乎是主流还是支流?主流就是对的吗?主流你就要跟随吗?你的想法如果是支流,就是不对的吗?现在结婚是主流,你就必须结婚吗?30年后如果结婚是支流了,你就因此不结婚吗?
2. 恋爱有什么用?恋爱没什么用
一女问我:一男生追我,我不喜欢他,可是我想恋爱,可以吗?恋爱训练营共同创办人Bob问:别的男人都了?她说:他是追我的,我不想跟男生主动,我也怕寂寞。我问:不喜欢的怎么恋爱?那不是给自己添堵吗?她说:已经堵了。自己不想努力,不想冒险,守株待兔,没有兔,蛤蟆也行?
3. “好”女人为什么不如“坏”女人吸引男人?
你大概不曾想到:美,女人的大优势,换个维度也可能成为某些美女大的障碍甚至不幸的根源!自古就有“红颜薄命”一说。红颜为什么薄命?因为那些红颜的头脑和心脏不够强大,容易成为男人的消费品。红颜 强大智慧,那可以母仪天下了。
4. 谁能驾驭姐弟恋?
人有三种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外貌可视年龄。男人24岁,女人30岁,不要指望男人可以跟你结婚,除非他天赋异禀特别成熟;男人32岁,女人38岁,结婚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因为男人也成熟了,甚至比女人还成熟。当然,只长生理年龄不长心理年龄的男人,不在讨论之列。
5. “适合过日子”
老是听到有女生说:家里介绍的对象没感觉,适合过日子。我很好奇什么是适合过日子?你们试过吗?且放下感觉啊、精神契合啊什么的高标准,同居几天试试看,能够搭伴过日子吗?我看难。所以“适合过日子”就是一句屁话,只存在你父母那个年代。
6. ,恋爱的驱动力
某次恋爱训练营讲座,谈男女契合度诸要素,我后添上了大家都漏说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性匹配度。好几个女生事后说“三观被毁”,马上报名参加恋爱训练营要求被重新洗脑。话说,原来你们是啥样的三观啊,不知道男女关系的核心是性吸引?
7. 性在中国,可做,不可说
一谈到享受性,马上就有人说“这不是美国,你那些开放的性观念不适合中国”。亲,你错了,中国人性观念的不开放并不是不可以做,而是——不可以说!中国人是婚前性压抑,婚后性泛滥,加上权钱交易商业往来中的性,出轨率屹立世界之林。切,小瞧我们中国人!一个中等城市的性工作者就有20万、30万之多,都是谁在消费?外星人吗?
8. 谁敢娶女博士?
女博士,被一些人称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人,有调侃有偏见,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9. 谁是老实人?
你妈跟你说:你都30岁了,不要再挑了,找个老实人能过日子就行啦!老实人?谁是老实人?你妈嘴里的那种老实人只存在于她那个时代,全国人民都穷,男人没什么花头。不要把木讷当老实,不要把话少当老实。
10. 女人的世界就只有爱情吗?
法国女人16岁就是女人了,青春可以绵延到五六十岁;而中国女人,很多22岁以前都是青涩小屁孩不知男女之事,一过28岁就感叹自己是豆腐渣,青春何其短啊!这些年我不遗余力地在做我自己的“公益”,向年轻女性传播这样的理念:你是女人,可你首先是一个人,人的高追求是自我实现。
11. 中国式好人
正常的中国人,都奉行做好人的哲学,就算不在社会上做好人,至少也要在家人与熟人圈子中做好人。只有当你为别人贡献时,你才会被看见。于是,自己的感受不会被看见,而灵魂,没有感受做养料,就得不到滋养。
12. 女主持都嫁了谁?
SMG流传的段子:榜样、款娘和扎实。榜样(嫁未来的高官,如、王小丫),款娘(嫁富豪),扎实(经济基础扎实的专业人士,如哈佛金融高管男);异类是找地位收入不如自己的男人(如同节目组的摄像大哥);还有高低不成单着的。人各有志,女主持也不例外。
13. 困惑的时候去问谁?
选择提问对象的时候先想一想,TA是谁,TA的生活状态怎么样?问职场,不要去问比你收入还低混字当头的人;问恋爱婚姻,不要去问怨妇。
第四章 一个人有能力过得好,两个人才能过得好
爱情是让自私冷漠的现代人活得还像人的力量。因为没有别的力量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活着。
1.焦虑转化为行动力
为什么你依然宅在家里等待缘分?为什么你尝试了一两次单身相亲活动,上了一次婚恋网,就说“没有用”?你认为怎么样才能有用?把焦虑转化为行动力,你需要来学习!
2. 用身体谈恋爱
高科技的发展,iPone、iPad还有i什么的,使我们越来越无能了。一方面,我们以为通过网络似乎和全世界都有连接,跟谁谈恋爱都有可能。另一方面,你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在电脑的另一头,你不知道那个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3. 90后也相亲吗?
致90后的父母:鼓励你家儿女早点谈恋爱,晚点结婚。十七八岁开始恋爱,在情场上摸爬滚打十几年,失恋几次,到了30岁可以知道:1.要不要结婚;2.该跟什么人结婚。
4. “吃香男”真的吃香吗?
昨天跟一男学员做咨询,他说因为自己不够帅而自卑,可实际上他相貌端正很男人,他是个有抱负的公务员,收入还好,有婚房。我问:你跟Bob比谁帅?他想了好久说:他不帅,可是他有精气神。我说:这就对了,你缺的不是相貌,缺的就是精、气、神!
5. Feel(感觉)是条件堆积起来的
一个女生跟我说让她很有Feel的男人是因为气场大,跟收入无关(她看到他的时候不知道他的收入)。妹纸太天真,男人在女人面前的气场大,是他的好条件堆积起来的外在表现:学历收入事业社会地位,相貌,阅历,情场的成熟度……一无所有的男人哪来的气场?
6. 沪漂飘白领一族的婚恋
如果你是北上广本地人,会跟在你城市的外地人恋爱结婚吗?父母反对吗?北上广的外来户,你跟本地人恋爱过吗?遭遇过什么样的困难?
7. 不吝惜赞美异性
我们中国人不喜欢赞美别人,也不习惯被别人赞美,特别是异性之间,爱在心中口难开。而英文里有很多,大家看过美剧就会发现他们特别不吝惜赞美异性。
8. 30岁以上的女人机会何在?
30岁,貌似一线城市女人结婚的deadline(后期限)。在中国,无论一个女人的相貌收入学历地位如何,30岁还单着,就有人替她担心嫁不出去了。而去年上海民政局的结婚登记统计显示,男女平均结婚年龄都突破了30岁,说明30%的女人是30多岁结婚的,她们跟谁结婚了?30岁以上的女人机会何在?
9. 女屌丝也有春天
过好自己的单身生活,即使周围的人说你老大难,老姑娘,自己也要自信自信再自信!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加以发扬光大!相信自己,你,值得拥有!
10. 从今天开始都不晚
不管你是20岁、26岁还是32岁初恋,都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不要幻想走捷径一步到位。即使一步到位初恋结婚,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结婚不是保险箱。
11. 有用没用,决定者是你自己
8分钟约会有用吗?恋爱训练营有用吗?相亲有用吗?婚恋网站有用吗?参加社交单身派对有用吗?有没有用,看你是怎么用的,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用的!决定有没有用的,不是平台,是你自己!
第五章 等待fallinlove的那个瞬间
不期而遇的困难,不期而遇的爱情,就像张爱玲说《倾城之恋》,城不破(香港陷落日军之手),那对骄傲的男女是不会好上的。
1. 什么兴趣爱好可以遇见未来的TA?
你不喜欢K歌,唱歌不好听?没关系,你会鼓掌吗?你以前从来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不会任何球,没关系,男生很愿意教你,你还可以给他们递水递毛巾;你不会骑车,没关系,男生可以教你;你不会……没关系,男生可以教你。太麻烦,不高兴做?你去一对一相亲吧,相亲没感觉?你就单着吧。
2. 给TA爱上你的机会
一见钟情的概率只有5%。不要把的希望都押在一见钟情上。把搭讪的门槛降低到认识一个异性新朋友,仅此而已,从陌生人变成熟人、朋友、可以谈恋爱的人。不可以谈恋爱也可以当朋友,强大自己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在交朋友的过程中等待坠入爱河的那个瞬间。
3. 邂逅
你坐地铁的时候习惯做什么?是不是低头刷微博、看iPad,或者塞着耳机听音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太有可能邂逅,你是既听不见又看不见身边的人。
4. 万人相亲大会,你会去吗?
去年的万人相亲大会,据报道有三成是80后的50后父母们,条件好一点的男生便被老阿姨们围追堵截,有个特别与时俱进的阿姨问一貌似高富帅男:“你条件这么好,怎么会没女朋友?你真的是喜欢女人的吗?”
5.把你的玻璃心练强大点!
年底派对扎堆,如何在派对上迅速了解男生情况还不尴尬不像查户口?对某男有好感如何引起他注意,并在派对结束后有单独见面机会?否则派对人越多越无效。
6. 公司能为员工找对象吗?
人生在世,主要混两个场:职场和情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场,想要混得好,需要的能力不同。很多人(特别是男人)以为职场,挣钱多,自然情场得意。
7. 婚介能帮你什么,不能帮你什么
单身男女如今找对象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工作忙压力大,社交圈狭窄,很多人身边一个熟识的单身异性都没有,不得不求助于婚介机构。而婚恋网站、婚介机构的红火也正说明了这一刚需。然而,一说起婚介,很多单身男女疑虑重重,婚介机构良莠不齐,婚托更是恼人,婚介靠谱吗?
8. 喷相亲对象有意思吗?
看到很多男女喷相亲对象,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不依赖相亲,你自己能找吗?能把同学同事蓝颜红颜变成恋爱对象吗?能交新朋友吗?能让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上你吗?懂明示和暗示吗……
9. 你可以追求任何人,你可以拒绝任何人
很多人把对方拒绝=我不好(否定自己),因此害怕。亲,你不是人民币,不会人人都喜欢,但是不等于你不好。情场的游戏规则是:你可以追求任何人 你可以拒绝任何人。心理不够强大不能接受这个规则的人,勿入情场。
10.在开口说话之前,我们都是以貌取人
跨年派对旗袍秀,要求女生都穿旗袍,对很多女学员来说是平生次,我陪她们去买、租旗袍。一位大学硕士女惊呼:原来做女人还有这么多讲究啊!女人为了要嫁出去,要费这么多工夫。我说:你错了,爱美是人的天性,身为女人爱美爱打扮首先是愉悦自己,而不是单为嫁人。
11.用盗墓的心态去相亲
有人说我不喜欢自己,请问如何才能喜欢上自己?先描述一下你喜欢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然后对照一下现在的自己,哪些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需要接纳自己。
12. 这里除了爱情,什么都有!
某次参与在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相亲节目《因为爱情》(原《丈母娘看女婿》)录制录像,一个上台相亲的男嘉宾,其的爱好是骑单车出游,5号钉子户曹雪莹的妈妈对每一个男嘉宾都打叉,但是很喜欢表现,说她就喜欢骑单车的男生(她的青春记忆)。我说,可是你女儿喜欢的是悍马啊,当然,把单车放在悍马上应该不难。
13. 撒娇是门艺术
自称“人家”的女人,啥工作都不用做;自称“偶”的能省去一半工作;自称“我”的工作都是自己的;自称“姐”“老娘”的,连男人的活都是你的;惨的是自称“爷”“女汉子”的,连阴间的事都归你管。
14. 怎样才算确定了恋爱关系?
现在很多相亲男女同时都在见几个,然后从中挑一个发展成恋爱关系。有的人见了几次对你没感觉,也就不联系了,过了几个月又冒出来了。为什么?哈,他其他的候选人都落空了。你要是也闲着,去啊!
第六章 羡慕,嫉妒,恨

作者介绍


麻辣情医吴迪
心理咨询师,两专家,10年个案咨询经验,新浪名博“麻辣情医”博主;长期关注剩男剩女现象,2011年在上海创办恋爱训练营,其独特理念和培训方式获得外媒体的密切关注和报道,被誉为婚恋培训的创举,著有《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一书。媒体人,犀利的电视名嘴,曾在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等多个婚恋节目担任心理嘉宾。
新浪微博:@麻辣情医吴迪
恋爱训练营热线40088-17335
恋爱训练营微信公众号LOVECLUB

麻辣情医吴迪
心理咨询师,两专家,10年个案咨询经验,新浪名博“麻辣情医”博主;长期关注剩男剩女现象,2011年在上海创办恋爱训练营,其独特理念和培训方式获得外媒体的密切关注和报道,被誉为婚恋培训的创举,著有《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一书。媒体人,犀利的电视名嘴,曾在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等多个婚恋节目担任心理嘉宾。
新浪微博:@麻辣情医吴迪
恋爱训练营热线40088-17335
恋爱训练营微信公众号LOVECLUB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人独立精神与内心丰盈的图书简介: 书名:《喧嚣之外的宁静:当代都市人的自我探索与自在之道》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时代,我们似乎从未如此“连接”,却又常常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我们被裹挟在无休止的比较与期待中,努力扮演着“完美伴侣”、“高效职场人”、“尽责朋友”等诸多角色,却常常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位:自己。当我们习惯了被定义、被依赖、被填满时,内心深处的那个“空位”便成了挥之不去的焦虑源头。 《喧嚣之外的宁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脱离社会”的手册,也不是一味推崇“独善其身”的孤芳自赏之作。它是一次深入的、温柔的自我对话,探讨的是如何在纷繁的现实世界中,重塑与自我的关系,找到一种既能与世界相融,又能安于独处的平衡状态。它关乎“完整性”,而非“完美性”;关乎“内在的富足”,而非“外在的投射”。 第一部分:解构“连接依赖”的迷思 现代社会构建了一种强大的“双人神话”——只有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才算完整。这种神话根植于对“被需要”的渴望,以及对“被抛弃”的恐惧。本书将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剖析我们对持续连接的心理依赖是如何形成的。 “填充式生活”的陷阱: 我们用社交活动、无休止的伴侣需求、甚至碎片化的信息流,来填补内心深处对“独处”的恐惧。一旦空下来,焦虑便会趁虚而入。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那些以“爱”为名义的消耗,以及“陪伴陷阱”如何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弧线。 身份的镜面反射: 当我们的身份过多地依赖于“伴侣的谁”、“团队的一员”时,一旦关系发生变化,整个自我认知体系便会崩塌。本书提供了一套梳理个人价值体系的工具,帮助读者将价值锚点从外部转向内在的定力。 第二部分:独处的艺术与深度滋养 真正的自在,并非孤僻,而是一种“选择性连接”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在人群中闪耀,也能在独处时自我疗愈和赋能。独处,是自我修复的必需品,是创造力的温床。 构建内在的“安全岛”: 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是成人世界里最重要的一课。本书详细阐述了“有效独处”的实践方法,包括如何设置物理和心理边界,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而不是逃避或压抑。我们会探索“无目的性”活动(如冥想、漫步、纯粹的阅读)对神经系统的重置作用。 自我对话的重构: 我们的内心独白,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本书鼓励读者从批判性的自我审视,转向富有同情心的内在对话。如何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清晰的导师?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练习,帮助读者识别并重写那些限制性的内在脚本。 第三部分:高质量的关系:从依附到共生 独立不是反社会,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性。一个内心丰盈的个体,才能进入真正健康、滋养的关系。本书倡导的,是“两个完整的人”之间的相互欣赏,而非“两个破碎的人”的互相依偎取暖。 边界感的力量: 亲密关系中的界限,并非是疏远的借口,而是尊重的体现。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清晰、温柔地设立并维护个人边界,理解“我需要空间”并非是对伴侣的拒绝,而是对自身能量的负责。 友谊的深度挖掘: 在强调浪漫伴侣重要性的文化中,非伴侣的深度友谊往往被边缘化。本书强调,不同形式的连接可以满足不同的生命需求。如何培养那些能激发我们潜能、且不含占有欲的友谊,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支持网络。 第四部分:构建自由而丰盈的人生蓝图 自在的状态,最终将体现在生命的选择上。不再因为害怕孤独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节奏,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有勇气去追求。 职业与热情的融合: 许多人为了迎合伴侣的期望或社会标准而放弃了自己的热情。本书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核心驱动力,探讨如何将个人的内在追求融入到职业生涯中,实现工作中的“心流”体验,即使工作本身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拥抱人生的“间隙”: 无论是单身阶段的沉淀,还是关系中的“喘息期”,人生的每一个“间隙”都是成长的契机。我们学习如何将这些被视为“浪费”的时间,转化为滋养灵魂的黄金时刻。 结语: 《喧嚣之外的宁静》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在现代生活中感到疲惫、迷失方向的灵魂,回归到那个最真实、最坚韧的自我身边。自在,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实践的生活哲学。当我们能够安然自处,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爱,去连接,去体验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而无需害怕终将失去。这份宁静,最终将成为我们面对世事无常的最强大底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对“平衡”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为,生活就是不断地在“有人陪伴”和“独自打拼”之间找一个中间点,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平衡本身就是流动的,而且需要的不是妥协,而是全然地接纳两种状态的可能性。作者通过一系列对比鲜明的人物侧写,展示了不同个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它的叙述节奏时而急促如内心风暴,时而舒缓如午后阳光,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感。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它疏通了那些因为过度关注他人感受而淤积的情绪,让人重新找回了掌控自己内在世界的信心。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入矫揉造作的“心灵鸡汤”陷阱,但很快就被它扎实的观察力所折服。作者的笔力强劲,她擅长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微妙情绪,比如在人群中忽然产生的疏离感,或者独自一人时内心涌动的创作欲。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既写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美好与脆弱,也毫不避讳地赞颂了“一个人也很好”的自洽状态。我发现自己读完后,对“完美关系”的执念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对“当下状态”的尊重。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冷静的叙述者视角,如同一个洞察世事的智者,不带批判地呈现了生活的多面性,非常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费力,这完全归功于作者对意象的精准拿捏。它不仅仅是探讨情感关系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的简明论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空间感来烘托人物心境的变化,比如“空旷的房间”与“热闹的街角”的反复对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我特别欣赏它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部分拥有”与“完全自由”之间的灰色地带,并肯定了在这个地带中存在的价值。读毕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和坚韧,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喧哗所动摇,收获了一种深层的、内生的安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行云流水,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选择与放下的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那种在“拥有”和“自由”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哲思的句子,思考自己过往的那些取舍。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你某种生活态度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渴望与恐惧。文笔流畅自然,没有丝毫堆砌辞藻的痕迹,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落在了心坎上,构建了一个既喧嚣又宁静的内心世界景观,让人读完后,心头反而多了一份豁达与从容,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节奏展开,却又拥有严谨的情感逻辑。作者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关系依赖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那些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以及如何真正做到独立而不孤立的探讨,简直是当代社交困境的精准写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独处”时的那种诗意和力量感,它不是一种被迫的孤独,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享受,是精神世界的富足。书中对自我认同构建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社会强加于“我们”的概念,转而关注“我”自身的完整性。文字本身带着一种清冷的克制美,即便描述再激烈的情感冲突,也处理得优雅得体,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非常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