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定价:25.00元
作者:孙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3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本书从两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的现状及进程。一是设计一套反映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充分体现*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一套关于主观幸福感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其中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测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以了解民情民意,将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全国和北京市的和谐社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转型对不同阶层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及学生阅读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风,简直可以用“冷峻的浪漫主义”来形容,尤其是在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哲学基础时。我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如何快乐”的自助指南,或者是严丝合缝的社会学模型建构。但这本书走的却是卡夫卡式的迷宫路线。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悖论的场域。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期望值的陷阱”,即当社会整体的物质水平提高后,个体幸福感并不一定同步提升,反而因为参照系的扩大而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论述方式,绝非简单的“知足常乐”可以概括。作者仿佛在说:你以为你想要的是更多,但你真正需要的,或许是更清晰地认识你所拥有的“当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意义缺失”的分析,他指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个体更倾向于在宏大的叙事中寻找定位,一旦这种定位松动,主观幸福感就会像沙塔一样坍塌。全书的语言是极其精炼且富有节奏感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堆砌术语,也不像流行读物那样迎合读者,它更多像是一种智者间的低语,引导你进行一场漫长而必要的自我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清理了”一些内在的思维杂质。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被我拿在手里的书,无论是从纸张的触感、排版的疏密,还是章节的逻辑衔接上,都体现出一种“克制的审慎”。它仿佛在刻意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读者过度兴奋或极度沮丧的情绪波动,试图将我们带入一个更为中立的观察区间。特别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论部分,作者没有轻易采用大众化的问卷调查,而是引入了生物反馈指标和长期情绪追踪模型,这显示出作者对“可量化”与“真实体验”之间鸿沟的深刻认识。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幸福,往往是那些最难被数据捕捉、最依赖于个人叙事连贯性的东西。而对于“满28包邮”所影射的消费主义文化,书中也只是点到为止,将其视为一个现代人“寻求满足”的侧面切片,而非重点批判对象。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缓慢的内省漫步”,它没有提供快速的捷径,而是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辨认那些被日常生活的喧嚣所掩盖的细微感受。最终的感受是: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而非一次性消费的作品。它带来的回味悠长,远胜于即时的满足感。
评分关于“和谐社会”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手法简直是“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它没有采取主流叙事中那种线性推进的、歌颂性的结构,而是不断地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进行跳跃式的对比。比如,它会把一个古代儒家“和为贵”的思想片段,直接嵌入到一个现代都市高压竞争的案例分析中,然后让两者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张力。这种手法使得“和谐”这个词汇,不再是一个扁平化的口号,而是一个充满了历史重量和现实矛盾的复杂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冲突的必要性”这一观点的论述。他挑战了“和谐即无冲突”的简单等式,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需要容纳并有效管理建设性的张力。如果所有的声音都被压制在单一的“和谐”之下,那么所谓的平静,很可能只是“高压锅的静默”。这种对“被压抑的振动”的关注,让整本书充满了警醒的意味。它迫使我思考,我们所身处的环境,究竟是真正的融洽,还是仅仅是一种被精心维护的“表面的平静”。这种深刻的怀疑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让读者成为了一个积极的、批判性的观察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这本《满28包邮》的书,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点非常朴素,就是那个标题,“满28包邮”,简直是直击当代消费者的灵魂深处啊!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电商运营、物流优化或者新零售趋势的干货集锦,毕竟在这个线上购物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的年代,如何精准拿捏“包邮门槛”的心理学,绝对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我发现我完全想多了。这本书的内容走向,简直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我预设的商业逻辑轨道,一下子拐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哲思的幽静小径。它没有详细分析哪个品类更容易凑单,也没有给出如何通过满额包邮提高客单价的公式。相反,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凑单”这个行为背后,人类对于“占便宜”的原始冲动,以及这种冲动如何在数字化的交易界面中被放大和异化。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个具体的购物场景——比如为了凑齐那两块钱而加入一个平时根本不会买的袜子——解析成一幅幅现代人的“微型经济寓言”。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跳跃,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虽然它最终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关于如何省钱的实用技巧,但它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一次点击“加入购物车”时的内心活动,这比单纯的省钱技巧要深刻得多。我合上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不是我要买什么,而是:我为什么总想买点不那么需要的东西?这种反思的价值,远超那点包邮的优惠。
评分读完《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的全部内容,我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之间的那道鸿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官方色彩浓厚、旨在宣传社会治理成果的理论书籍,期待着看到关于政策落实、数据统计和模式推广的论述。结果呢?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反向工程”的叙事策略。他没有空泛地赞美“和谐”的宏伟蓝图,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体系的齿轮下偶尔发出“吱呀”声响的微小个体。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邻里互助指数”和“社区安全感错觉”的对比分析。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个案访谈,揭示了一个悖论:在社会安全数据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个体对意外事件的焦虑感并未同步下降,反而因为信息爆炸和媒介放大效应而有所增强。这说明,“幸福感”不是一个可以被自上而下简单“制造”出来的产品,它更像是一种需要精细培育的、基于信任和可预测性的心理土壤。书中对于“被倾听感”和“参与感”在提升幸福中的作用的论述尤为精彩,它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谈的“共同富裕”,而是深入到“如何在我的小区、我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到我的声音是有分量的”这种极度私人的层面。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信服,但其人文关怀的温度,才真正触动了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