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单行本精装)
定价:38.00元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10832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目录
序
前 言
讲 汉代
一 汉代组织
二 汉代选举制度
三 汉代经济制度
四 汉代兵役制度
五 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 唐代组织
二 唐试制度
三 唐代经济制度
四 唐代兵役制度
五 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 宋代组织
二 宋试制度
三 宋代赋税制度
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 明代组织
二 明试制度
三 明代赋税制度
四 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 制度与法术
二 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
四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 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 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 变法与革命
总 论
〔附录〕答徐君书
作者介绍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许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具体的历史事件,而在于它重塑了我看待“政治”这个概念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回顾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治理困境的永恒教材。作者通过对历代得失的梳理,揭示了一些跨越时空的教训——例如,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以及改革的内在阻力究竟源自何处。这种穿透历史表象,直抵人性与制度核心的洞察力,令人深思。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时事新闻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能够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社会现象,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谓是“雅而不艰”,这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没有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生涩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相对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他擅长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复杂动机,读起来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感,但这种故事性绝不牺牲深度。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读完一个精彩的论述后,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去思考那个时代背景下决策者的困境与选择。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让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时,对如何能将中国几千年复杂的政治演变梳理得井井有条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宏大叙事化为清晰脉络的魔力。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侧重于分析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得失,这种“得”与“失”的辩证分析角度,远比枯燥的史实堆砌来得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干的制度变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政治生态图景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大家之作,总能从纷繁复杂中提炼出不变的规律,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精装的书籍特有的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比起市面上常见的平装书要考究得多。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翻开就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很有档次。对于一个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壳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当然,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相当用心,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能把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做得如此有收藏价值,出版方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是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绝对毋庸置疑,从它引用的史料和参考文献的广度与深度就能看出来。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但即便是带着普通读者的视角,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点背后所做的扎实考证工作。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过度简化复杂的历史背景,而是坚持以一种近乎学者的态度去解剖每一个历史节点上的决策失误和制度成功之处。尤其是一些关于权力制衡、官僚体系运作效率的章节,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对古代政治运作的精妙和无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行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具价值的学术资源,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