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婚姻与性是如何互为影响的?婚姻生活中有何“性道”?如何调节性活动?常见婚内性误区有哪些?他们为何中断婚内性生活?如何面对性欲的差异?男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性?性表现与人的自尊有关吗?女伴发生性功能障碍时男方怎么办?……翻开马晓年著的这本《知性(伴侣篇)》,寻求正确、科学的答案。
《知性》中,作者马晓年以数十年临床经验积累 ,针对前来的咨询者们*常问及的方面,解答了关于 性反应、性能力、性表现和性健康以及两**往中的 诸多疑惑,实用和理论兼具。是既实用易懂、又有充 分理论指导的咨询手册。本套书分为女性篇、男性篇 和伴侣篇三册,本书是其中的伴侣篇。
马晓年,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Chapter 1 爱情、婚娴与性
Q1 爱情、婚姻与性是如何互为影响的?
Q2 婚姻生活中有何“性道”?
Q3 如何调节性活动?
Q4 新婚期间如何对待性问题?
Q5 新婚之夜应如何注意性健康?
Q6 新婚之夜的意外怎样面对?
Q7 新婚之夜出现阴道痉挛是怎么回事?
Q8 伴侣间怎样达到性生活融洽协调?
Q9 什么是婚姻生活中的性修养?
Q10 你了解自己和伴侣的相容性吗?
Q11 男女在性期待上有何差异?
Q12 两性关系能力如何评价?
Q13 男性该如何学会伴侣间的交流?
Q14 女性该如何学会伴侣间的交流?
Q15 她为何屡恋屡败?
Q16 为什么再嫁者会出现烦恼?
Chapter 2 性困惑、性误区
Q17 常见婚内性误区有哪些?
Q18 他们为何中断婚内性生活?
Q19 为什么有人会拒*亲昵?
Q20 以亲昵关系为目标的性治疗如何展开?
Q21 怎样对待性嫉妒?
Q22 为什么不少男性是不合格的性伴侣?
Q23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
Q24 怎样看待家庭暴力事件?
Q25 为什么有人会拿性生活当筹码?
Q26 如何避免对性生活产生厌烦情绪?
Q27 如何看待婚外恋及其复杂性?
Q28 出现不忠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Q29 对婚外恋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Q30 婚外恋的危害有哪些?
Q31 婚外情会如何影响婚姻关系?
Q32 婚外恋中受害者应采取什么态度?
Q33 怎样看待网上性行为?
Q34 网恋对人的潜在影响是怎样的?
Q35 网恋即不忠吗?
Q36 无性婚姻原因知多少?
Chapter 3 性技巧、性愉悦
Q37 如何面对性欲的差异?
Q38 男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性?
Q39 男女双方如何看待女性手淫?
Q40 **等于**吗?
Q41 性快感只能来自**吗?
Q42 如何从新视角定义性行为?
Q43 **前后该做些什么?
Q44 怎样对性技巧进行评价?
Q45 如何增强**中的有效刺激呢?
Q46 如何看待事后爱抚?
Q17 怎样从心理上为女性性高潮做好准备?
Q48 女性获得性高潮有何身体技巧?
Q49 如何唤醒女性,解压男性,共建和谐?
Q50 为什么阴茎阴道**重新受到关注?
Q51 如何正确看待口交行为?
Q52 **体位的变化有何意义?
Q53 为什么要锻炼耻骨尾骨肌?
Q54 怎样判断PC肌的强弱?
Q55 如何识别PC肌的位置?
Q56 怎样通过锻炼增强PC肌?
Q57 你的性生活满意吗?
Chapter 4 性障碍、性治疗
Q58 性表现与人的自尊有关吗?
Q59 女伴发生性功能障碍时男方怎么办?
Q60 如何排解男人的性困惑?
Q61 为什么有些男子缺乏射精感觉?
Q62 为什么性功能障碍会引起婚姻纠纷?
Q63 什么是性咨询和性治疗?
Q64 如何治疗伴有婚姻纠纷的性功能障碍?
Q65 性治疗能解决损伤性功能的婚姻纠纷吗?
Q66 性咨询和性治疗中应如何问诊?
Q67 性咨询和性治疗的程序如何?
Q68 何谓**集中治疗?
Q69 如何看待21世纪的性治疗学前景?
这本书在结构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遵循“问题—解决方案”的刻板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场景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答案。我特别欣赏它对“性”在伴侣关系中角色的讨论,它没有将其肤浅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层情感交流的出口和指标。这种将生理需求与心理健康紧密结合的视角,在市面上众多只谈“技巧”或只谈“精神”的读物中,显得卓尔不群。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做一些简单的自我评估的小练习,这些练习不是为了给我一个分数,而是为了激活我的反思机制。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成熟的、充满智慧的视角来审视长久维系的爱,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伴侣关系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学习和调整的、充满发现的旅程。它让我对未来与伴侣共同前行充满了期待和更现实的信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丛书”是抱持着一种审慎态度的,总觉得内容会比较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然而,马晓年的这套书却出乎我的意料地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连贯性和深刻性。特别是这本“伴侣篇”,它没有把伴侣关系简单地视为两个独立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感账户”的论述,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感觉自己在这段关系里“付出多而收获少”。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存款”——那些细微的关心、及时的肯定,以及如何避免“透支”——那些无意识的伤害和长期的忽视。这种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衡量概念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更难得的是,它鼓励读者去探索自己原生家庭对现有伴侣模式的影响,这种自我溯源的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伴侣相处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自我成长的辅助教材。
评分这本《知性(伴侣篇)》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老掉牙的心理学书籍,只会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切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伴侣关系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沟通障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洞察力。书中举的那些案例,每一个都仿佛是从我身边朋友的经历里直接摘录出来的,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心想:“对啊,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姿态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陪着你一起梳理那些盘根错节的情感线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伴侣的某些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用“不理解”来给自己和对方设限。比如,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在处理争吵时的应用,简直是我的救星,以前总觉得争吵是感情不和的标志,现在明白,处理争吵的方式,才是真正考验感情的试金石。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而不是一堆无用的口号,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实践派的读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读起来绝不拖泥带水,但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差异性”的接纳与赞美,而不是试图去“修复”或“抹平”伴侣之间的分歧。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好的伴侣关系似乎意味着高度的一致性,但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真正的亲密是建立在对彼此“独特之处”的尊重之上的。书中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基地”,让双方都能在对方面前卸下盔甲,展示最脆弱的一面,而不用担心被嘲笑或被利用。我发现,当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视角去看待我与伴侣那些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时,那些矛盾似乎没有消失,但它们带来的焦虑感却大大降低了,因为我明白了,差异本身并不是问题,我们如何“共处”于这些差异之中,才是关键。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学到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来得珍贵。
评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一定是“被赋权”。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条手册,而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让你看清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真实位置和潜力。书中对于“边界感”的阐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混淆“亲密”和“融合”,以为爱就意味着没有秘密、没有个人空间,结果反而窒息了彼此。马晓年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界限划分指南,教会我如何在保持深厚连接的同时,依然维护个人的完整性。这种对个体尊严的强调,使得这本书在处理现代伴侣问题时,显得格外具有前瞻性。我甚至觉得,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步入长期关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份严肃的婚前协议,因为它清晰地定义了在情感契约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当然,是以更温柔、更人性化的方式呈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