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战国)孟子,段雪莲,陈玉潇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14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对儒者良心的解读,对修身立命的思考,对千年传承的探索儒家的渊源是《论语》《孟子》和“五经”。无论从思想或是从艺术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受用不尽的。《孟子》比较是要偏锋,露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
——朱光潜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甚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林语堂
这一贯的中心思想,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分。
——南怀瑾
内容提要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乃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孟子》均为七卷,本书将七卷分为了14个部分,精选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读解,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
目录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文摘
卷一 梁惠王上
一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二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⑤。王在灵囿⑥,麀鹿攸⑦伏。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牣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1曰:‘时日害丧12,予及女13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
②《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③经始:开始规划建。灵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攻:修建。
⑤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孝敬父母一般来修建灵台。
⑥囿(yòu):古时君王蓄养家禽野兽的园林,也就是狩猎场。
⑦麀(yōu)鹿:母鹿。攸:同“所”。
⑧濯(zhuó)濯:肥肥胖胖的样子。
⑨鹤鹤:羽翼洁白的样子。
⑩於(wū):赞叹词。牣(rèn):满。
1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宣读的誓词。
12时日害丧:什么时候这太阳才能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13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观察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贤人才会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拥有这些东西,也不会收获快乐。《诗经》中曾经说过:‘开始规划准备建造灵台,要认真建设,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来帮忙,那么几天就建完了。建造灵台这件事本就不需要着急,百姓会像儿子孝顺父母那样自动自发地过来帮忙。国王在灵园中游玩,母鹿潜伏在深草丛中。母鹿体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鸟的羽毛洁白干净。国王游览到灵沼时,满池塘的鱼儿都欢腾跳跃。’虽然周文王经常动用百姓的劳力来搭建高台深池,但是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兴的,并将那个台叫作‘灵台’,将那个池叫作‘灵沼’,将里面圈养的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作为乐趣。古代的时候,君王常与民同乐,所以能够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啊?我愿意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归于尽,即便你拥有高城深池、珍禽异兽,岂能独享快乐?”
【解析】
这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颇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种略带奚落的口吻问孟子:“不言名利的贤人也会以欣赏蓄养珍禽鸟兽为乐吗?”孟子故意装糊涂,反而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提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孟子想要阐述的思想是:仁义的君王会与民同乐,这样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残暴的君王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结果自己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称为三晋,因此,梁(魏)惠王才会称魏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于秦国,后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国在襄陵与楚国交战,战败,失去八邑。
⑤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即为亡者报仇雪恨的意思。
⑥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⑦易耨:及时除去杂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是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这一点是先生了解的。(可是)到了我手里,东面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在战争中)被俘;西边又献给了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为楚国所辱,打了败仗。为此我感到十分耻辱,一心想要为亡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夺取天下。如果大王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少动用刑罚,减少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田里的杂草,让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在耕种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了解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中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这些道理来尊敬老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去打赢那些拥有尖兵利器的秦楚两国军队了。
“他们(秦、楚)妨碍百姓适时生产,让百姓不能耕作,更无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到处逃亡。他们让自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讨伐他们,谁又能与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这个道理。”
【解析】
孟子认为,在战国当时的局势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夺得民心,赢天下。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当时比较新的治国之道。相较于孔子的“礼乐”来说,孟子所言更为完整,但是因为没有实践验证,其空想成分较多。正如李泽厚所言,孟子之所以会提出“仁政”的概念,是因为当时氏族制度已经全面瓦解。“礼”完全等同于“仪”而失去了其重要性,因此孟子已经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继续解释“礼”或者维护“礼”,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仁政”。
……
序言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传说,足见其用心良苦。在母亲的精心教养下,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期。
长大成人之后,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传承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基础。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曾经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历,并曾担任过一段时间齐宣王的客卿。不过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孔子一样,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辞职归乡继续讲学。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不过在这动荡的时期,思想也更加活跃,出现了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相同,《孟子》也是记录体散文,但是在文字表达上,两者差异很大,《论语》中的语言文字都简洁、含蓄,《孟子》却有很多长篇大论和一些机智的辩论,在解答世人对儒家学说疑问方面,更加直观。《孟子》的写作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这部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孟子自己所撰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孟子死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其言行编写而成;第三种则结合前两种说法,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而主要作者是孟子。目前,人们对第三种说法比较认同。
本书将《孟子》原七卷分为十四个部分,精选了其中为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讲解,让读者能够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学说。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厚重感。封面采用了一种雅致的深色调,配合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显得格外有档次。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的工艺也看得出来是下过功夫的,书脊平整有力,翻页的时候没有任何卡涩的感觉,这对于精装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侧边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很下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带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行距和字距的安排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拥挤或空旷。整体来说,光是这份实体书的质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种对书籍载体的重视,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著作应有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经典,我曾担心会过于枯燥乏味,毕竟是流传千年的古籍。但这本书的编排成功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似乎采用了某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节奏,在高强度的哲学思辨之后,总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历史典故来佐证观点,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惊喜感。这些辅助材料的选择非常精妙,它们不是生硬的插叙,而是与正在讨论的主题紧密咬合,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比如,当讨论到“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时,书中引用的历史案例对比鲜明,让人在瞬间就能理解其深远的政治含义。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历史情境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原本遥远的先哲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他们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
评分从对治学态度的角度来看,这套书体现出了一种严谨而不失包容的学术精神。在涉及到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观点或文本解读差异时,编者并没有采取武断的倾向性处理,而是会倾向于展示不同的学术流派是如何看待同一段话的。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教会我们认识到“真理”往往不是单一绝对的,尤其是在诠释古代经典时,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书中对古代文献版本的校勘和引用的规范性也值得称赞,这为严肃的阅读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不仅教你“读懂”了孟子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种尊重传统、尊重文本、追求精进的治学风范,让人在阅读中受益匪浅,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探索国学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它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几段著名语录,而是深入挖掘了儒家思想体系中,关于“性善论”的逻辑建构和其实践路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仁义礼智”的论述,它将道德的培养过程描绘得如同一场循序渐进的内在修炼,从个体的情感萌发,到社会伦理的构建,逻辑链条异常严密。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道德困境的今天,重读这些古代的智慧,反而能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锚点,让人重新审视自身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作者们在梳理这些复杂思想脉络时展现出的条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考方式,让我学会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个复杂的哲学命题,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结论。这种对心性修养的极致探讨,确实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宝藏。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注释和导读部分做得相当到位,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很多深奥的古代哲学术语,经过现代白话的精准阐释,瞬间变得清晰易懂,完全不会让人在晦涩的文字中迷失方向。编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痛点,他们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真正做到了“导读”,引导我们如何去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影响。每当遇到一些关键的篇章或辩论时,总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译文和解析,帮助我们抓住论点的精髓。而且,这些辅助性的文字排版清晰,与正文保持了良好的区分度,需要参考时一目了然,不影响主体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好,既保留了原著的权威性,又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高深的学问”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