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华经典藏书

列子/中华经典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蓓卿 编
图书标签:
  • 先秦哲学
  • 道家
  • 列子
  • 中华经典
  • 古籍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散文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3587
商品编码:3001505308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列子/中华经典藏书
  • 作者:校注:叶蓓卿
  • 定价:19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11358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8
  • 字数:16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列子所撰。《列子》共八卷,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便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融汇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天瑞》、《力命》、《杨朱》三者为*。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列子》有晋人张湛作注。唐天宝年间诏号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本次出版对传世《列子》全部原文进行了注释翻译,作者叶蓓卿充分吸收历代《列子》研究成果,注释简明,译文流畅。

目录

天瑞
黄帝
周穆王
仲尼
汤问
力命
杨朱
说符


《列子·中华经典藏书》 卷一·汤问 篇章一:天地之始,万物之源 在遥远的洪荒时代,宇宙混沌未开,虚无缥缈,无形无相。然而,在这无尽的黑暗与寂静之中,一股神秘的力量悄然孕育。这股力量,名为“道”。道,非有非无,非物非神,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道生一,一化为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最原始的“一”中,分离出阴阳二气,阴阳交融,孕育出天地。天轻而清,故在上,为阳;地浊而重,故在下,为阴。天地初判,乾坤立定,宇宙由此而生。 继而,天地之间,万物得以滋长。山川河流,草木鸟兽,乃至人类,皆是这天地造化下的产物。每一个生灵,每一个物件,都蕴含着道的灵性,都遵循着道的规律。 篇章二:人心之思,鬼神之测 然而,生而为人,并非意味着超脱凡俗。人的心中,有思,有欲,有情,有念。这些心思,如同无形的涟漪,在心湖上荡漾,搅动着平静。思虑万千,时而感怀身世,时而追问天命。 人为何而生?死为何而去?天地万物,又是如何演化至今?这些古老的问题,如同永恒的谜题,困扰着无数智者。他们试图通过观察星辰的轨迹,解读自然的变化,探寻生命的奥秘。 更有甚者,将目光投向了虚无缥缈的鬼神世界。他们相信,在人世之上,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命运,掌管着生死的轮回。于是,他们虔诚祭祀,祈求神灵的庇佑,恐惧着鬼神的惩罚。 篇章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在愚公的眼中,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是阻碍生活、限制前行的巨大障碍。他并非不自量力,而是深信“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将山移平。于是,他带领子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挥动着锄头,将一块块泥土搬运。 他的执着,他的毅力,感动了天地。山神不忍,最终命令精卫衔石填海,化作一株神木,为愚公的山增加了移山的力量。 精卫,一只小小鸟儿,在亲人被洪水吞噬之后,毅然决定用微小的身躯,衔取海中的石子,填平那无情的汪洋。她的坚持,她的不屈,化作了永恒的传说,激励着后人。 篇章四: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东施,一个平凡的女子,因效仿西施捧心而生的病态美,却弄巧成拙,反而显得更加丑陋。她的模仿,是盲目的,是肤浅的,未能领会西施之美的精髓,只学到了表面的姿态。 少年,怀揣着对邯郸人走路姿势的向往,离乡背井,前往邯郸学习。然而,他未能掌握邯郸人行走的步法,反而丢弃了自己的固有步伐,最终成了原地打转,步履蹒跚的笑柄。 这两个故事,都揭示了一个道理:盲目模仿,只会迷失自我,丧失本真。真正的学习,应当是领会精髓,融会贯通,而非照搬照抄,东施效颦。 篇章五:朝三暮四,浪子回头 猴子们对喂食的橡子,有着严格的要求,朝三暮四的说法,便是源于此。主人先说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们不悦;后又改口,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却皆大欢喜。 这看似愚蠢的猴子,却也反映了人心的变化多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事物的本质并未改变,仅仅是称谓的改变,便能引起情绪的巨大波动。 浪子回头,是另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年轻人,因年少轻狂,在外游荡多年,直至贫困潦倒,才想起回家。无论归途有多远,无论离家有多久,只要肯回头,便能得到宽恕与接纳。 卷二·说符 篇章一:杞人忧天,空穴来风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他的担忧,并非源于真实的威胁,而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不切实际的想象。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并非指风自虚无而来,而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人们总是喜欢捕风捉影,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这如同无根之萍,容易引起恐慌与误解。 篇章二: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一位楚国人,在渡河时,不慎将佩剑掉入江中。他急忙在船舷上刻下一个记号,声称:“我的剑从这里掉下去的。”待船靠岸后,他便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剑。 他的做法,无疑是愚蠢的。他只看到了船的移动,却忽视了水的流动。他固执于过去的标记,而未能适应现实的变化。 农民,为了让禾苗快些生长,竟用手将禾苗一根根往上拔。结果,禾苗非但没有长高,反而因为根部受损而枯萎。他的行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急功近利,最终导致了事与愿违。 篇章三:狐假虎威,井底之蛙 一只狐狸,在逃避猎人追捕时,误入虎穴。老虎见狐狸,欲将其吞食。狐狸却昂首挺胸,声称自己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如果老虎敢吃她,天帝会降下惩罚。 老虎听信了狐狸的话,便让狐狸走在前面,它跟在后面。结果,路上的其他野兽看见老虎跟在狐狸后面,都惊恐逃窜。老虎误以为是狐狸的威势,而不知道是自己的出现吓跑了野兽。 一只青蛙,住在枯井里。它认为,井就是它生活的全部世界。当它看见一只在井外大海里生活的海龟时,它夸耀自己的井是多么的广阔。海龟听了,便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浩瀚。青蛙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多么的狭窄。 篇章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夸父,一个巨人,为了追逐太阳,不畏艰辛,一路狂奔。他口渴难耐,喝干了黄河、渭水,最终渴死在半路上。他的身体化作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 嫦娥,一个美丽的女子,误食了长生不老药,飘飘欲仙,飞升到了月亮上。她孤独地住在寒宫,与玉兔为伴,成为人们仰望的对象。 这两个神话传说,都承载着古人对生命、对宇宙的想象与追求。一个充满了悲壮的牺牲精神,一个寄托着对永恒与美好的向往。 篇章五:守株待兔,一言九鼎 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边种菜。一天,他看见一只兔子,因奔跑过快,撞死在田边的树桩上。农夫欣喜若狂,从此放下农具,日夜守在树桩旁,希望再能捡到撞死的兔子。 他以为,好运会一再降临,而忽略了偶然性。他放弃了踏实的劳动,只寄希望于不劳而获。 “一言九鼎”比喻言语有分量,极其珍贵。一诺千金,一旦说出,便如九座鼎一样沉重,不可更改。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言语的严肃性。 《列子·中华经典藏书》 并非仅仅是故事的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洞察。它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展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智慧的追求。阅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感悟古老智慧的魅力。书中每一个故事,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百态,引发我们对自身、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对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追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人”的理解的深刻性。它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得道的高人还是市井小民,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都被提炼得极为纯粹。你不会看到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人物塑造,而是看到了人性中那种微妙的矛盾与和谐共存。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极大的包容性,但他又不会放任自流,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看到超越这些弱点的可能性。举例来说,那些看似是笑话的桥段,实则暗藏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尖锐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含蓄的、智慧的,不带丝毫戾气。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超然、更幽默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公,用一种“旁观者”的清醒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处世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带来的压迫感,反而像是一串串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独立闪耀,但串联起来却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美丽图景。阅读体验是一种层层剥开的惊喜,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故事会把你的思绪带往何方,可能是对某种世俗偏见的无情嘲讽,可能是对大道至简的朴素追求,也可能仅仅是记录了某个异人异事的奇特见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无用之用”的推崇,这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和功利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和耳目一新。它鼓励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去欣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生命力的细节。这种阅读的自由感,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完全不必担心跟不上复杂的脉络,可以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那个纯净、甚至有些天真的精神世界里,感受那份难得的洒脱与旷达。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像一首流淌在指尖上的古老歌谣,它不急不躁,带着一种穿越千年的从容和智慧,缓缓展开一个个看似寻常却又蕴含着深意的小故事。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地传递哲理的方式,不像有些经典那样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让你在不经意间就领悟了生活的真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古代世界,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那些纯真而又带着几分狡黠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尤其是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最复杂的人性侧面。读完之后,心里头总会留下那么一丝悠长的回味,让你忍不住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开始审视自己平日里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个老朋友,时不时地会跳出来,提醒你换个角度看问题。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带来的“精神洗涤”效果。在信息爆炸、噪音充斥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常常处于一种过度兴奋和疲惫的状态。而翻开这本书,就像是给灵魂按下了一个“静音”键。它不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篇章,温柔地提醒我们: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但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那些对权力、名利的嘲讽,那些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缓解了现实带来的压抑感。我发现,每次读完它,我的焦虑感都会莫名其妙地降低不少,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和清明,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深呼吸。这种强大的治愈力量,是很多号称“心灵鸡汤”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的语言简练至极,却又暗藏着惊人的张力。它的文字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剔除了所有冗余的装饰,只留下最核心、最有力的表达。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一句特别精妙的对白或描述反复揣摩,试图捕捉其中蕴含的音韵美和哲思的锐度。很多段落的构建,充满了古代寓言的经典范式,逻辑清晰,却又充满想象力,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拍案叫绝。这不只是简单的故事汇编,更像是一部用白话写成的精美散文诗集,它对后世文风的影响,在字里行间是能真切感受到的。对于那些喜欢探究汉语魅力和古典文学表达手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